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方正李荣才王志鹏徐震霆柴守权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 110034;2.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草原站,新疆博乐 833400)
近年来,受草地资源不合理利用、气候变化等因素叠加影响,草原退化、沙化现象严重,引发草原鼠、虫、毒害草滋生蔓延,导致草原生物灾害频繁发生,又进一步加剧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1-4]。加强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是加快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在广泛调查基础上,根据2019年各省报送的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统计表、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统计表、草原鼠虫害防治资金使用情况统计表、草原鼠虫害防治农药使用情况统计表、草原毒害草发生与防治情况统计表以及省级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机构现状调查表、市县级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机构现状调查汇总表等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结合工作实际,
提出促进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1 发生情况 经统计,2019年全国草原生物灾害危害面积6 419.91万hm2,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16.05%。其中,严重危害面积2 142.37万hm2,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5.36%,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发生严重危害面积均超过500万hm2。
1.1.1 草原鼠害 危害面积3 737.26万hm2,约占全国草原生物灾害危害面积的58.21%,严重危害面积1 461.40万hm2。其中,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6大牧区危害面积3 582.96万hm2,占全国鼠害面积的95.87%。主要危害种类是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大沙鼠、黄兔尾鼠和布氏田鼠。其中,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主要在四川、西藏、甘肃和青海危害,大沙鼠主要在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和新疆兵团危害,黄兔尾鼠主要在新疆和新疆兵团危害,布氏田鼠主要在河北和内蒙古危害。
1.1.2 草原虫害 危害面积1 038.40万hm2,约占全国草原生物灾害危害面积的16.17%,严重危害面积455.25万hm2。其中,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新疆5个省份危害面积884.36万hm2,占全国草原虫害危害面积的86.17%。主要危害种类是草原蝗虫、草原毛虫、夜蛾类、叶甲类和草地螟。其中,草原蝗虫在14个省份和新疆兵团均有危害,草原毛虫主要在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青海危害,夜蛾类主要在内蒙古、辽宁、云南和甘肃危害,叶甲类主要在内蒙古、辽宁、四川、云南、宁夏和新疆危害,草地螟主要在山西、云南、西藏和宁夏危害。
1.1.3 草原毒害草 全国9个省(自治区)发生草原毒害草危害,危害面积1 644.25万hm2,约占全国草原生物灾害危害面积的25.61%,严重危害面积225.73万hm2。其中,内蒙古、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危害面积1 617.20万hm2,占全国毒害草危害面积的98.36%。主要危害种类是豚草、三裂叶豚草、紫茎泽兰、瑞香狼毒、乌头、棘豆和少花蒺藜草。其中,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主要在新疆危害,紫茎泽兰主要在云南和四川省危害,瑞香狼毒主要在内蒙古、辽宁、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兵团危害,乌头主要在新疆和新疆兵团危害,棘豆主要在内蒙古、四川、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新疆兵团危害,少花蒺藜草主要在内蒙古危害。
1.2 防治工作情况 2019年全国草原生物灾害防治面积924.47万hm2,约占全国草原生物灾害危害面积的14.82%。总体上遏制了草原生物灾害加重的趋势,基本控制了草原生物灾害暴发和危害损失水平。
1.2.1 草原鼠害防治 各地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注重实效、安全环保、持续控制、无害化管理”的基本方针[5-7],采取C(D)型肉毒素、雷公藤、招鹰控鼠、野化狐狸控鼠、人工捕捉及器械捕捉等生物及物理防治措施,辅以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全面开展草原鼠害综合防治工作,共完成防治面积532.00万hm2,其中绿色防治面积468.52万hm2,占比达到89.48%。
1.2.2 草原虫害防治 各地积极采用绿僵菌、烟碱·苦参碱、阿维·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推广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等多种生态治理技术,全面开展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共完成防治面积356.90万hm2,其中绿色防治面积297.80万hm2,占比达到83.63%。
1.2.3 草原毒害草防治 全国7个省(自治区)开展了草原毒害草防治工作,共计完成防治面积36.38万hm2。 其中,内蒙古、辽宁、云南、宁夏、青海、新疆和新疆兵团分别完成防治面积9.61万,0.27万,2.00 万,0.08 万,2.00 万,21.57 万,0.85 万 hm2。
1.3 取得的防治成效 据调查统计,2019年全国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投入经费23 282.22万元,完成防治面积924.47万 hm2,挽回牧草损失约364.65万t,按照牧草300元/t计算,挽回牧草直接经济损失约109 395.06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4.7。通过开展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份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及“全面防治重点发生区鼠害,确保不蔓延、不成灾”的治理目标,进一步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提升了草原生态生产功能,维护了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职能划转情况 河北、山西、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11个省(自治区)将草原资源管理职能整体从原省农业(畜牧)主管部门划转到省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个省将草原资源管理职能从原省畜牧兽医局划转到省林业和草原局。截止2019年10月底,全国14个省(自治区)完成省级草原资源管理职能划转,成立省级林业和草原局(陕西保留省林业局牌子)。新组建的省级林业和草原局指导辖区内草原保护工作,负责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组织实施草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组织开展草原生物灾害防治、监督管理草原开发利用等工作。目前,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余14个省(自治区)市、县两级改革按照省级模式同步进行,但职能尚未完全划转到位。
2.2 机构设置情况 14个省(自治区)在林业和草原局机关内设立草原管理处室。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1个省(自治区)设立草原管理处,辽宁、宁夏设立草原和湿地管理处,陕西设立湿地草原和荒漠化管理处。同时,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8个省(自治区)设立省级草原站(新疆还设立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承担本辖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河北、辽宁、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等6个省(自治区)未设立省级草原站。河北、云南、陕西由省级林检局(森防站)承担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辽宁由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承担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四川由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承担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西藏由自治区林草局草原管理处承担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新疆由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承担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2.3 人员队伍情况 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全国14个省级草原管理层面现有编制447人,实际在岗427人。据不完全统计,具有正高级职称48人,具有副高级职称94人,其中:河北正高8人、副高4人,山西正高4人、副高5人,内蒙古正高10人、副高20人,辽宁正高6人、副高4人,甘肃正高12人、副高20人,宁夏正高4人、副高15人,青海正高3人、副高13人,新疆正高1人、副高13人。全国市县级管理层面实际在岗5 596人,全国累计实际在岗共计6 023人。调研结果显示,仅内蒙古、青海有专业化的草原生物灾害防治队伍,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目前没有专业化防治队伍。
3.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级草原管理部门不断建立健全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协调解决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订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技术方案,及时掌握并报告草原生物灾害发生情况,监督指导本省(自治区)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河北、黑龙江、青海等省份成立草原生物灾害防控指挥部,辽宁省成立草原虫害防治领导小组,吉林、云南、西藏、宁夏等省(自治区)成立草原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领导小组,甘肃成立草原虫灾防治应急指挥部等。同时,各省(自治区)及时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19年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
3.2 积极开展监测预警 河北、辽宁、吉林、青海等省印发了有关草原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的通知,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期草原鼠虫害发生动态的监测预警。内蒙古、青海等省(自治区)召开了辖区内草原鼠虫害趋势分析座谈会,科学研判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新疆持续开展草原生物灾害遥感监测试验示范,推进“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融合,不断提高监测覆盖率和科技水平。同时,各地草原鼠虫害监测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监测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并结合具体样地不同地形地貌特点,科学设置样方,认真组织鉴别害虫种类,准确评估危害程度,确保监测结果科学准确。
3.3 扎实推进绿色防治 各地持续加大以生物药剂防治、天敌调控、物理防治、生态治理为主的绿色防治措施,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逐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其中,辽宁义县、朝阳县、凤城市组织开展草原蝗虫生物防治试验示范,内蒙古通辽市、赤峰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已全部利用生物药剂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宁夏鼠虫害绿色防治比例达到100%,新疆积极推进牧鸡牧鸭、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治蝗和招鹰放狐灭鼠等生物治理示范工程建设。2019年全国草原鼠害、虫害绿色防治比例分别达到89.68%、83.43%。
3.4 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制度 各地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和周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零报告制度,严禁脱岗漏岗,杜绝漏报瞒报错报,随时掌握草原虫害发生动态、防治工作开展等情况。6月1日至8月30日报送虫情周报180余次。
3.5 积极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 各地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渠道,积极开展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宣传,不断增强公众关注和参与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意识,鼓励、支持群众参与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营造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对市县级技术人员培训,全年累计培训人员10 559人次。
4.1 监测预警体系薄弱 我国草原有害生物种类繁多,监测预警任务繁重。多数省虽已建立省、市、县三级监测预警网络,但因基层人员队伍不稳定,技术力量薄弱,设施设备简陋,交通工具数量少,遥感、雷达、无人机等监测手段未得到推广应用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导致灾情信息采集、传输、统计、发布滞后,预测预报服务功能发挥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草原生物灾害固定监测点仅111个,代表性不够,监测区域有限,“盲点”较多,远不能满足监测预警工作需要。
4.2 防治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各地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机构普遍缺少大型、中型施药设施,现有设备普遍陈旧老化,防治效率低、防治成本高。航空施药防治简易跑道不足,缺乏必要的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应急防治能力很低。同时,各地多年连续使用相同的防治药剂,抗药性问题凸显,影响防治效果。2019全国草原生物灾害防治面积比例为14.82%,个别地区防治比例仅为8.62‰。大面积的未防治区域除当年草场损失严重外,也为翌年疫情暴发埋下隐患。
4.3 防治资金缺口大 据统计,2019年全国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投入经费23 282.22万元,完成防治面积924.47万hm2,仅占全国草原生物灾害危害面积的14.82%,由于防治经费不足,85.18%的危害面积得不到防治。同时,各级草原鼠虫害防治资金下拨普遍滞后,直接影响当年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4.4 科技支撑不够 当前我国草原生物灾害防控领域基础研究薄弱,科研项目立项少、科研经费投入少、科技人员数量少,严重制约了草原生物灾害防治科技发展水平。我国草原地域辽阔、类型复杂、危害程度不同,导致科技成果推广难度大、转化率低。另外,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监测和防治标准体系,仅在草原蝗虫防治、部分鼠害用药安全等方面制订了相关技术标准,与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草原有害生物空间分布和发生规律发生改变,突发性、暴发性生物灾害日益严重。如2019年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发生大面积鼠害并引发鼠疫;2020年初,沙漠蝗虫在亚非迁移危害,给邻邦印度、巴基斯坦农业、草业造成严重损失,也对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我国依靠科技创新重点突破了一批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关键技术,依靠实施绿色防治计划不断提高绿色防治比例,依靠项目推广示范逐步形成了综合防治模式。但面对草原生物灾害频繁暴发的新形势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8],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和不足,当前亟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5.1 构建监测预警体系 监测预警是防治草原生物灾害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指导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和影响防治决策的关键性因素。1)做好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顶层设计;2)增加从业人员待遇,稳定壮大人员队伍;3)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业务水平;4)加快基础设施设备升级,配备专业监测车辆;5)加大遥感、雷达、无人机等监测手段研发与推广力度。
5.2 提升防治综合能力 草原生物灾害防治离不开先进的施药设备和高效的生物药剂。1)加快现有施药设备升级,积极推广航空施药防治;2)积极研发草原生物灾害防治的新型生物制剂,尽快完成防治药品的更新换代;3)建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统防统治专业化队伍,推进草原鼠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
5.3 加大防治资金投入 防治资金是做好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资金投入量决定防治作业量,资金下达时间决定防治工作进度。1)增加草原鼠害防治资金投入总量,提高单位面积防治补助标准;2)争取设立中央财政投入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补助专项经费;3)每年3月底前下达本年度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补助经费,为基层草原管理部门组织开展防治工作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
5.4 提高科学化防治水平 科学技术是破解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1)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协调开展草原鼠虫害绿色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2)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组织建立主要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示范区,集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性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3)推进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监测预警、防治指导通则、损失评估等综合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5.5 加强基层人员队伍培训 草原生物灾害监测和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主动适应机构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养,全面加强基层人员队伍培训,以服务基层为中心,科学制订培训计划,逐级做好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确保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