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特色音乐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以大理州白族聚居地剑川县弥井滇剧为例

2020-01-15 03:25周刚兵大理大学艺术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6期
关键词:白族戏曲语境

■周刚兵(大理大学艺术学院)

滇剧传统丰厚,流派纷呈,剧目众多,名家辈出,被誉为“滇粹”“省粹”。明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年间,“丝弦”“襄阳”“胡琴”等戏曲声腔先后传入云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结合云南当地方言声腔、民间风土人情,进而演变成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滇剧。滇剧主要分布在滇西的云南省,是云南最具代表性地方戏曲种类。2008年,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更多的人可通过各类网络音乐平台,以最快捷的方式欣赏不同类别的音乐,而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更多的只是喜欢当下流行音乐,对于戏曲这类音乐也就只是望门兴叹或知之甚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滇剧这一地方民间特色音乐,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都有待人们不断探索对策,本文将以大理州白族聚居地剑川县弥井滇剧为例来阐述民间特色音乐在传承和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弥井滇剧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弥井滇剧发展的现状

剑川县是以白族为主的聚居县,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人口比例占全国最高的县份。在这居住的都是典型的白子、白女,平时都是用白族话进行学习、交流生活,白族话语境在当地的生活、娱乐、风俗里根深蒂固。在剑川最具代表的民间特色音乐当属白族调,白族调是以白族话为演唱语境,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节就是以白族调会友,引起不少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前往研究、学习,也算闻名遐迩。而离剑川县城有80多公里的弥沙乡南部的弥井村,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列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村庄之一。弥井村因古时盛产盐而成为滇西重镇,是滇西诺邓井、乔后井、啦鸡井、弥沙井四大盐井之一,有着几百年的盐业繁荣历史。但在深受白族文化、生活熏陶四处传唱白族调的剑川,弥井乡却孕育、传承了200多年的滇剧,是实属罕见的民间特色音乐。在弥井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办盛大的“农耕节”,这一天会将古老的文化传承一一展示,街头巷尾都会洒扫清洁,白天焚香祭祖、挂彩游行,晚上的重头戏就是将古滇戏搬上戏台子,淋漓尽致地表演给四方来的父老乡亲,这一风俗历经了200多年,仅仅只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过。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弥井村的实地采风,了解到弥井滇剧传承至今依然保留了古老的声腔,演绎的语境、腔调没有受到白族话语境的影响,唱、念、坐、打还沿袭着传统古滇剧的演绎方式,也没被时下有些新兴恶俗的所谓“新民乐”绑架,弥井滇剧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古声古色地传承了200多年,在白族文艺、文化根基扎实的剑川县弥井村能原汁原味地传承至今,当属难能可贵的民间特色音乐。但如今弥井滇剧除了以戏曲爱好者们的口头传授再无其他传承方式,还有一些祖辈遗留下分散在戏曲爱好者家里的古戏本外,也没更多的文字文献资料记载滇剧传入弥井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可见弥井滇剧的演出传播度都不甚广泛,而当地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弥井滇剧的发扬、传承、创新。若长此以往没有引起当地政府、专家的重视,没有出台相关长效机制在人力、物力上予以保护,弥井滇剧这一古老的民间特色音乐也将面临在民间消失。

■保护弥井滇剧的对策

(一)引起政府的重视及加大资金扶持

弥井现有的滇剧班子是由当地戏曲爱好者自发组建,属典型的民间戏曲草台班子,每次演出活动都属于自发、义务演出,戏班子并没有固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在弥井还是盐马古道的古时,曾富庶一方为滇西重镇,盐业的兴盛曾使弥井盛极一时,“三天一市,通宵达旦”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滇戏班子的演出是当时重要的娱乐活动,也是盐商、地主、百姓在物质生活富足之后的精神寄托。所以当时的戏曲班子在精神上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物质上能得到家底丰厚的盐商、地主的支持,那时的戏班子演出时所需道具、乐器、服装的更新换代都有着坚固的物质保障。所以在富庶的弥井人民、盐商、地主牢靠的经济物质基础的保障下,弥井滇剧才能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至今。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弥井滇戏班子的演出在“文革”后慢慢复苏,现如今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乐器大部分已是民国时期留下的,绝大部分早已破败不堪,在这样的条件下演出时对艺人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戏剧张力、艺术效果都大打折扣。从以上来看,剑川弥井滇剧的传承开发在时下是没有坚实牢靠的物质经济保障,说明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这一现象对弥井滇剧的传承、开发是致命的。所以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及加大资金的扶持,让当地人民进一步了解弥井滇剧的艺术及文化价值,让弥井滇剧得到更强有力的人力、物力的支持,才更能更长效的将这一古老戏曲发扬光大,也能更好地展现剑川县弥井村的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形象,对当地的旅游开发也会带来独特的亮点,以此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和当地人走进弥井村、走近弥井滇剧,让弥井滇剧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在剑川白族聚居地。

(二)组建专业素养团队,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应及时成立、组建具有专业素养的团队,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对传承保护弥井滇剧提供保障。专业团队成员应由具有戏曲、音乐艺术素养的专家和文献资料工作人员组成,专家能进一步研究怎样让弥井滇剧除口头相传外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同时如有可能将古戏本谱出简谱或五线谱以便于传唱与普及,甚至还可以研究怎样将滇剧作为特色音乐引进中小学或大学课堂。文献资料工作人员能及时完成采风录制、收集整编、文献归档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弥井滇剧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将专家和文献资料工作二者分工合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对弥井滇剧进行开发、传承、保护。

(三)加强资料文献整理

经作者的采风发现,如今分散遗留在戏曲爱好者家中的滇剧戏本有:《法録折戏》《三下河东》《回生棒》《三击掌》《白玉带》《夜遇巴洲》等等,都是手抄本且有一些早已破损,每个戏本都代表一出好戏,但这样的好戏本也将面临遗失。如能及时加强与当地地方资料工作部门的联系如当地图书馆等,加强资料文献整理可有助于及时修复破损的戏本,并将整理收集的戏本资源文献整编在册,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开发弥井滇剧,回溯弥井滇剧历史文化的发展渊源,汇编成册收集整理入村志、乡志、县志,同时也可作为当地图书馆不断完善地方志和地方资料的重要研究。

■结 语

剑川县弥井滇剧传承至今已200多年,仍在以古声古色的唱腔演绎着一出出精彩的古滇戏,语音、语调、语境、声腔都没有受到周遭白族语境及新型娱乐文化的影响,实属是难得的民间特色音乐。如何将这一民间特色音乐在以白俗文化生活为主的地区传承及保护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艺术参考价值。如何将弥井滇剧这一民间特色音乐传承保护好将是今后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力度进行政策保护和资金扶持,通过更多公益性演出的方式让弥井滇剧活跃在舞台上,同时也可以让演出活动走进校园,以耳濡目染的方式让更小年龄段的观众走近并了解滇剧,使弥井滇剧在各个群体中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猜你喜欢
白族戏曲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女子头饰文化研究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