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琬喻 滕 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紧张性头痛[1]又称肌收缩性头痛、压力性头痛等,是最常见的慢性原发性头痛,其没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双侧颞部、后枕部、颈项部、额部或全头部轻至中度的疼痛,常伴有压迫感、紧缩感及沉重感,有时伴有颈、肩部或头面部肌肉紧张、僵硬,活动头颈部时感到不适或肩部疼痛。紧张性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风”“头痛”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伤寒论》《东垣十书》及《证治准绳》中均有关于“头痛”的记载。古代医家认为其病因主要为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久病体虚等,发病主要与肝、脾、肾诸脏相关,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2]。本文通信作者滕晶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脉诊发现紧张性头痛患者存在着潜藏的异常心理变化,这种异常的心理变化是导致紧张性头痛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患者常认为其与疾病无关或涉及自身隐私,不会主动诉说,临床很难准确诊断与治疗[3]。本文将心理脉象所评定出的不同心理紊乱状态及病机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对指导心理异常所致疾病的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脉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患者真实的精神心理状态,医师通过诊脉能够洞悉患者的主要病因病机,从而提高辨证治疗的准确性[4]。系统辨证脉学为心理脉象研究成果,运用中医学及现代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将传统的28脉分化成25对脉象要素,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进而辨别分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治原则的脉学体系[5]。这些脉象要素分别来自于脉体、脉管壁、脉搏波和血流,脉体要素包括:“左右”“内外”“曲直”“寒热”“清浊”“浮沉”“上下”和“粗细”。脉壁要素包括:“厚薄”“刚柔”和“敛散”。脉波要素包括:“动静”“来去”“长短”“高深”“怠驶”“迟数”和“结代”。血流要素包括“稀稠”“疾缓”“滑涩”“进退”“凸凹”“枯荣”和“强弱”[6]。
2.1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内涵 人的“心理”是指人的头脑反映客观存在的过程,包括认知、感觉、情绪、思维、直觉等,泛指人的思想、情感等内心活动。心理状态是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心理信息内容保持相对不变时心理系统各种要素及关系和功能存在的总和[7]。
中医心理状态由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相融合而形成。正常的心理状态就是在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心理信息内容保持健康的认知、思维、情绪等的相对不变[8]。人如果自身意识、思维及认知等心理信息内容出现异常,并且其变化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无法进行自我调节,就会出现异常的心理活动,同时因为个体的个性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紊乱状态。心理紊乱状态包括: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9]。烦躁焦虑状态,即“虚烦”。主要表现为心境浮躁,心中焦虑,遇事急躁易怒;惊悸不安状态,即心中惕惕,主要表现为担忧害怕,忐忑不安,胆小易受惊吓;郁闷不舒状态,即“怫郁”,主要表现为心情压抑不顺,烦闷不舒,郁郁寡欢;思虑过度状态,主要表现为思虑太过,过度关注或惦念某事,最终可导致神疲;精神萎靡状态,主要表现为神疲倦怠,兴趣减退,做事缺乏信心,反应迟钝。
2.2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与紧张性头痛的病机关联阐述 中医学强调“形神一体”,精神心理的异常变化往往是躯体性疾病发生的潜在病理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而生喜怒悲忧恐”。“五脏”化五气,“五气”化生五志(七情),人体的心理状态,以“五气”为物质基础而产生,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心理状态紊乱势必会影响人体气机,导致脏腑之间功能不相协调,扰乱人体动态平衡状态,发而为病。“怒则气上”,心中烦乱焦虑则气逆而上冲;“惊则气乱”,惊悸不安则心神失主,虑无定所,可致气不相结聚而散乱;“郁则气滞”,郁闷不舒,情志郁结不得舒泄则气机阻滞不畅;“思则气结”,忧思过度可导致气的出入升降异常而结聚;精神萎靡会致气机怠惰,失于振奋,运行无力。因此,心理长期紊乱,排遣舒泄不及,便会影响气机运行,导致血及津液的生成、运行及功能异常,不能发挥其推动促进和滋润濡养作用,进一步导致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瘀、痰、火等病理产物,或气血瘀滞,经络百脉不通,四肢百骸失养。影响到肝,气失调达而亢逆上冲于脑,则令人头痛;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阳亢火生,上扰清窍也导致头痛的发生;日久肝火下劫肾阴,则先天肾精亏损,无以生髓,髓海空虚,“脑为髓海”,髓海空虚,发为头痛。伤及脾则气血生化乏源,化生精微物质功能减退,清阳不升,头窍“不荣”发为头痛;或脾虚运化失常而生痰生湿,蒙蔽清窍,而致头痛昏蒙。伤及心则全身血行无力成瘀,瘀血阻滞脑络则头痛。伤及肺则使气升降出入失常更甚,头痛加重。此外,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上循于头面,人体血气皆通过经络输布上行于头窍。若情志不遂、心理紊乱则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出现腧穴气机不畅,气不行血而致血液郁滞不得输,久之阻塞经络,经络不通,则头窍“不通则痛”。
3.1 烦躁焦虑状态 临床表现为头胀痛、跳痛,疼痛较剧烈,伴有口干口苦,心情烦躁,遇事易心急,失眠多梦,两胁胀痛等症状[7]。整体脉象表现为:上、粗、高、疾、数、驰,指下有麻涩感[10]。烦躁气逆故脉上,躁动不定、气郁生热致脉管扩张,心脏搏出量大则脉粗、脉势高;热迫血流则脉疾、数、驰;麻涩感是因烦躁焦虑应激状态下而脉搏高频谐振波杂乱增多。临床治疗应清心除烦、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若肝郁化火上炎,见目赤、易怒,脉象见热,上、粗、高甚者可加用龙胆草、牡丹皮、夏枯草等。若日久肝火下劫肾阴,致上实下虚,脉象可见两侧尺脉沉、细、弱,可加用左归丸益肾滋阴。
3.2 惊悸不安状态 临床表现为紧缩性头痛,伴有心悸怔忡,胆怯怕人,忐忑不安,失眠多梦。整体脉象表现为:来疾去疾、动、数、驶、刚、敛、细。每搏之间指下搏动点悸动变换,有种动荡不安的感觉[11]。惊则心神不定,故脉“厥厥而动”,呈来疾去疾之势;内心紧张胆怯则血管张力增高、扩张不利而出现脉刚、细敛;受惊而应激能力增强则脉动、数;气血激荡不安则脉驶、搏动点动荡变换。临床治疗应益气定惊、宁心安神,方用朱砂安神丸加减。心悸甚者可加用生龙骨、生牡蛎以重镇安神。
3.3 郁闷不舒状态 临床表现为头部胀闷疼痛,以头部两侧为甚,头昏沉,如有物裹,发病时间长,易反复发作,伴肩背紧痛,心情抑郁,胸胁满闷、纳差。整体脉象表现为“郁”动、短、涩、沉、缓,指下有麻、涩感[12]。指下麻涩感是指内心郁闷不乐而血管壁谐振波增多且频率异常;长时间心理不得宣泄,内心烦闷拘紧而“郁”动;若情绪低下日久则气机消沉则见脉沉、短;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则脉涩缓。临床治疗应予以疏肝解郁,条畅气机,方用川芎茶调散或六磨汤加减,若气郁化火,出现口干口苦,胸闷烦躁者,脉象见上、粗、热,可用化肝煎加减。
3.4 思虑过度状态 临床表现为头痛伴紧箍感,以两侧及枕部为主,疼痛程度较轻,常对某件事情过度关注,常有颈肩部发紧,僵硬不适,伴神疲,失眠。整体脉象表现为:“思”动、来缓去疾、脉内曲、细、敛、直[13]。思则气机结聚,脉势涩滞,谐振波增多杂乱而见脉“思”动;思虑太过则劳神耗气故脉来缓去急;对某事过度牵挂则脉内曲、血管扩张幅度小而脉敛直;久思致心血暗耗故脉细。临床治疗应予以解思定虑,理气散结,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若思虑伤脾,健运失司致痰湿阻滞,见脘腹痞塞,头身困重者,脉象可见滑、凸,脉管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可合用二陈平胃散。
3.5 精神萎靡状态 临床表现为全头部隐痛,遇劳加重,精神倦怠,神疲健忘,表情淡漠,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注意力反应迟钝,不集中,纳呆食少,色苍白。整体脉象表现为:怠、沉、深、短、来缓去缓、退多进少[14]。长期精神萎靡,气机懈怠消沉而趋下,可见脉沉、深、怠;人体精气耗伤太过,心脏搏血无力则脉来缓去缓、退多进少;气血不足则脉短。临床治疗应升清降浊、振奋气机,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升陷汤加减。
5种心理紊乱状态导致的紧张性头痛各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及脉象特征。通过系统辨证脉学,准确评判患者的心理紊乱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诊治。在临床治疗中应当重视调理患者的心理状态,身心并治,内外同调。此外,用药时可酌情使用伸筋草、路路通、葛根、羌活、独活等药物以及针刺、艾灸等疗法使气血条畅,经络得通。
患某,女性,35岁,职工,2019年7月14日来诊。主诉为头痛伴紧箍感3个月余,加重7 d。现病史:患者自述3个月前因工作及家庭压力等原因出现头痛,伴有紧箍感,以两侧及枕部为主,头昏沉,伴有颈肩部僵硬不适,全身乏力。期间曾断续于某医院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效平。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就诊。现症见:头痛伴紧箍感,以两侧及枕部为主,头昏沉,心情抑郁,易烦躁,胸胁满闷,颈肩部及后背发紧,僵硬不适,失眠,多梦,眠浅易醒,常感全身乏力,无头晕,无恶心呕吐,纳一般,二便调。既往体健。舌红苔黄;整体脉象为“思、动、上、敛、直、来缓去急”。中医诊断:头痛(思虑过度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治法:解思定虑,开郁理气散结。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清半夏9 g,柴胡12 g,麸炒枳壳12 g,厚朴12 g,紫苏梗15 g,木香9 g,党参12 g,茯神20 g,柏子仁12 g,防风15 g,羌活12 g,当归12 g ,白芍20 g,生地黄20 g ,桔梗12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复诊自述头痛、乏力明显减轻,情绪较之前好转,在原方基础上减去党参、羌活加桑枝15 g,远志12 g,郁金20 g。服14剂后痊愈。
按语:患者整体脉象为“思、动、上、敛、直、来缓去急”;左三部整体脉象为“敛、上、直”,左寸脉:上、粗、热、“思”动;左关脉敛、直;左尺脉敛、直、细;右三部整体脉象“细、敛、涩”,右寸脉热、“郁”、动;右关脉敛、涩、弱;右尺脉敛、直、细、涩。脉象要素敛、上、直、来缓去急代表患者心理持续紧绷,易过度思虑担忧,劳神耗气;左寸脉“思”动、上,三部整体脉敛、直表示患者思虑过度,过度关注某事,气结于上;右寸脉“郁”动、涩,三部整体脉敛、涩表示患者情志不遂,内心烦闷拘紧而气滞;“思则气结”,气结日久,则化火化热,见左寸脉粗、热;热邪伤津血,则两尺脉细;“思伤脾”故右关脉弱。诊断为头痛,为思虑过度状态、郁闷不舒状态,应予以解思定虑,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
中医在辨证论治中强调身心并重,人的精神、心理对人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以系统辨证脉学为诊断手段,通过患者的躯体病理表现发现其潜藏的精神心理问题,运用心理脉象客观评定紧张性头痛患者不同的脉象特征所代表的心理紊乱状态,针对性施治,对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