朱培 孙勇* 蒋敏 李颖 冯怡 刘婷 黄文荧
(1浙江省长兴县林业局313100;2浙江省湖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313000)
为保护、拯救国家Ⅰ级濒危野生动物——扬子鳄,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安徽宣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和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1],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省重要湿地名录。1979年,尹家边村村民自发圈养了11条野生扬子鳄[2],创建了扬子鳄自然繁育场,即保护区的前身。1988年,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07年,保护区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9年9月,保护区共有扬子鳄6691条,对扬子鳄物种的延续、种群的壮大和基因的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然而针对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调查的系统性研究鲜见报道。2016年2月-2017年3月,针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动植物资源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期为科学研究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提供基础。
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北部长兴县西北方向的泗安、林城两镇交界处,距长兴中心县城 16千米。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0°55′17″~30°55′28″,东经 119°43′38″~119°43′52″之间。保护区处在天目山余脉末端,为平原水网,地形平坦,与道路、河流、村庄、农田相接,形成与土墩、水塘、河流、洼地、沟壑连贯的整体,海拔高度在2米~1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 15.6℃,年均日照时数18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09毫米、主要集中在3-9月,年平均蒸发量1292毫米。保护区水源主要来自泗安镇仙山湖、林城镇新星村及二界岭乡上游山溪等。其水位高低随集中降雨量影响较大,一般以7-8月汛期水位最高,最高水位达到 5米以上;最低时水位下降到2.5米,一般出现在12月枯水期。保护区面积132.98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28.78公顷,湿地类型为人工湿地(水产养殖场)。
1.2.1 植物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的对象为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维管植物种类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维管植物调查的内容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类、分布及资源植物的类型。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指列入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列入2012年《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物种,调查的内容包括植物种类、种群数量、分布与生境,以及保护与受威胁状况。
1.2.2植被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的对象为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典型植被,包括天然和人工植被。调查内容主要有典型生境、植被类型、层次结构、种类组成与地理分布等。采用线路调查的方法,进行穿越式踏查。在线路调查中,沿线初步辨认和记录植物群落类型,然后经比较分析,确定典型调查测定对象,设立标准样地,进行测定。
1.2.3 动物调查方法
(1)鱼类。主要采用野外采集(网捕法)和市场采购相结合的方法。野外采集:在保护区水系流域内开展野外采集,采集工具包括撒网、抄网、钓钩、丝网和虾笼等多种渔具。市场采购法:从附近农贸集市的水产摊位、周边的渔民手中购买鱼类个体。调查人员对采获的个体在野外进行初步辨认,确定种类,现场拍照,测量体长和体重。按采集点物种种群数量的比例,少量留作标本,其余均放归。物种鉴定参照《浙江动物志·淡水鱼类》[3]、《太湖鱼类志》[4]和《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下卷)》[5]等进行分类鉴定。
(2)两栖类。两栖类调查在2016年5月-9月的春夏繁殖季节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根据两栖类动物多为昼伏夜出型的特性,样线调查选择在日落前 0.5小时至日落后 4小时进行。夜晚样线调查通过头灯、辨听两栖鸣声等,确定保护区内两栖类种类,物种鉴定依据《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6]、《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7]和《浙江动物.两栖类爬行类》[8]等进行分类鉴定。
(3)爬行类。爬行动物生活习性与两栖类生活习性相似,其调查研究方法与两栖类方法类似。
(4)鸟类。采用线路踏查法、定点观测、鸣声辨别、摄影取证等方法,对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调查[9]。线路踏查采用步行调查,平均速度控制在2 km/h左右,时间为日出前后(夏季 5:30-9:00,冬季 6:30-10:30)和日落前后(夏季 16:00-18:30,冬季 15:30-18:00)鸟类活动活跃期进行。
(5)兽类。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技术调查法、样带法、访问与资料收集法对当地区域的兽类进行调查[10]。根据地形、植被等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作为调查样带,在样带的每侧平均10 m以内观察兽类的新鲜足迹、洞穴、粪便和取食等活动痕迹,对所观察到的活动痕迹根据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进行种类的鉴别。
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共有维管植物82科192属239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2种,裸子植物5科6属6种,被子植物75科184属231种。优势科主要是菊科(19种)、禾本科(27种)、蓼科(9种)、玄参科(5种)、唇形科(5种)、毛茛科(6种)等。优势属主要有蓼属(6种)、毛茛属(5种)、酸模属(3种)、稗属(3种)、莎草属(3种)等。
保护区内共有保护植物14种(含栽培种,下同),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水杉、苏铁和银杏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榉树、鹅掌楸、浙江楠、樟树、野大豆和野菱6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圆柏、芡实、睡莲、蜡梅和山茶5种。
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5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和26个群系,栽培植被有5个群系。其中水鳖群系、升马唐群系、水烛群系、紫萍群系等类型的分布面积较大,其它较常见的群系有野菱群系、异型莎草群系、芦苇群系、合萌群系、狗尾草群系等。此外,保护区内大量栽培香樟、梧桐、木犀、紫薇等景观植物,形成以香樟林、梧桐林、黄山栾树林为主的景观片林。
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鱼类 39种,隶属5目11科。主要种类有草鱼、中华细鲫、马口鱼、红鳍鲌、翘嘴鲌、䱗、鳊、银鲴、中华鳑鲏、鲢、鳙、鲫、鲤、棒花鱼、麦穗鱼、华鳈、银鮈、泥鳅、鲶、黄颡鱼、青鳉和圆尾斗鱼等。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遗传优化算法的多列车运行节能研究,并根据列车制动能量利用的原理对多列车运行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行求解。以我国某地铁线路3个区间组成的短线进行多列车节能仿真,优化得到各站停站时间和发车间隔。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停站时间和发车间隔,能够有效地降低全线能耗,从而肯定了多列车节能计算中的优化模型和遗传算法的合理性。
两栖类16种,隶属1目7科,主要有淡肩角蟾、中华蟾蜍、饰纹姬蛙、泽陆蛙、黑斑侧褶蛙和斑腿泛树蛙等。其中,虎纹蛙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中国雨蛙、三港雨蛙、沼水蛙和斑腿泛树蛙属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
爬行类23种,隶属4目8科,主要有鳖、扬子鳄、北草蜥、中国石龙子、短尾蝮、绣链腹链蛇、赤链蛇、乌华游蛇等。其中,扬子鳄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王锦蛇属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
鸟类67种,隶属12目30科,主要有白鹭、环颈雉、红脚苦恶鸟、珠颈斑鸠、普通翠鸟、小云雀、家燕、乌鸫、强脚树莺、黄腹山雀和金翅雀。其中赤腹鹰、松雀鹰和红隼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四声杜鹃、三宝鸟、戴胜、斑姬啄木鸟、红尾伯劳和棕背伯劳等6种属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
兽类15种,隶属5目9科,主要种类有东北刺猬、臭鼩、中华菊头蝠、赤腹松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华南兔等。其中黄腹鼬和黄鼬属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
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位于三省交界处,属太湖水系,地处太湖上游,有着重要的物种保护价值和生态科普价值。因此,保护区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于保护太湖流域生态系统及其上游水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维管束植物82科192属23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6种,浙江省重点保护植物5种。野生脊椎动物27目65科160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13种。
3.2.1扬子鳄栖息地亟需扩大
3.2.2 人为干扰程度较高
浙江扬子鳄景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保护区的对外旅游和科普宣教,存在注重旅游开发而疏忽宣传保护的问题,甚至多次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违法违规搭建各类旅游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湿地、水域的斑块化,野生植物的破坏和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生境的改变,使得野生动物尤其是两栖类的种群数量下降。
3.2.3 缺少专业科研人员
近年来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保护区缺少专业的科研人才,大量科研工作需要依靠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完成,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科研能力,限制了保护区在更高科研领域的发展。
3.3.1 健全监测体系,开展动态监测
建议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开展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建立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体系,掌握动植物资源与环境动态,为动植物资源与环境保护、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可分长期监测和定期普查两种,长期监测主要是对保护区内重点物种实施长期的跟踪监测;定期普查是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动物植物资源实施普查,时间间隔以5年为宜。
3.3.2 制定专项规划,提升管理能力
针对威胁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主要因素,如过度旅游开发、栖息地丧失、河流水域地萎缩和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的使用等,开展专项调查研究,了解这些因素对保护区范围内野生动物资源的危害程度,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动植物保护和管理规划。
3.3.3 开展公众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充分发挥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科普宣教功能,形成完善的保护宣教网络。利用每年“世界湿地日” “爱鸟周”等时机,在各类媒体上举办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同时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保护管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公众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