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茗 杨葆华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影视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大众文化影视剧主要以满足观众的大众趣味为导向,为观众所喜闻乐见。2020年初,网剧《我是余欢水》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一经上线,便引爆全网,仅仅从上线到2020年6月1日,腾讯视频播放平台的播放量达到5.1亿,低成本、高质量成为《我是余欢水》的标签。本文将在大众文化的视域下,从演员选取、戏剧冲突、营销模式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我是余欢水》的成功原因,并分析其问题和可改进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促进大众文化影视剧能够在今后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我是余欢水》;网络剧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6-0045-02
大众文化是一直存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内涵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大众文化简单来说是指在社会权利的分配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人创造的、认可的文化,而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主要是指起源于都市的,与大工业相关的,大批量生产消费的文化形态。在影视领域,从宏观角度可以将其理解为:被很多人所喜爱的、非精英的、来源于人民群众生活的且作为商业大批量生产的影视作品,可以被称作大众文化影视作品,而《我是余欢水》正是在影视行业批量生产中的较为优秀的产物。
由孙墨龙执导,郭京飞领衔主演的网剧《我是余欢水》于2020年4月6日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随后便引起了全网的热议,截至2020年6月1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是余欢水》的腾讯视频平台播放量已经达到了5.1亿,豆瓣评分7.4,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去梳理《我是余欢水》成功的缘由,从而为后来的影视剧提供前车之鉴,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护身符:实力派的演员阵容
演员的表演能够点燃观众的观看欲望,演员的表演在电影的观赏过程中提供了根本的快感。《我是余欢水》与其他影视作品相比,几乎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大牌明星和小鲜肉偶像,从主角郭京飞,到配角高露、岳旸等,都是清一色的实力派演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演员阵容,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是余欢水》讲述的就是“小人物”的市井故事,它所瞄准的目标受众并非高端人士,而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如果选取某个当红小鲜肉或大牌明星当做主角,一方面,观众会在看到角色时,思路会跳到这些明星之前的经典人设中,产生明显的跳戏感;另一方面,这种面向大众的都市生活剧,如果演员过于大牌,会让观众产生明显的距离感,不利于观众沉浸剧情。所以,《我是余欢水》的演员阵容选择从实力派出发,既保证了演技,也清晰了本剧的定位,《我是余欢水》的演员阵容为本剧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二、核心力量:紧张激烈而不失真的戏剧冲突
《我是余欢水》改编自余耕的小说《如果没有明天》,并在早些时候已经被改编为话剧上映,上座率和评价都较为不错,所以从剧本来看,《我是余欢水》已经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和一批固定粉絲。在拥有了好剧本的基础之上,结合都市剧经验丰富的《都挺好》核心制作团队来组织拍摄,所以最后呈现的效果也是不负众望,紧张激烈但又充满真实性的剧情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大众审美需要。
首先,强烈的戏剧冲突博观众眼球,《我是余欢水》仅分为12集,总时长较短,但《我是余欢水》的剧本容量并不小,也就是说需要将大量的故事情节浓缩到这12集当中,所以必然会使得剧情节奏较快。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北漂青年,人到中年,事业不顺,爱情不顺,但与此同时他又阴差阳错卷进了假电缆事件和见义勇为事件,使得他一次次凭借运气和才智实现了“屌丝逆袭”。如此曲折婉转的剧情,再搭配上较快的节奏,使得观众在观看连续剧时也能够实现“无尿点”,让整部剧“短而精悍”。
其次,真实性加强观众的代入感,《我是余欢水》作为一部大众文化影视作品,其真实性是拉近观众与其距离的关键因素,在《我是余欢水》中,其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事背景的真实性
故事发生地点的选择上,《我是余欢水》选择在了北京,且大多场景的拍摄都是实景拍摄,取景地的选择并没有过于标志性的建筑,像超市、公司、街道这些场景都较为模糊,与观众的生活环境非常接近,从而加强观众的代人感。在时间的选择上,从演员衣着、日常用品、周边环境等方面可以看出故事发生时间是在现代,且与当下时间非常接近,从时间维度上也加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二)角色设置的真实性
《我是余欢水》的主人公是以草根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小人物”的主角人设符合观众对大众文化影视剧的审美需要,除此之外,在剧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身的闪光点和缺点,例如:余欢水虽被称为“城市英雄”,但在金钱和道德面前,他也有过挣扎,他的内心深处是善良的,但也是懦弱、市侩的。人设的真实性使得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会将自己或身边的人代入到剧中某个角色,在角色身上找到现实依托,从而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反之,如果剧中人设不够真实,或距离观众太过遥远,观众很难将自己代入剧中角色,也就很难沉浸到剧情之中。
(三)情节设置的真实性
《我是余欢水》中的剧情波澜曲折,但在情节的设置上却没有丧失其真实性,例如电视台的副主任在得知余欢水是误诊时,第一反应并不是为余欢水感到高兴,而是担心这条新闻没有爆点,“城市英雄”的人设会大打折扣。对于副主任的心理活动,并没有一味地往高处吹捧,而是真实地表现出其自私与迫不得已的心理矛盾,让观众在为副主任的行为感到愤怒的同时而又心生怜悯。情节设置的真实性不会让观众感觉像有些影视作品一样,只是将剧中人物人性中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与观众产生距离感,而是将人性自私、贪婪、市井的一面、社会中暗淡的一面展示出来,但在此基础上,又会继续深挖角色的内心,深剖社会根源、使得观众理解这些行为和事件,从而产生强烈的代人感。
三、出色的营销“组合拳”
赖安认为,文化商品的经营管理中,营销活动的任务就是将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接受程度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首先,《我是余欢水》的制作团队是正午阳光团队,这个团队本身就是自带光环的,热播剧《琅琊榜》《欢乐颂》等皆出自其团队之手,所以当《我是余欢水》上线后,凭借着品牌优势,本身就已经吸引了一批固定的粉丝。其次,在各大视频平台,首页进行海报展示,并配以吸人眼球的文案营销。最后,自媒体宣传作为很重要的一环,在《我是余欢水》上线后,剧中角色开始积极地在微博互动,制造热点,《我是余欢水》也是接二连三地登上微博热搜榜。除了微博之外,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剧中很多吸引人的情节也被自媒体搬了上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
(一)剧情逻辑问题突出
较短的时长若要展现较大的剧本容量,需要剧情节奏的加快,而较快的剧情节奏势必会忽略细节的表达,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逻辑的不通顺。例如在《我是余欢水》中,余欢水在记者会中被质疑是否误诊,面对记者的围追堵截,余欢水晕倒之后并没有再对这一事件追加剧情,不了了之;赵觉民在结尾说出U盘是自己拿的,但他却跟随另外两人来谋杀余欢水,难道他不知道造假和谋杀的罪行孰轻孰重吗?类似的逻辑问题还有很多,当为了展现大量的剧情吸引观众时,忽略了起码的逻辑问题,反而会让观众觉得荒诞,从而有损整部剧的真实性和整体质量。
(二)广告植入明显
在面对广告植入的商业化考虑时,每个影视剧公司都是矛盾的,一方面要考虑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剧情的完整性。《我是余欢水的》中的广告植入不多,但足以影响观众观看体验,例如在登山前的装备采购,整个一段将北面(The North Face)的LOGO多次展示,使得弹幕由剧情讨论转变为了品牌讨论,广告植入的时间过于密集,且痕迹过于明显、生硬,甚至影响了整体氛围,作为一部关注度極高的网络短剧,应该考虑广告的植入是否会影响呈现效果以及观众情绪。
五、合理化建议
(一)剧情逻辑要完整,切忌因小失大
作为网络短剧,用小篇幅展示大内容实属不易,但也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一方面,可以削减剧情,将已表现的剧情做详细阐述;另一方面,在不更改剧本容量的前提下,将剧中无关紧要的情节替换为与故事线相关的情节,从而完整整个故事逻辑;最后,在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要有专人进行审核,及时发现逻辑错误,并想办法弥补。
(二)广告植入要创新,切忌过分植入
出于商业考虑,广告植入似乎是影视剧的必修课,但如何在植入的同时又不易让观众觉得突兀,值得深思。在此类影视剧中,广告的植入如果想起到作用而又不留痕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广告的植入“生活化”,例如在《我是余欢水》中,北面的服装完全可以从第一集就开始植入,让角色进行穿着,而不是在登山前某一集当中集中展示;再比如一嗨租车的广告部分,可以对大篇幅的租车介绍进行省略,仅仅凭借故事的推进,就足以展现其优质的服务。
六、结语
《我是余欢水》的出现可谓是网络短剧的新起点,其制作水准,以及收看热度,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国产短剧。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反馈,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结合了当下的生活元素,力保其真实性,成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影视作品,但威廉斯认为“大众”一词除了具有“为很多人所喜爱”、“被特意用来赢取人们喜爱的作品、“人们为自己制作的文化”含义之外,还包括“质量低略的作品”,《我是余欢水》在赢得了热度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反思其存在的“吐槽声”,提高作品质量,在“商业化”和“批量生产”的影视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将作品提高到新的高度,国产影视作品应扬长避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