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高原现代牧业制度的优劣势与转型研究
——以玛曲为例

2020-01-14 22:34窦学诚孙文文郭卓龙
中国林业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玛曲联户牧业

窦学诚,孙文文,郭卓龙

(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00)

1 玛曲县畜牧业生产条件现状

甘南高原是甘肃最大的高原草原。草原面积250.53 万hm2,保障着黄河与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特别是对于黄河,不仅是上游的主要水源补给地,也是上游流域的生态安全功能区。玛曲县土地面积101 90 km2,2017年,全县常住人口5.79万人。玛曲高寒牧区在水源供给,防止水土流失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经济生态的作用[1]。但近年来,由于气候的逐渐干旱化和人畜数量的迅速增长,牧区出现草地快速退化、牧草品量下降、水源供给量减少等问题,阻碍当地牧业发展,也威胁着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2 玛曲高原草原保护制度变迁

2.1 传统游牧时代高原草原保护制度特征

古人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生产环境,牧业活动需要根据自然变化而改变,称之为“逐水草而居”。牲畜是提供给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因此古时牧民在任意恶略天气中都需天天放牧,一年四季为畜群在高海拔低温度的草原上寻觅食物,畜群迁移追逐水草,牧民遵循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进行游牧[2]。

传统的游牧制度特征是低投入,低产出。畜群可自我繁育和草场资源足够丰富只要人力投入,而当地人力成本基本为零。高寒牧区的生态规律和牧业生产环境的恶劣决定了当地牧业的低产出。玛曲县平均海拔4 300m,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有霜期,夏天多冰雹天气,冬天多大风天气,牧民在与恶略生存环境的斗争中逐步找到这种当时最有效率生产制度,反过来迁移畜牧方式形成了牧民对待生活的态度。逐水草而居时牧民必须携带着自己的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畜群,在这种复杂且恶略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环境中,他们形成了同环境相适应的财富观和消费观。这两种与环境匹配度极高的价值观通过代际间的传递和生产生活实践,逐步成为当地特有的习俗经济。

草场生产资源的丰富,游牧区域的广范,生产产品即牧畜在市场上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生产制度特征,生产环境的恶略,生活环境的闭塞又决定了当地牧民形成今生积福以求来生的价值观。在这情况下,牧民的价值观、行为特征、生产方式和恶略生存环境达到了十分和谐的协调状态。

2.2 现代社会下高寒草原畜牧业制度的变化

2.2.1 草场承包制度

过牧出现后,国家出台了《草原法》,围绕着草畜平衡制度的具体运作,按照草原牧草空间分布特征对牧民承包到户,将特定草地区域划分为轮牧区,实行禁牧、休牧、牧畜舍饲圈养等制度,达到了提高牧民收入和减轻草原承载压力的双向目标。在草场承包、划区轮牧的制度基础上,实行草场围栏制度,结合围栏进行草地松耙、补播、施肥等措施,在暖季保护其自然生长,冷季时牧草贮存量和牧草质量都能大幅度得以提高。草场围栏制度提高了草地产出和资源利用的充分性,但是并未对气象灾害导致的牲畜死亡率高、仔畜繁活率低、羔羊存活率低等问题作出解决。为此经过多年的推广和示范,草原广泛试行建设人工草场和发展暖棚养畜制度,是提高草原生态效益和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但是这种承包到户生产制度也有其缺陷,一方面降低了牲畜采食的高效率,又使得天然草地频繁被践踏。长期的自然放牧方式让牧民养成了不重视牧草可持续利用的习惯,并且没有意识到牧草退化的原因,反而陷入到牧草退化—加大对冬春草场掠夺—牧草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中,经济、社会问题频现[3]。对于草地承包制度所暴露出的缺陷,让牧区政府和牧民产生了对单纯的牧区承包责任制不信任。

2.2.2 联户牧场和专业合作社

面对这种困境,牧民积极寻求突破方法,创新出“单户承包,联户经营”的联户牧场方式,具体的操作形式是以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在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调整(七八户牧民草场公用,利益相联),采取这种形式尽可能使生产活动更符合自然规则。政府则采取了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承包经营的草场首先在所属的村委会内流转,在本村委会内不能实现流转的,可以在本村委会以外流转。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牧户为:无牲畜或牲畜较少牧户;已不从事畜牧生产的牧户;丧事劳动能力的牧户;已不在当地居住的牧户等。承包流转的第三方必须具有畜牧业生产能力,履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义务。通过对曼日玛乡和尼玛镇的调查,在联户牧场的基础上,政府开始引导有条件的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尼玛镇藏羊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例,合作社按照甘南州“一特四化”的要求,以牧民资金入股的方式的成立,实行专业化分工,实行订单畜牧业生产,即政府、企业和合作社三方签订协议,企业按照市场价格下订单购买合作社牲畜,利润按照入股比例分配。

2.2.3 草原生态补偿制度

玛曲草原生态区位优势显著,是黄河主要的水源补给区,具有气候调节、水调节、土壤形成、养分循环、休闲、文化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在草原牧民一方面要承受经济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肩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压力的背景下,甘南州政府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机制,要求享受生态补偿的牧户在草场上的载畜量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载畜量,必须以草定畜。

3 现代牧业制度的优劣势及制度建议

3.1 正式约束制度

3.1.1 草畜双承包制

草畜双承包制的优点:一是界定了产权;二是用农区的办法解决了牧户劳动力问题(劳动投入和劳动强度减少);三是保护了草场生态系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承包制度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一是草畜双承包制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只是规定了承包者的享有承包权利,没有规定承包者在使用国有或集体草原时应承担保护草原的义务,牧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很容易造成牧民重使用轻保护的局面;二是草畜承包并不是草原承包的最佳选择。实行草畜双承包制后,牲畜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继续增加,草原退化面积继续扩大,加剧了草地沙化,威胁着草原生态安全;三是承包户的承包草场空间范围较大,围栏成本较高,据统计围栏投资成本在450元/hm2,按照人均草场18平方公顷来算需要人均8 000的投入,但牧民人均年收入较低,围栏的高成本影响了牧民围栏的积极性。玛曲县草原自然水源分布不均,具备充足水源的承包户不足一半,生产生活用水紧张成为制约草场围栏的主要因素。另外,牧户在草场迁移时,围栏二次搬运成本高。

3.1.2 联户牧场制度

联户牧场制度的优点:一是解决了围栏高成本和产权确定的成本,同时发挥规模效应的积极作用,有效节约了劳动力,因为单个牧民在放牧和监督能够发挥最大的规模经济优势;二是联户承包实行共同经营管理监督机制,有效降低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三是联户定居能发挥集聚效应的优势,降低政府投资和建设支出成本。这种制度在草原保护方面具有优越性,但还处于试点阶段,并且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缺乏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合法”原则,将邻近的草场实行联户经营。联户牧场的经营通常推荐有威望的人牧民作为牧场的负责人,负责牲畜及产品的销售、生产资料的购买等。联户牧场没有规范的管理规章和制度,由牧场主决策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仅有牧场主决定,权利集中且决策不民主,容易产生牧民之间的不和谐;二是联户规模小,所占比例低。实际上,实行联户承包主要针对还没有承包的草场,联户的规模以5~10户为主且规模小,实行联户承包的草场面积只占玛曲草场承包总面积的5%,所占比例低[4]。

3.1.3 草原生态补偿制度

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的优点明显,即在不减少牧民收入的前提下保护作为黄河主要的水源补给区的生态功能。但玛曲草原补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高寒牧区草原生态补偿方式主要是上级对下级补偿的形式,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转移支付,补偿资金来源不具有可持续性;玛曲草原生态补偿方式主要是现金补偿,玛曲草原按照补偿相关规定只是直接把现金发放到牧民手中,这种简单的补偿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另外,补偿标准低和发放存在较大时滞等[5]。

3.2 非正式约束制度

3.2.1 藏族传统习惯对草原生态安全的影响

藏族传统风俗习惯是以饲养的牲畜的多少衡量财富的多寡,如果饲养的牛羊越多,证明财富其就越多;反之,即使拥有很多财富,但饲养的牲畜很少,他们认为并不是真正的富有。因此,超载过牧和民族传统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3.2.2 藏族传统文化对草原保护的作用

传统的藏族文化十分强调人类要敬重、畏惧自然,这些禁忌无形中形成了藏族牧民的环境伦理思想,例如砍伐、狩猎、挖掘、和对山、湖的崇拜等一些禁忌蕴含着可持续的发展思想,这是一种符合当前政治、生态的环境保护理念,体现了藏族牧民尊重自然和生命的观念,体现了藏族群众原生态的生态保护意识[6]。但也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不杀生的禁忌,导致牧区鼠灾严重,分享了有限的牧草资源。

3.3 制度建议

3.3.1 完善草畜双承包制度

首先,继续扩大联户经营模式,实行联户经营根本目的是解决因草场退化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其次,扩大联户规模。目前,联户承包经营规模较小,牧民面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还较弱。所以应扩大联户承包经营的规模,同时也有利于推行联户定居,满足牧民在定居时到达游牧的需求;再次,在实行联户承包经营中,应建立专业的销售财务制度,法人和相关人员有民主推选产生,更具法制化、民主化,并逐渐向专业合作社转变。联户开创了生态定居和游牧并存的高寒草原新模式。既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

3.3.2 完善草原生态补偿制度

首先,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在流域经济学内存在一个较普遍的规律,即上游地区比较贫困,下游地区比较发达。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上游落后地区环境保护意愿比较低,下有比较发达地区的保护意愿比较强烈。高寒牧区玛曲草原的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的水文生态安全,而玛曲又面临经济发展的压力,甚至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了生态效益。因此,建立起能协调省际间生态补偿制度势在必行。

其次,建立多种补偿方式并存,提高补偿标准。单一的现金补偿方式存在一些弊端,所以要改变目前的补偿方式。再次,完善草原保护奖惩制度,根据新计算的草原载畜量,允许牧民适量增加载畜量,在保证收入的前提下提高牧民生态保护积极性。并对承包期内草原生态明显遭到破坏的牧民进行惩罚,通过奖励和惩罚约束牧民行为,达到保护草原和促进生态安全的目的。最后加快转变牧民角色,吸收牧区剩余劳动力,置换为草原监管人员,让牧民参与到草原生态保护和执法的过程中,使每个牧民享有平等参与草原生态保护和执法的权力,也享有保护草原的义务。

3.3.3 对产业经济进行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出现的过度放牧问题导致了玛曲高寒牧区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资源使得高寒草原畜牧业制度会朝着产权制度安排会趋向明晰化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稀缺资源的替代将会沿着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条途径,使稀缺资源的利用不断集约化。相对于玛曲草原的产品价值,其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力显得更为重要。牧业制度不适配性的缺陷,使当地甚至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在牧业发展受挫和牧民收入降低得情况下,玛曲的传统畜牧业需要创新生产生活方式寻找发展新路径,在保护草地脆弱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草地品质和自我恢复能力,也要为当地牧民的生计考虑。因此,具体对于牧民、草场、牧业、产业四个方面的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就显得重要且急迫。

4 甘南高原生态—产业经济四大转型

4.1 传统的游牧向非牧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由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向维持有限游牧实现人与环境和谐、不断扩展非牧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如果能减少牧业人口,就能降低人为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影响,因此,从人口层面上来说,转移牧业人口就是保护草场生态环境。牧民转型的关键是让牧民从内心深处转变身份认同,抛弃唯牧思想,一方面引导参与非牧业生计方式,一方面将过剩的牧业人口引导到其他非牧行业中,用更加灵活、开放和现代的生存方式,降低牧民对草场的依赖程度,在草场之外生存并获取更高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草场的承载压力得以有效释放,草场脆弱生态得以有效保护[7]。

传统牧民生计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牧民素质低下,转移就业能力弱,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致富积极性不高,外部环境支持能力弱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民的发展。所以牧民的转型必须依赖于其素质的提高和生计观念的转变,教育则是牧民生计转型的基础。把“牧童”变成“学童”,把牧民变成“非牧民”,实现代际转型。对于玛曲藏区教育来说,最要紧的是发展民族初等教育,首先为牧民儿童建立较为完善的受教基础,然后通过升学方式将一定比例的牧民学生向城市转移,最终融入城市。同时为发展牧区经济在当地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为牧民提供高素质的的劳动和生活技能培训,为牧区发展积蓄更多人才储备。另外,生态移民也是解决人口脱贫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的方案之一,特别是玛曲人口总数不大,具备迁移安置的可能性。

4.2 传统的功能形态向高效的附加功能形态转型

由传统低效的放牧、水源涵养功能形态向高效放牧、交通、旅游等附加功能形态转型。玛曲草原行政上在玛曲县管辖范围内,但因其强大的水源补给能力是整个黄河流域的重大公共产品,维护着整个黄河流域的水文生态安全,因此,牧区服务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草场的转型重点应放在向生态功能转变。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瓶颈问题是牧草的短缺,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对牧草生长不加干涉,让其自然生长成为主要特征,但是这加快了草地的沙化速度,减弱了水源涵养能力。因此,草地湿地功能的恢复需要从恢复植被入手,采用人工建植草地方式,将最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应用到草原植被恢复工程中,保护并扩大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改变以往重索取轻养护的生产方式,而草地的主要功能则是涵养水源,保证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同时适当供养草原游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应用最新技术发展人工草地,是修复和拯救玛曲草原的重要途径。“以草养草”进行牧草生产,通过培育草,把玛曲草原作为牧草生产基地,有三点优势:①能够减轻草原“三化”,改善玛曲草原生态环境,拯救已经危在旦夕的草原,提升生态功能[8];②通过草地的建植可以很好的补充天然草地产草量,解决草地畜牧业的饲草问题;③很好的信息反馈和补充,补充和完善了生产管理技术在高寒地区应用实践。在玛曲草原面积翻耕种草建立人工草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通过草场改良和补播的方式,人工草场仍然具有种植的可行性和潜力。由于玛曲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天然草场得到改良和恢复以后,仍要注意控制对草地资源开发强度,明确草场资源的开发上限。草原旅游业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产业,对草场的破坏较弱,经过合理规划可以成为丰富产业结构的选择。

4.3 传统的向现代的牧民维生功能形态转型

由传统的牧民维生功能形态向现代牧民维生、特色原料输出以及实用和工艺加工功能形态转型。玛曲草原生态十分脆弱,在发展畜牧业时应以推广具有高原特色的稀有畜种畜牧业为出发点,并形成稀有品种生产、加工、运输产业链和特色品牌。以适当发展发展为原则,改变原有粗犷的生产方式,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目的。

甘南草原的绿、特产品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精加工和市场认证,发展高效、生态的畜牧业是高原畜牧业的转型出路。经过牧民迁居后,留在草原的牧业人口将大大减少,形成地多人少局面,此时可将牧区土地进行产权流转,土地集中生产专业化、科技化、管理化生产,集中力量发展玛曲特色的畜牧产业。延伸特色产业链,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企业力度,引入畜牧产品的深加工程序,引进精加工生产线,将“玛曲草原畜牧产品”打造成在市场上具有强有力竞争力的品牌,依托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4.4 传统的游牧业依赖向现代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转型

由传统的游牧业依赖型向现代畜牧业、文化及宗教相关产业以及牧民参与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扩展。玛曲县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特色浓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洁净静谧的环境、奇异的风光、特色的民族风情等,无论在区域还是全国来说旅游优势突出[9]。玛曲草原作为黄河的生态屏障地位决定了其产业开发注定受到限制,所以需要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出路,发展旅游业正是满足生态保护和区域发展的最优选项。

立足已打造出“格萨尔发祥地”、“天下黄河第一弯”、“世界最美最大湿地草场”、“藏民歌弹唱故里”、“中国赛马之乡”五大旅游品牌[10],发展具有高原草场特色的旅游业,这样最终目的就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牧区经济水平,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给牧民提供生计出路。因此,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尽可能的丰富产业链条,将牧民纳入旅游产业链,提高牧民参与度,帮助牧民脱贫,成为畜牧业的替代产业。

猜你喜欢
玛曲联户牧业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黄河玛曲至临河段硅藻群落组成及水质评价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玛曲:美丽的黄河首曲大草原
芒康县关于联户党建引领联户治理途径的探索
芒康县关于联户党建引领联户治理途径的探索
巴林右旗
尼玛曲旦 怒江边上的“邮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