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古旧地图的时间节点划分

2020-01-14 07:49熊明肖城龙成昆凤
城市勘测 2019年6期
关键词:测绘历史

熊明,肖城龙,成昆凤

(重庆市勘测院,重庆 401121)

1 引 言

地图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之一[1]。它有着几乎和世界最早的文明同样悠久的历史[2]。它是人类认知世界,传递信息的载体,通过将地物抽象化、符号化,综合性地反映制图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现象,向使用者提供大量显性和隐性的科学知识。而作为文物的古旧地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它承载了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描述了这些信息在特定时间内的空间分布,它是研究一个地方历史地理的重要实物资料。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古旧地图既可以有纵向时代对比,又有横向的区域变化比较。各地图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内在联系,可相互参阅[3]。因此,三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对搜集、整理、汇编纸质古旧地图文献越来越重视,相继开展了古旧地图的研究、编纂和出版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进行倡议,致使以古旧地图为历史文化挖掘对象的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然而,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地方史学家、地图学家和民间地图收藏爱好者,在以古旧地图汇编成地图集时,地图集断代时间下限相同的情况下,却出现了使用不同地图集名称的混淆,有的叫“古地图集”,有的叫“古旧地图集”,有的叫“历史地图集”等,这给很多读者造成了困惑。

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古旧地图和现代地图的时间节点界定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公开出版的地图集也因时间节点不明确,造成地图集内容断代时间差异较大、图集命名模糊不清等问题,这也造成对地图学发展史和社会学史断代理解的混乱。同时,如果各地编纂的古旧地图集都从主观上选择时间节点,而没有关于古旧地图时间节点的统一划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古旧地图集的编制出版。因此研究古旧地图的时间节点划分,对推动国内历史地图及古旧地图的编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挖掘历史、推动和规范历史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严谨国内关于古旧地图的编纂工作,本文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古旧地图集的编纂出版情况,结合地图学、测绘学的发展历史,讨论了古旧地图的划分标准和依据,并对古旧地图集以及历史地图集的出版提出了仅供参考的意见。

2 国内出版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国古代地图集》《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武汉市历史地图集》《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台湾的古地图》《澳门历史地图集精选》《广州历史地图精粹》《宋元古地图辑成》《中国古地图辑录》《北京古地图集》《浙江古旧地图集》《皇舆遐览》《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古地图》等[4,5]为代表的古旧地图集编纂出版,进一步促进了以古旧地图为研究对象的省市地图集编纂(表1国内部分古旧地图集出版情况)。本文主要就各古旧地图集在命名、时间跨度、地图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国内部分古旧地图集出版情况 表1

从上述表1对比分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地图集名称命名混乱,有的叫“历史地图”“舆图”“古旧地图”“古地图”等,给很多读者造成了困惑。特别是表1的部分编制单位是从事地方史、历史研究、档案管理等,对历史地图的理解就是出版前编制完成和收集、整理的古旧地图统称,是今人编制的表现历史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还有学者认为历史地图是新编制来反映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自然状况及其变化与联系的地图。从表1各地图集地图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历史地图多指今人通过研究考证编绘而成的地图,不具有现势性,如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历史地图集、泰晤士世界历史等。而仅仅只是收录古旧地图和地方志地图,也时常被命名为历史地图,如柳州历史地图集。还有人认为,从发展的纵向来看,历史地图随时间的延续,也可成为古旧地图,如清代杨守敬当初所编的《历代舆地沿革图》,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忽视了社会大朝代断代和学科、技术的发展断点,因而,对收集编纂成册的古旧地图不易使用历史地图的命名。从表1还可以看到,“舆图”“古旧地图”“古地图”都存在着命名的差异和混乱,应根据地图集收集的古旧地图时间下限和地图表现形式取一个合适的名字,让读者能从地图集名称中窥探图集的内容。

②地图集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从表1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地图集时间下限断在清末,一部分在民国时期,甚至有的断点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学界对于古旧地图时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二是作者希望达到某种目的,如为展示城市发展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很多城市的格局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或者为了突出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或者为了地图集凑数,增加页码等等。对于历史地图,时间下限断在出版以前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按照其定义是可以解释的。而对于古旧地图则行不通,古旧地图有时间上的相对属性,即它的古旧和新是相对的,民国时候的地图在当时可以叫新地图,今天变成旧地图,且代表着旧社会和旧时代的结束。因而,在当下各地踊跃结集出版古旧地图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对古旧地图的时间断点作一个大家易于接受的划分界限,满足地图发展的需求。

③古与旧的模糊划分,造成在命名上的矛盾。如表1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编著的《北京古地图集》,内容上包括了南宋到1949年的地图,其称这时期的地图为古地图。而《浙江古旧地图集》中称这段时期的为古旧地图。而同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编著出版的《舆图要录》,归纳了六千多幅地图提要,时间下限也是1949年,却称为舆图。因而需要对古地图的概念和旧地图的概念做时间上的界定。

3 地图的发展节点

要研究清楚古旧地图划分的时间节点,首先就要研究地图的发展历程或者发展节点。地图的起源据推测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上古时代,人们要从事生产,就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山川、水泽、土地情况;要到远方去,就要辨别方位、熟悉所经过和所到地方的地理情况。因为没有文字,人们就把山川、道路、树木如实地画出来,表示一个地方的地理特点,因此原始地图跟图画一样[6]。现保存下来的最为古老的地图是土耳其恰塔霍裕克古城地图,迄今已有6 200年的历史。当时地图的制作材料有陶片、纸草、铜版、椰枝、石块、兽皮等。在中国有关地图起源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夏禹铸九鼎的传说。鼎上铸有用来表示山川形势,奇物怪兽的图像。这种绘有山、水、动物、道路的地理图画,不仅是为渔猎、旅行提供方便,也被认为是地图志的雏形[7]。

除了《左传》中传说的鼎地图,还在先秦诸多的典籍中,如《尚书》《诗经》《周礼》《战国策》《山海经》均有详简程度不同的有关地图的记载[8]。3000年前西周初期,周召公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地图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9]。而《管子·地图篇》指出,作为军事指挥官,“必先审知地图”。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时期,地图在军事、政治上发挥了很大作用[8]。可见,这个时期的地图已被用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也促使了我国地图史上专题地图的萌芽。秦汉时期,因发明了纸张,地图的数量和应用更加丰富。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证实了地图在此时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西晋的裴秀将前人制图宝贵经验总结提高,创立了“制图六体”,并应用到《禹贡地域图》和《方丈图》的绘制,这是我国地图制图理论之先河,而且在世界地图学史上也是一个重大发现[9]。裴秀的制图理论影响深远,唐朝地理学家贾耽利用16年时间,采用计里画方编制了一幅全国大地图——《海内华夷图》,并采用朱、墨两色标注古今[8],确定了传统历史沿革地图的表示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宋代沈括继承了裴秀的制图理论,并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傍验”即“校对”,在保证地图准确性上又前进了一步。他绘制的《天下州县图》首创24至方位表示法,突破了前人“四至八到”的定位法。元朝的朱思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参考之前地图文献,采用计里画方的方法,绘制了一幅“长广七尺”的舆地图,其准确程度远超前人。1405年~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留下了反映下西洋情况的《郑和航海图集》,是中国第一部航海图集,也是15世纪以前最详细的亚洲航海地图[10]。1541年罗洪先在朱思本的《舆地图》基础上增加了边远地区的朝鲜等,将大图分成小幅44幅,便于查阅,新创24种地图符号,成就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地图集——《广舆图》。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用西方和东方的已知世界地理知识汇编成《坤舆万国全图》,并开始了测量经纬度。清朝康熙皇帝亲自主持测绘的《皇舆全览图》采用天文测量和三角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创了我国全国性实测的先河,奠定了我国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也标志着传统古老的制图方法向现代制图方法的转变。民国期间,战争不断,由于军事对地图测绘的需要,测量绘制了大量地图,基本上完成了地图测绘由传统旧法到新法的转变,同时也在这个时期开始了航空测量。由丁文江、翁文灏合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是当时地图的典范[11]。新中国成立以后,地图测绘编制更加规范、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地图绘制大量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制图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出版系统的一体化,改变了地图生产的传统工艺,使得地图走向了信息化时代。

通过以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图成果,可知我国地图发展的历史,它们代表了我国地图的各个时代的特点和绘制水平,也代表了我国地图科学的发展历程。按照地图测绘技术发展,将地图学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以秦至元作为古代;以明至民国时期作为近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段时间作为现代。以秦作为断代,是由于秦使中国第一次走向统一,社会形态发生了极大变化,且地图几乎都是按照裴秀那套体系完成各种地图的编制。把明代划入地图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因为明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使用了过洋牵星术和针路等近代技术。且明代的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还引入了地图符号。明末利玛窦传入经纬度实测地图新法,使中国地图跨入了近代实测地图的门槛,后来清代实测地图有了进一步发展。民国期间因战乱,完成了地图旧法到新法的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地图进入全新的现代测绘技术发展。除了按照测绘技术发展来划分,还可按照制图工艺来划分,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传统手工绘制地图的阶段。之后计算机的出现使手工转向了数字化阶段,开启了现代地图学的发展。此类划分过于笼统,不做探讨。

4 古旧地图时间节点划分

古旧地图是整个地图发展历史中的一部分,亦是地图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陈述彭提出:地图科学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它的既属于技术科学又属于区域科学的性质。各个发展阶段的进展和成就,一方面反映当时测绘、制印工艺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当时科学基础和地理知识的深度[12]。这为划分古旧地图时间节点提供了依据。同时陈桥驿也提出:所谓“古旧”和“现代”,既指地图所表现的时代和形态,也指地图绘制的理论和方法。两位学者的观点可谓异曲同工,基于此对地图的古旧提出以下三种划分标准:

标准一:明初以前为古地图,明初至民国为旧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新地图。这种划分标准按照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也是参照前面提到的地图学的发展史。

标准二:1840年以前为古地图,1840年~1949年为旧地图,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新地图。这是完全按照历史学的发展断点来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古代,进入近代。从这种意义上讲,即古代的地图为古地图,近代的地图为旧地图,现代的地图为新地图。

标准三:清末1911年以前为古地图,1911年~1949年为旧地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新地图。划分的标准是地图内容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以及地图测绘方法。1911年之前是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制度时期;1911年结束君主立宪,社会秩序发生了很大改变,1911年~1949年是民主革命时期。民国时期也是传统旧法向近代新法的过渡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地图测绘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此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地图就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出版。

以上三种划分标准均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于古旧地图时间下限都是一致的,均断点在1949年前。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争议,比如影响划分的西方新技术传入中国的时间,近代地图测绘新法萌芽时间的确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等等,这些争议至今仍然存在。但从表1出版的古旧地图集来看,地图学界、历史学界对于标准三的支持者占多数。究其原因除了标准三中提出的依据外,笔者认为还有社会历史观的因素在里面,把清朝及以前称为古代,把民国社会称为旧社会,这些历史观都反映到对古旧地图的概念中来了,从某种意义上也促使了编图者更易于接受标准三。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集》《浙江古旧地图集》等都采用了这个标准。

5 结 语

古往今来,地图的发展更新从未间断。古旧地图曾被新地图替换,如今又以历史文化记录者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如明灯一样照亮历史演进的道路。古旧地图的收集和研究,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弘扬地图文化。希望本文能够加深社会对古旧地图的认识,明确古旧地图时间节点的划分,让以古旧地图为研究对象的地图作品,形成更加规范化、统一性的命名体系,促进各个城市古旧地图的编制和出版,减少读者的困惑。

猜你喜欢
测绘历史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