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玻璃应用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2020-01-14 10:18韩熙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学院平面玻璃

韩熙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rection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art colleges of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reform practice of teaching flat glass in glass art through the adjustment and combing of the curriculum outline.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iental aesthetics, the contemporary thinking of design language, the innovative expression of design thinking and other dimensions, this course demonstrates the thinking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shows its concrete reform results, providing effective case support for practicing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handicraft art in the new era.

2020年,是中国高等院校玻璃艺术专业发展的第20个年头,在过往的20年中,“玻璃”逐渐从一种生产材料的本体属性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表现媒介,“玻璃艺术”从无到有,不仅促进了玻璃文创产业巨大增长,更是促进了玻璃美学理念的整体提升。中国美术学院正是在这个跨越的时代中,抓住历史的机遇,为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既是中国玻璃艺术的拓荒者,又是玻璃人文美学的传播人,更是手工艺术教学改革的推动力,其在玻璃艺术教学体系的探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西方高校所采用的“教授负责制”以及“工作室制度”相对宽泛型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国美术学院玻璃专业在提倡学术自由的前提下,以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为依托,借鉴优势专业的发展模式,打造科学的课程结构,建构优质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上,探寻自身的人文路径,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紧扣把握民族性,体现時代性,展示创造性,最终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学术特征。

中国美术学院玻璃系科的课程建设主要围绕三大教学板块进行:平面、吹塑与窑制。其中,平面玻璃教学板块是本文聚焦研讨的核心内容。2007年,鉴于系科发展的需要,学院委派我去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与设计学院玻璃工作室研修,在此期间,我完整地学习了有关平面玻璃类别特别是镶嵌玻璃的制作工艺与创作方法,尽可能地还原西方传统手艺的观看方式与应用手段,了解到西方高校玻璃教学的基础思维与基本理念。回国后,着力打造平面玻璃的模块课程。在我看来,基于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应该体现出授课方式的差异,本科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学培养,研究生教育则倾向于学生的主动创造。这并不意味着创造力本身的主被动关系,而是探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如何使他们最大程度地提升学习效率并挖掘内在潜力。关于平面玻璃应用课程模块的教学改革,主要将围绕本科教学展开讨论。

纵观中国玻璃的历史,很难找到与西方镶嵌绘画类似的技法对应,其本质在于其文化的差异性。镶嵌绘画是西方传统的艺术门类,与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作为以陶瓷见长的中国来说,陶瓷的强盛代替了玻璃大部分的实用功能,玻璃在很长时间内仅仅作为陶瓷附属的釉料来发挥上色作用,或者玻璃器物采用纹饰雕刻与绘制鎏金,乃至清代鼻烟内画壶的勾勒描绘中也有采用玻璃绘画的手段。但是,无论是绘制的技法还是其表现的根源性都大相径庭。在西方,特别是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对光的“崇拜”以及哥特式建筑拱穹结构的重大突破,玻璃成为一种完美的中介来传递光线乃至表达思想的敬畏,马赛克镶嵌占据了玻璃艺术发展的主流,这种显而易见的历史与文化生态的差异性,界定了中国与西方的玻璃在理解上以及运用上的极大差异。与此同时,面对时代的进步,玻璃绘画在当代又有了巨大变化。如何跟进玻璃绘画的发展趋势,如何将西方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融入民族语境,如何介入生活本身的需要让玻璃发挥它更好的功能,如何建构科学教学体系更好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这些都是在教学中需要针对性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上述现实场域的对比中,为了能针对性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平面玻璃教学板块的梳理与探索,在国内玻璃艺术专业没有任何可借鉴参考经验的一张白纸上,绘制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性、具有特色教学理念的课程结构画卷。

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首次开设玻璃镶嵌课程,连续两年从德国请来专家,这是国内高校第一次系统化的平面玻璃应用课程教学实践,为平面玻璃类别的整个课程体系的梳理奠定了基础。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学习与理解纯正的欧洲镶嵌绘画,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让镶嵌绘画在国内的接受度上需要有个系统的阐释,与此同时,结合民族语境的再创造,才能更好地加以表现;其次,材料的对接问题也是巨大的挑战,作为西方传承的镶嵌绘画,其使用的大量工具与原料都是极其小众且极为专业的人工产品,一部分在中国市场中无迹可寻,有一些则是需要在相类似的行业中找到有效的替代品,这就需要我们完整地梳理国内外工厂生产链条以及打通进出口输送途径;再次,教学最为重点的,是将民族性的审美融入当代玻璃设计,在文化的转换中逐步形成具有时代性、展示民族性、体现创造性的特色教学成果。十几年来,建成国际一流玻璃工作室的奋斗目标与战胜困难的勇气让困境成为了过去,在硬件配套方面同样也实现了从大设备到小工具以及综合材料的最终完善,在教学板块的梳理上形成了独立、独特与完整的平面玻璃设计教学方法,巩固了平面玻璃应用课程体系的基础框架。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途径,教学重视课程模块的丰富性,力求从视野上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为就业打开更多的窗口。其中,定位应用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专业生长的扎根点,中国美术学院玻璃专业的本科教学倾向设计应用的研究,以现实案例为导向,这样不仅能使同学在磨砺中强化创业创新的思维形态,更能在未来的就业与社会实践中尽早适应竞争并建立自信。在我看来,就手工艺术本体而言,劳作上手代表了手工艺人的生活方式,造物的思想则直接反馈于精密的手作,于是,手就成为被创造物的生产主体,围绕手艺的价值追求创新与智造,这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美术学院平面玻璃应用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可以从“体系建设”“实验语境”“个性调和”三个维度来讨论。

1. 教学模块的体系性。打造课程的模块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高级目标,“体系”是一种教学方式与观看方法,是理解事物所采用的科学途径与选择解决矛盾方案的方法论,我们不是要建设一个课程,而是围绕“平面玻璃”的教学主题,在每一个阶段课程之间形成相互的咬合,并由此产生必然的联动,以此推动整个学科的向前发展。体系的探索是具有实验性与针对性的,它需要长时间打磨,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寻求突破,最终定位科学的发展模块。历经不断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汇总,我们把平面玻璃诸多授课课程分类划分为三分层次,依次为:基础课程,实验课程以及设计课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进阶,呈现课程内容之间一种递进式的深入关系。此分类的依据在于,基础课程解决平面玻璃美学理论教育以及工艺技法实践的相关问题;实验课程主要进入到玻璃材料语言与实验方案定制探讨;而设计(创作)课程主要强调运用综合能力在应用领域挖掘平面玻璃表现并形成相关的实践案例或样本。比如,在玻璃印刷课程的授课中,所对应的三个模块分别是:玻璃印刷理论与工艺,玻璃印刷材料与实验,玻璃印刷设计与生产。三个模块的课程环环相扣,对应补充,互促互进,在教学逻辑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闭环体系。

2. 有关“实验”的双重语境。在平面玻璃教学板块的探索中,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所注重的是应用型设计及设计语言的探索,围绕此方向来建设实验课程的内涵。“平面玻璃”课程教学所涉猎的知识面相对广泛,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其授课不仅仅限于传授手工技术基础,与其他专业的跨界明显,如需要具备壁画的构图能力与场景化的绘图经验,需要学习装饰绘画的表现方法与造型原理,需要进行图案设计来巩固设计思维,需要深入玻璃材料实验来了解其性能并推动其应用。因此,平面玻璃课程授课绝对不是单一知识的传输,更不是生搬硬套的汲取,而是在广视野、多维度、勤涉猎、苦实践的基础上,采众象之精华,最终回馈于玻璃艺术创作本身,围绕玻璃本体语言,在多元的知识结构中探讨当代玻璃美学理念与专业审美独立性,创造玻璃作品的鲜明特色。与其他绘画形式在布面、墙壁设色不同的是,玻璃绘画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透光性。玻璃是光的载体,用光塑形成就了玻璃绘画之美的精髓所在,即以玻璃为媒介,建构起光线、色彩与空间的逻辑。因此,光学实验成为实验课程训练模块最为主要的部分,利用手中的玻璃材料,通过釉彩、肌理、温度等来实现玻璃对光的“映射”。我们会收集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以此来丰富玻璃光学实验的数据库,这种数据库体现了现实样本与计算机数据的有机统一,在对照的方式上形成视觉的可见、触觉的可及、理论的可读、实验的可续。数据的丰富依靠每一届学生的贡献,而丰富这些样本的途径恰恰取决于教师不同视角下的实验引导,以此汇聚不同实验方式下的实践结果。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实验的价值以及实验所包含的双重语境:注重实验本身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体现实验课程对完善应用设计教学的作用。其双重的”实验”内涵,证明了艺术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推动了创新应用型玻璃设计人才的培养。

3. 个性审美与公众性需求的矛盾。事实上,平面玻璃应用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在于调和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审美与公众性需求的关系,也就是解决艺术家内在自我价值与社会外在需求的平衡性的问题。作为平面玻璃应用的低端装饰市场已经无法满足经济进步所促长的美学理念,随着玻璃在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平面玻璃创作与设计的“空间”也显现得越发巨大,探讨教学衔接市场的有效途径、教学成果与社会应用协调性成为实验课程的聚焦点。在教学中解决上述矛盾,首先,靠虚拟场景的设计模拟或者单一的设计图纸无法拉近艺术家与生活的距离,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的教学倾向提供现实的实践场域,以设计对应需求的原则逐一进行资源配对,针对性地进行主题设计,分类窗户、穹拱、灯具、首饰、器物等,或者围绕医院、公园、学校、住宅,提供对应的点对点设计。尽管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断的沟通与讨论中深化方案),这个计划的教学周期也往往会横跨一学期甚至一学年。应用实践在不断深化中势必形成设计者与施工方、设计者与出资人之间的多重关系。正是因为这种生存关系與艺术创作的矛盾存在,让设计与制作、需求与创作变得相对复杂,艺术家从一个绝对的创作主体,变成需要向需求妥协的应变型的角色。因此,我们的课程除去讨论设计内涵外,还需要建立设计与生活的真实联动,探讨对话解决创作主体与服务主体的供需矛盾的方法,在相互的协作与协调中提升作品的质量,最大程度地推进玻璃文化理念的传播。

从观看到思考,由思考到创造。现代玻璃艺术以及玻璃艺术教学均有其鲜明的、时代性的观看方式。自1962年工作室玻璃运动开创以来,玻璃在艺术家手中成为一种特殊的创作媒介,从而改变了玻璃几千年来作为生产材料的本体属性。我们理解玻璃与观看玻璃的方式不同,就会生成截然不同的作品或不同体系的教学方法,尝试转化思考的维度,是挖掘自己与了解现象的本质所在。对平面玻璃应用板块的教学而言,实验,始终提供了创新的可能,它拥有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打通万千的路径,引导学科在多维的角度中探寻新的突破。作为新时代的玻璃艺术教育,在不断深入的平面玻璃应用课程改革中,我们逐步对薄弱环节进行丰塑与打磨,从玻璃镶嵌介入,延展玻璃马赛克、玻璃印刷、玻璃绘画的“链状”课程,以“点”带“线”,以“线”促“面”,集聚了专业学术的力量,丰盈了玻璃美学的内在,举起了美育传播的旗帜。未来,关于高等院校玻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仍有着无尽的可能。

(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四通/双万建设/校级教改项目成果、中国美术学院省级一流专业“工艺美术”建设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学院平面玻璃
迎春佳作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玻璃上怎么会起雾?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人物风景总相宜
平面和立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