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
苏稽镇最具代表性的标识———苏稽古桥
去年的某一天,在劳累中度过_上午,吃过午饭正准备去休息,随手拿出手机看看微信。看到朋友发来了几条微信,点开一看,喔!一个打着“苏稽场”戳的川锭跃出手机屏幕,呈现在眼前。一身倦意立马顿失,睡意马上全无。
朋友在微信中说刚刚收获了一个乡场级别的银锭,看是我居住地附近的地方,也属于我的家乡物品,特地发图片给我欣赏一下。
现在要收获一件入眼、心仪的藏品日趋艰难,朋友能从外省购回四川本省的锭子,我的内心也感到欣慰,经历多次起伏,该锭因缘与我为伴。
在我的印象中,乡场级别的银坨子好像只见过黄葛场、迥龙场。这个苏稽场还是第一回看见。
一看到“场”字,就勾起了内心深处一股淡淡的乡愁,一段有温度的记忆……总之,赶场就是两个字:热闹!
上手把玩着苏稽场银锭,挖掘它背后故事的冲动油然而生。
苏稽场对于夹江县人来说,只隔了一条青衣江,从小就时不时地听大人们的口中说起过,只知道它是一个水陆码头,比较热闹。虽然地理位置很近,但是隔着一条江,以前交通不方便,要从乐山绕一圈才能去,苏稽的印象一直就停留在别人的口中。多年来苏稽对大家的印象就是苏稽翘脚牛肉和苏稽米花糖。长大后,因我家开杂货店,其中拖帕就是苏稽厂家运来的。有一次拖帕卖完了,我还赶车下乐山,然后转车去苏稽拖布厂订拖布。到了苏稽始终觉得这个场是有点不一般,大,且热闹。
通过一个月的时间翻阅《四川省志》《嘉定府志》《乐山市市中区志》《犍为县志》《峨眉县志》《夹江县志》《乐山市中区文史资料选辑》《嫘祖文化》等地方文献资料,如同拂开遮挡于眼前的翠枝绿叶,苏稽场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背景、人文关系一一呈现出来。当然这个过程充满了快乐。
苏稽场在隋代就形成人口聚集地。
它的附近有一座不高的山,桂花山。
所以这个场当时叫“桂花场”
宽阔,平静,澄碧的峨眉河由峨眉仙山的山涧清泉发源,清音阁黑白二水汇流,一路蜿蜒走来。峨眉河出峨眉县城到苏稽之间,就是峨眉平原,一大半都是沃野平川,夹岸翠竹簇拥,景色宜人,河边一座桂花山,后来叫荻平山。其风貌景致完全可以用苏东坡《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里面的诗词描述: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柳荫堤畔闲行。
后来,有一位姓苏名稽的高士游历而来,隐居于桂花场边,峨眉河畔的荻平山中。这位高士很有德行,重视教化,因此很受桂花场老百姓的尊敬。高士仙逝以后,大家为了纪念他的人品风范,就将桂花场以高士苏稽的名字更名为苏稽场。
“苏稽场乾璺亨”银锭
苏稽场在唐代叫苏稽戍。宋代置苏稽镇。南宋范成大从成都下来,经嘉州去峨眉朝山,朝峨眉山后回去写了《峨眉山行记》,文章里面每到一地,都有详细描述途经地的内容,唯独对苏稽没有描写。原文为:“过渡,宿苏稽镇。壬辰,早发苏稽。”简简单单几个字。
他还写了一首夜宿苏稽失眠的诗《苏稽镇客舍》:
“送客都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眠。”
是什么原因让范成大在苏稽忘言、失眠?
唐宋以来的画作,画有旅人、渔夫、隐藏的房舍,他们表达的真正含义其实是一种隐逸的思想。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由于现实与理想中的境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构成了他们的表面与内心。在他们的心中一直都藏着一种隐逸思想。
真正的隐者隐于江湖。
真正的隐者藏于山川。
范成大到达苏稽镇之后,多半听闻苏稽这位高士隐逸的传说,感慨隐士不受束缚,不过分拘泥。将自己托付给自然,活得自由自在。由此触动了自己内心深处深埋的隐逸思想。因而面对苏稽以致忘言,然后失眠!
蘇稽场自古以来就是扼守嘉定府通往峨眉、峨边、大小凉山等地的陆上交通要冲。
秦代的五尺道在汉武帝时进行大规模整治,整治后更名为清溪道,清溪道是汉夷(少数民族)之间的交通要道。到了明代,清溪驿道改名为建昌驿道。几千年来,无论这条驿道怎么变,苏稽场始终在这条驿道上占据着一个重要的递铺——苏稽铺。
苏稽场的县官“乐山县 足色纹银”银锭
乐山县的府官“嘉定府 嘉定府”银锭
苏稽场自古以来是乐山县的首场,是乐山县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是峨眉平原最大的米市。它不仅扼守峨眉,峨边陆上交通要冲。也同时是雅安、洪雅、夹江青衣江水路的要津,而峨眉、峨边、大小凉山方向的白蜡、丝、米、笋子、药材等各种物质通过苏稽场边的徐浩渡口运到嘉定府,或转运川外。嘉定府运往峨眉方向的盐巴、油酒、砂糖、棉麻等各种物质也通过苏稽场边的徐浩渡口上岸转运前往峨眉峨边大小凉山。滚滚奔流的青衣江又从雅安、洪雅、夹江水路运输而来的木材、土纸、蚕丝、山货等各种物质。或由苏稽场转运,或由此出川。
过去作为苏稽场乃至乐山县,最具有影响力、知名度最大的还要数以苏稽场为中心产地的——嘉定大绸。
嘉定大绸,历史上称邓阳苏绸、嘉定上方绸,是我国近代闻名遐迩的地方传统名品。嘉定大绸几百年来都是沿用民间传统操作方法,以本地拓蚕丝为原料,經独特的水织法织造而成。说到嘉定大绸,先说一下苏稽场及其周边的蚕桑业。
苏稽位于青衣江流域,因气候适宜,非常适合栽桑养蚕。先秦时期青衣江流域已经是养蚕区。我们小时候,物质匮乏,基本没有零食水果,好在历史上是蚕桑种植区,桑树较多。每年5月份,桑葚成熟后满树都是紫黑色的桑葚,桑葚沿着枝条结得密密实实,把枝头压弯垂下来。每到这个时候就是大家最开心的一段欢乐时光。放学后同学们经常一起,三两成群到郊外的桑树上攀摘桑葚饱餐一顿。
到了清代,四川蚕丝业主要分布在这三大区域:川北以顺庆府、保宁府、潼川府为中心;川南以嘉定府为中心;川东以重庆府为中心。
每年新丝上市的时候,小贩运商在初级市场收购蚕丝,运到中级市场出售。大贩运商则在蚕丝产区中级市场收购,贩运到成都、乐山、南充,出售给丝绸织造用户。或是贩运到云南大量输往缅甸。一时间,川陕的客商云集,马驼舟运。南京的商帮也利用江浙丝织业加工的优势,也来四川大量采购蚕丝运回江浙。一直到清代末期,四川的蚕丝仍是四川省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在民间,士人以此为生,牙行以此射利。
历史上,成都的蜀锦、乐山的嘉定大绸、重庆的巴缎闻名全国。阆中的川北大绸,南充的花素绸、花绫都是当时的名品。
苏稽场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是嘉定府丝绸的主产区之一。到了光绪时期,嘉定府生产的丝织品占全省丝织品产量的20%。乐山县苏稽场依然是嘉定大绸的主要中心产区。史书记载苏稽场当时是“沿街皆织绸缎,户户机杼声”。民国时期,乐山县织绸业已经与成都,南充并驾齐驱成为四川的三大丝织中心之一。
以苏稽场为中心产区的嘉定大绸,让嘉州闻名于世,1963年朱德来乐山视察时,还特地问询了嘉定大绸及生产情况。由衷地对嘉定大绸做了令人鼓舞的赞誉。可以想像,嘉定大绸对于童年时期居住在川北的朱德来说是何等的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看着苏稽场银锭,一眼数千年。我们穿越了苏稽场2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很多繁华热闹的乡镇、场口,因为交通道路的改变,物产的消减,或是人口的迁徙,都慢慢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而苏稽历经2000多年却依然热闹繁荣,如今的苏稽镇已被规划为乐山市的城市次中心。
把玩收藏之物,回首过往,面对当下,凝望未来。我辈唯有在自己所处的位置,默默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生活才更有意义,也不愧对无数先辈为我们创造的美好安乐环境。
苏稽米花糖
米花糖在四川一些地方都叫“谷花”
过去生产力低下,古人都非常节俭。贩夫走卒外出做生意,居士朝山旅行,很多都是自身携带干粮,一是方便,二是节约。苏稽的米花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苏稽的谷花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1901年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它由优质酒米(糯米)做底料制成,光润饱满,香甜可口,甜而不腻,入口化渣,营养丰富。既可旅途果腹,又是平常居家点心。1940年开始,成都每年的灯会、庙会,乐山县商会都会组织苏稽谷花去成都展销,它的名气就渐渐大起来。小时候,我看见邻里家庭条件好的人家,早晨吃荷包蛋的时候,还要在碗底再放一块谷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