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森,袁小飞,高炳华
(1.河北北方学院全科医学教研室,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骨髓血流丰富,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时往往容易转移至此,甚至成为唯一的转移部位[1]。目前临床诊断骨髓转移瘤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为骨髓穿刺涂片以及骨髓活检切片。骨髓穿刺涂片作为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的检查手段,操作简便、方便染色、便于观察细胞形态。与骨髓穿刺涂片相比,骨髓活检取出的组织更加完整,观察组织结构更具优势。较大的骨髓活检组织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及分布、造血组织和非造血组织的变化情况,以此为依据判断骨髓的造血情况以及增生程度。要想明确诊断骨髓转移瘤,需在骨髓中查找转移瘤细胞,计算转移瘤细胞数目,观察转移瘤细胞形态,进而通过免疫组化判断原发瘤部位[3]。对临床疑似骨髓转移瘤的患者同步进行骨髓穿刺及活检抽吸检查,对比观察骨髓涂片与活检切片,对临床医师区分正常细胞与转移瘤细胞,明确骨髓转移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
收集2014-04—2019-02月间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疑似骨髓转移瘤患者100例,其中女43例,男57例;发病年龄6~82岁,中位年龄44岁;其中<20岁2例,20~29岁2例,30~39岁7例,40~49岁29例,50~59岁32例,60~69岁11例,≥70岁17例;发病年龄高峰40~60岁,共61例,占61.0%。100例患者初诊临床表现分别为贫血80例(80%)、骨痛73例(73%)、血小板减少62例(62%)、白细胞减少52例(52%),均进行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同步抽吸检查。纳入标准:①既往存在实体肿瘤,出现骨痛等骨髓转移症状者;②骨扫描结果提示可能存在骨髓转移者;③骨髓穿刺涂片或骨髓活检检查结果阳性者。排除标准:①淋巴造血肿瘤者;②涂片及活检双阴性而经其他检查确诊为骨髓转移瘤的患者。
1.2.1 标本采集
所有患者均选取仰卧位,以髂前上棘为穿刺点,碘伏常规皮肤消毒,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进行同一部位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
1.2.2 标本处理
1.2.2.1 制备骨髓涂片。涂片固定后,瑞氏-吉姆萨染色(Wright-Giemsa staining),磷酸盐缓冲液漂洗,流动水冲洗,封片,涂片制备好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1.2.2.2 制备活检切片(要求:切片之间无积压且至少含有4个骨小梁间区)。①Bouin液固定活检组织;②乙醇逐层阶梯脱水;③石蜡包埋标本,制成厚度1~3 μm的切片,HE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④利用低、高倍镜观察切片。
对比观察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查看及已浸润骨髓转移瘤细胞的阳性检出率。
采用SPSS 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0例患者中,骨髓涂片查见癌细胞78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8.0%),活检查见癌细胞92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2.0%)。骨髓活检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骨髓涂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6,P<0.05)(表1)。
表1 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转移性肿瘤细胞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检测方法被应用于血液病的筛查及诊断,但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作为血液系统疾病最重要的检测方法,目前仍被广泛使用[5]。骨髓穿刺涂片取材染色简便,可以很好地观察细胞形态[6]。对比骨髓涂片,骨髓环钻活检所取组织更加完整,观察者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组织中血细胞数量、形态及分布、造血与非造血组织的比例及变化,判断骨髓的造血情况及增生程度[7]。想要明确诊断骨髓转移瘤,首先要在骨髓中查见转移瘤细胞,计算转移瘤细胞的数量并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免疫组化寻找原发灶,为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中100例疑似骨髓转移瘤患者均进行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同步抽吸检查,其中78例骨髓涂片检出转移瘤细胞,92例活检切片检出转移瘤细胞,骨髓涂片的转移瘤检出率低于骨髓活检。分析22例骨髓涂片阴性的原因,归纳如下:①转移瘤细胞在骨髓内呈不均匀分布。②骨髓转移瘤往往引起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转移瘤细胞越多,纤维组织增生越明显。增生的纤维组织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细胞的抽吸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骨髓涂片中的转移瘤细胞少于活检切片,甚至没有转移瘤细胞出现干抽[8]。③骨穿穿刺与骨髓活检取材深度无法保持完全一致。骨髓涂片及活检均为阳性者共计78例,骨髓涂片阴性而活检阳性者共计14例,可见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均对骨髓转移瘤有较高敏感性,但骨髓活检阳性检出率更高。
综上,骨髓穿刺及环钻活检两项检查对诊断骨髓转移瘤均有重要意义。两者各具优势,对比观察涂片及活检切片,明确转移瘤细胞在涂片及切片标本中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我们对不同标本中转移瘤细胞的认识,进一步减少分类不明的细胞,更好地辅助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