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
Headed by Colin Reid (a pioneer in contemporary glass art), nine artists jointly exhibit their artworks in “A Thread of Light: Colin Reid with Three Generations of British Kilncast Glass Artists”, which is on show at LIULI China Museum. This exhibition brings together a total of 36 brilliant representative works by Keith Cummings (Father of British Kiln-Cast Glass Art), Colin Reid and other seven artists with Colin Reid as the mentor. A panoramic view of British contemporary glass art can be taken in this venue.
由当代玻璃艺术先锋科林·里德领衔,九位艺术家联袂展出的“玻璃时代的一缕光——横跨三代·英伦窑铸玻璃艺术联合展”正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火热开展。本次展览汇聚英国窑铸玻璃艺术之父基思·卡明斯、科林·里德以及以科林·里德为导师的七位艺术家,共三十六件精彩纷呈的代表作品,一站式全景领略英国当代玻璃艺术风采。
这场跨越三个世代传承的玻璃艺术联合展,由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创始人、曾被《纽约时报》誉为“亚洲玻璃运动之父”的张毅,携同英国玻璃双年展主席安德鲁·布鲁尔顿及科林·里德联手策展,除了探索英国窑铸玻璃艺术的历史脉络,一次遍览六十年的英国玻璃艺术精华,更有东西方玻璃艺术先锋的创作“双重奏”,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这场来之不易的跨国展览,也得到了英国艺术家们莫大的支持。年逾八十的英国玻璃艺术泰斗,基思·卡明斯先生,近年已极少参与创作,他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著书育人上。卡明斯先生为了此次展览,特别于今年创作最新作品《红色堆迭》,带给上海的观众们。
作品运用玻璃、铜、锡等多种材质,并同时结合多种窑铸玻璃技巧创作:坍融铸造、切割、研磨、抛光等。基思·卡明斯多年的水彩画深厚功力亦在作品中展现无遗,其对色彩与造型极其精准的掌控力,让原本是平面的绘画仿佛悠游在立体透明的玻璃中,成为一种全新的空间视角与生命力。
观察基思·卡明斯这件作品,你会发现它的块状的部分,那些色彩是一层一层累积的,并不是单纯一个色块。它像一种郁闷深沉的思索,在观者面前一层一层地展现。而上方突然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方块,强势压制下方的层叠,那种张力,感觉是无可抗拒的。卡明斯拼命想说什么?是生命的無可奈何?抑或人间的悲壮?作品极富张力与想象空间,发人深省。
1970年代,科林·里德成为基思·卡明斯的学生。里德自从事玻璃艺术工作开始,他的创作灵感即围绕着世界的纹理、大自然、人类文化等领域,我们可以从他的创作中感受到他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如今,科林·里德的作品已被全球五十三家博物馆典藏,成为英国玻璃艺术的领军人物。他那充满浓烈中国风的作品《竹简》被陈列在上海图书馆正门大厅内。
科林·里德此次带来一系列以海洋为主题命名的作品,展现出里德对于大海、且身为业余帆船运动爱好者的热爱。《浪》这件作品以色彩极其丰富的变化,还有特别自由的线条流动与转换,呈现一种自在感、随意感,一种天地壮阔的形象。艺术家对玻璃特性的了解与掌控力,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红色的海浪,延续了科林·里德对海洋的印象。两端开放,形成一种无垠无限的感觉。尤其在收尾的过程,两端都呈现出一种无拘束的展开,更呈现一种自由无止境的天地。而庞大的曲线与高度,展示一种张力,仿佛有一种力量持续在从中不停地回荡,永远不会停息。简单的一个幅度,带来如此庞大的想象力,是里德在抽象创作中最具魅力的一个部分。
科林·里德的另一大系列,运用了光学玻璃,结合铸造,以无与伦比的研磨,精准且秘而不宣的角度计算,营造出神入化的光影折射幻境。这个系列,可谓将英国人的严谨科学与文学诗意结合得天衣无缝。
对中国观众来说,这件作品有一个非常东方的意涵。当观众仔细观察的时候,只看到一片清澈的玻璃,但是在一个特殊的角度,则能看到鱼群满布的内部空间。当然,这只是里德对于玻璃光学操作的魔法,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意义。这些鱼仿佛说着:飞鱼在渊,飞鱼在天。这种天地无拘无束的影像,其实有一点形而上的意义,观众可以认为它象征宇宙来去自如,潇洒没有界线。
本次展览的作品,是英国玻璃艺术六十年的辉煌展现。经由这种“学徒式的传承”,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艺术脉络:从基思·卡明斯,到科林·里德,再至各位曾担任里德工作室助手的年轻艺术家们。年轻的艺术家通过学习与实践,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将英国玻璃艺术的影响力继承并发扬光大。
《永恒的交流》系列作品是萨莉·福克斯的个人创作。在充满光学折射的玻璃表面,再施以一层反射涂料,令整件作品散发璀璨迷人的光彩。而每一个手工雕凿的凹洞,造型各异,吸引人驻足停留,一探究竟。
福克斯的作品多为金色与银色。金色让人联想到土地、火焰、太阳,是一种温暖和喜悦;透明又有点像银色的色彩,则让人联想到天堂、月光。作品使用铸造、冷工雕刻、抛光、镜面彩绘等技法,探索光与玻璃的精彩互动,并期许透过作品时时省思自己的人生。
《双视界》以脱蜡铸造加上冷工抛光与喷砂、24K镀金。卡伦·布朗宁对于镜子的暗喻意象和熟练的制作工法,在此作品中清晰可见。镜子是生活当中的平凡物件,透过艺术家的眼睛,提出问题引导观众思考: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事物是否足够真实,抑或只是镜中反射出的幻象?
在英国有一句古老谚语:打破镜子将有七年厄运,若破镜重圆,则负负得正,有好运相随。布朗宁用纯金修补镜子,将反转用到极致,在中国,我们称其为“否极泰来”。
在埃尔森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空间和构造,色彩,纹理,都是为了向观者传达出一种能量,可能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喜悦,也可能是严肃的生死议题。特别是色彩在她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象征意义。
ShanteIshta来自北美洲原住民切诺基印第安人的语言,展现了“真挚的爱”。他们用歌声唱扬,祈求人心平和,爱与喜悦充满人间。
展览的另一大亮点,由中国现代琉璃艺术开拓者与奠基人杨惠姗与被誉为英国玻璃先锋人物的科林·里德特别联手创作的中西合璧作品惊喜亮相,这也是杨惠姗首次与国外艺术家的共同创作。
杨惠姗的琉璃兰花,细腻雕琢,以纯熟的手工雕塑,演绎兰花坚韧独立的形象,静谧里展示着蓬勃生命力。科林·里德,则运用净度极高的光学玻璃,并以高超的切割与角度计算,将玻璃与光的折射发挥到极致,多角度观赏作品,每一面都有不同的映射。这件联名作品,充分彰显了两位艺术家各自的艺术特点,却又和谐无间地充满整个艺术空间。这份美的力量,凌驾一切,跨越地域、时空,这即是艺术的魅力。
诚如本次策展人之一、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创始人张毅所言,“今年是特别的一年!因为疫情,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在不得不减缓停顿的情况下,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但是,东西文化的差异,压抑不住了解彼此的向往!艺术文化的交流,也不会因为距离而却步!三十三年来,对于引介世界重要的玻璃艺术创作到亚洲来,邀请世界重要玻璃艺术家亲自到亚洲来交流,是琉璃工房欢喜甘愿的工作。因为我们深信文化交流,是必需的,不能停。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这个世界知道我们,了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