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玮
小学音乐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师在小学高段音乐课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感知能力,使其能够从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体验式教学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唱、学生机械性模仿的状况,教师采取情境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创设是增加课堂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措施,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例如,讲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下册的《送别》一曲时,教师如果不能帮助学生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滋味和依依惜别之情,那么这首送别歌曲对于学生来讲,就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送别歌了。所以,教师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讲授这节课:有没有同学记得自己送别亲人或者挚友的场景?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当时的感受?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答,大部分学生都能体会送别自己最重要的人那种情感,或悲伤或惆怅。然后引入新课程:各位同学已经体会到了送别他人时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歌曲——《送别》,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描写了作者送别时的情形,没有人物,没有哭哭啼啼、依依不舍的情感描写,只有景物的存在,“长亭外,古道边”是送别的地点,听起来寻常,也未看出分别的悲伤,但“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音调舒缓,四四拍,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正是这种课前问答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学习歌曲时,学生对情感的掌握就很容易了。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法对增加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模仿能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可以从任何一个成人眼中的寻常事物中找到乐趣。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限于三尺讲台,而应利用广阔的大自然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音乐的本源就是大自然的呼唤声,黄鹂婉转悠扬的歌声引得人们纷纷模仿,人类的朋友——狗“汪汪汪”叫的声音看似寻常,但好奇心强的学生都会尝试着模仿。例如《小螺号》一曲,“小螺号嘀嘀嘀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嘀嘀嘀吹,浪花听了笑微微”,还有《蜗牛与黄鹂鸟》《春天在哪里》等歌曲都是与大自然万物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学生唱着“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歌,观察蜗牛的壳和那对灵活的触角,他们就会从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有《春天在哪里》中的“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这些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很有帮助。
三、搭建舞台,尝试改编创造
音乐课堂本身就是一个舞台,能够展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但要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只要求学生会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音乐舞台,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还可以组织更多的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我的祖国》这首动人心弦的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首歌曲时,不僅要让学生学习这首歌的曲调,还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教师也可以组织一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可以模仿优秀的作品,不改变曲调,将自己的歌词填写上去,完成歌词的填充、创编任务。
体验式教学法是小学高段音乐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改变教师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有效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够促使学生在以后的音乐道路上健康、快速地成长。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李沧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