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探讨

2020-01-14 21:16杨新琴丁检胡美华杜叶红周佳燕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蔬菜绿色生产

杨新琴,丁检,胡美华,杜叶红,周佳燕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近年来,浙江蔬菜产业按照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和“保供应、促增收”的目标,通过优化产区布局、创新生产模式、强化技术集成、狠抓质量安全等措施,在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优化、科技创新及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为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蔬菜产业现状、主要问题与挑战的研究分析,探讨提出浙江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产业现状与特点

1.1 生产能力逐步提升

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各类农业重大项目实施,推进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机耕路、排水沟渠及泵站、大棚、冷库、采后包装处理场地等基础和生产设施逐步完善,大棚设施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合机械化操作的连栋大棚面积逐年扩大。2018—2019年,按照浙江省种植业“五园创建”(生态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标准要求,全省认定“放心菜园”省级示范基地86个,这些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在规范化建设与生产管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蔬菜产业设施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蔬菜综合生产和应急保供能力稳步增强。

1.2 新品种示范推广加快

“十二五”以来,浙江省蔬菜育种协作组以“提高进口品种替代潜力,显著增加蔬菜种植效益,提高自主育成品种覆盖率,满足居民对健康安全产品需求”为目标,开展协作攻关,育成了一批蔬菜新品种。这些自主育成的新优品种在全省范围得到了较大面积的示范推广,促进了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目前,茭白自主育成品种占浙江省茭白种植面积的95%以上,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0%以上;自主育成的茄子品种占省内种植面积的80%以上;瓠瓜系列新品种约占浙江省种植面积的50%;菜用大豆自主育成品种占浙江省种植面积的60%以上。浙江西兰花科研育种实力在全国较为领先,2018年由浙江省牵头组建“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开展西兰花替代进口育种联合攻关,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自主育成的西兰花新品种2019年省内推广面积达0.5万hm2,比2018年增20%以上。

1.3 集约化育苗稳步发展

种苗培育是保障蔬菜正常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以项目实施为抓手,组织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示范推广,扩大在西兰花、番茄、西甜瓜等生产区域的覆盖面,并研究制定茄果类蔬菜、西甜瓜育苗等一批穴盘苗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规范关键技术,提高育苗工效。与此同时,开展全封闭条件下智能型LED灯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促进蔬菜育苗现代化水平和育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省蔬菜集约化育苗数量达10.2亿株,其中年育苗能力1 000万株以上的蔬菜育苗场18家,蔬菜育苗专业化、商品化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1.4 绿色生产逐步推进

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规模化生产主体为载体,着力推进蔬菜规范化种植,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推广杀虫灯、色板、昆虫性诱剂诱杀及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治虫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清洁、安全生产模式,推行水肥一体、秸秆处理还田等绿色生产技术,加强蔬菜安全生产培训,促进蔬菜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和化肥农药减量。据有关部门业务调查,2019年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2.67万hm2以上,蔬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8.45万hm2,40余个县已出台病虫害绿色防控补贴政策,蔬菜绿色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省级例行监测蔬菜农残抽检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1.5 品牌建设成效显现

随着各类生产主体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蔬菜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蔬菜瓜果品牌,如萧山“尚舒兰”叶菜品牌、长兴“许长”芦笋品牌、温岭“吉园”甜瓜品牌等企业品牌和“长兴鲜”等区域公用品牌。一些规范性合作社或生产经营联合组织采用“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全省绿色优质蔬菜瓜果生产面积、产量继续扩大,品牌产品供给比例逐步增加。省级及有关市地多次开展产品评比及展示展销等活动,在促进蔬菜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 面临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蔬菜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蔬菜产业需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型升级。然而,蔬菜产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尤其是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用工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菜地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转型升级。

2.1 “机器换人”步伐缓慢

由于蔬菜种类多,可供选择的农机种类有限,机器通用性及配套衔接较差,农机农艺结合尚弱,农机技能人才缺乏等因素,导致蔬菜“机器换人”技术创新不强、机械种类不多、生产利用率不高。目前,蔬菜生产全过程中产前的整地、起垄、翻耕等农机使用率相对较高,而产中的移栽、整枝、收获等农事操作主要以人工为主,产后的分级、清洗、包装等环节农机使用率也不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用工荒”和“用工贵”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已成为影响蔬菜规模化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1],迫切需要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提高生产效率,稳定蔬菜种植效益。

2.2 质量安全隐患犹存

近年来,蔬菜农药残留抽检总体合格率较高,但从检测结果和生产调查分析来看,蔬菜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由于受传统生产模式限制,加上蔬菜品种多、种植茬口和栽培方式多变、主体之间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全面推行绿色化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和传统的销售形式同时又加大了蔬菜安全生产监管难度,由于蔬菜生产主体较多,素质高低不一,少数种植户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对投入品的使用随意性较大,存在随意混配农药、加大用药剂量、不注意用药间隔期等现象,对蔬菜质量安全构成了威胁,容易造成蔬菜农残超标。

2.3 连作障碍日趋明显

随着蔬菜专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一些基地因不合理施肥等原因导致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问题逐渐突出,土壤中病菌大量积累,根系毒性分泌物浓度增大,菜地土壤的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影响蔬菜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病害多发,产量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严重影响基地效益和生产可持续。例如,近年来苍南番茄专业化生产区域因连作障碍引起的土传病害发生趋重,一些番茄种植基地产量下降明显,直接影响农户收益和种植积极性。

2.4 产品竞争力不强

现阶段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优质精品意识尚不够强,产品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不高,导致优质精品比例偏低。一些规模基地特色不明显,主导品种不突出,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蔬菜品牌小、散、弱,缺少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影响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蔬菜产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较低,产销信息不对称,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在全国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剧烈,蔬菜产品销售压力和生产风险正在加大。

3 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浙江蔬菜产业应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绿色发展为指引,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围绕“保供增收、绿色安全”的产业目标,以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品质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3.1 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蔬菜产业布局

按照《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8—2022年)》要求,依托各地产业基础、区域特色及资源禀赋,抓好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优化,突出生产重点与特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建设一批蔬菜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结合产业特点,积极推进蔬菜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和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扩大专业化生产区域影响,增强产业竞争力。支持引导规模经营主体建设完善田头预冷、分级包装、贮运保鲜、产后初加工等设施,延伸蔬菜产业链条,开展蔬菜特色强镇建设,着力推进生产与技术、生产与加工流通、生产与旅游休闲融合,构建主体功能互补、利益联结紧密、产业链条贯通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

3.2 坚持产管并重,推进绿色化标准化生产

以“放心菜园”示范基地创建为抓手,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一批蔬菜全程绿色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要大力推广蔬菜绿色良种和蜜蜂授粉等绿色高质高效配套技术,大力推广以微灌和水肥一体化等为重点节肥节水技术模式,以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新型植保机械等为重点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为重点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加强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控、酸化土壤修复及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促进蔬菜化肥农药减量和生产可持续。要进一步完善蔬菜生产投入品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合格证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构建全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促进绿色优质蔬菜生产面积、产量持续扩大。

3.3 强化集成创新,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要解决蔬菜生产成本上升问题,必须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以解决劳动力问题为突破口,在大力推广蔬菜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省工省力化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机器换人”,要加大力度示范推广田间耕作、直播移栽、环境调控等机械化智能化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必须强化农科教、多学科协同创新,着力攻克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智能化管理等领域关键技术,推进“5G”技术、物联网、环境感知、植物生理特征监测识别、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终端应用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示范应用,强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支撑能力。

3.4 创新经营模式,拓展效益空间

要支持引导各类生产主体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经营模式,从分散经营走向合作化、组织化经营。鼓励以优势企业和规范性合作社为依托,打造优势品牌,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品牌知名度,从而实现优质优价。鼓励引导规模主体实行全产业链运行、专业化服务外包的现代蔬菜产业管理模式[2];加强以逆向统筹全产业链经营为主要途径的产销信息服务,扭转目前广大菜农由于信息不对称而盲目跟着市场价格跑的被动局面[3];鼓励生产主体与商贸流通主渠道对接,整合、优化蔬菜产品供应链;推进农超对接,开辟直供直销、网上销售、规模配送等多种蔬菜销售渠道,减少销售环节,拓展效益空间。

3.5 健全服务组织,解决产业难点问题

要立足蔬菜生产发展和广大农户的迫切需要,创新服务模式,通过订单项目、定向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各类经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其广泛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瓜菜育苗中心,提升蔬菜瓜果育苗保障能力,特别是嫁接苗的生产供应能力。加快扶持一批农机、植保、施肥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壮大服务队伍,扩大服务内容,开展土地耕整、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商品化处理、存藏保鲜等区域化服务,满足蔬菜规模主体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此外,还应积极发展保险服务组织,拓展重点蔬菜产品价格指数、气象指数等特色险种,降低生产风险,保护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猜你喜欢
蔬菜绿色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绿色低碳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蔬菜也“疯狂”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