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战略的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研究

2020-01-14 12:03霍楷王宇蒙
湖南包装 2020年6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素质

霍楷 王宇蒙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

1 国家战略层面的美育素质教育意义

1.1 提升全民族美育素质

美育,又称为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1]。美育不仅仅只包括艺术教育,而是培养人才对美的欣赏能力,是一种美感、情感、感性方面的教育。

美育对塑造人的品格和素质有着广泛作用。首先,美育可以提升人的艺术素养。提升艺术素养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艺术家,而是能做到懂欣赏、有品位,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通过这种艺术素质的培养来拓宽人们的精神娱乐形式,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品位,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其次,美育可以提升人们对于品德美的意识。乍看之下美育与德育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其实二者之间虽都包含对于思想道德方面培养的准测,但是切入角度却不甚相同,德育更讲究通过实际道理来培养高尚品格,教导人民要有崇高理想等。美育却是教人懂得欣赏优秀的道德品行。比如,人尽皆知在车上为弱势群体让座是美德,高铁上霸座是糟粕,在这之中德育是要教育人们为弱势群体让座,美育是教人们了解两种行为之间的云泥之别和不同流合污;再次,美育还可以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美的关注。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索可以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提升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中国的环境改善,提高全民素质,对提升国家形象也有重要意义;最后,美育还可以提高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等等方面美感的感受和认知。美育看似独立实则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利用好美育自身的独特性不但可以推进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增强社会和谐、提高全民族总体素质。

1.2 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现阶段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满足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而美育工作与人类的身心发展教育形态也有较强关联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教育主体,明确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融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动态的教育与发展。并遵循当前的核心素养要求,以过程为中心,实现教育的导向,对高校人才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世界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作为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更需要面向社会和世界的需求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注重人才素质培养的全面性、整体性、完整性。对美育的培养能够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

另外,美育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美育注重培养被教育者的思维、行为、品格等多种方面,良好的人格培养不但有助于智慧发展和道德提升,更能稳定被教育者心理状况,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美育教育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综合全面发展。因此,美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大维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人才培养有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对人才的美育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4 个维度的良好和谐发展,用好美育培养可以增加当代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良好欣赏态度,可以弘扬积极的正能量,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健康发展。美育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自主性、创新性、想象性、能动性等特殊特性,对当代大学生的美育进行积极培养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国家创造力的中坚力量,在校期间培养的创造力与其他综合素质相结合,能够为中国创新创业领域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同时对中国的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极好地推动国家创新发展。

2 国际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与经验研究

2.1 美国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与经验

约翰·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又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其提出的全新的美育教育理论,创新性地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证实了美育教育对于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和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为美国的美育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对美国当局产生了深刻影响[3]。美国在其联办艺术计划中广泛采用了杜威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在“美国设计索引”和“社区艺术中心计划”中,这种注重体验、交流、启发的全民美育教育方式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的综合素养。

在学校里,杜威的教育方式也被当代美国高校教育大量借鉴,这种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第一,较少干预学生取向,积极肯定学生对美的喜好和判定。尽管在杜威的教育观念中更加重视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但美国整体的教育风气均有偏向于这种理念的趋势。在高校中教授不会过多干预学生对专业方向的创造性想法和取向,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整体学习氛围较为轻松,更加需要学生内修,减少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可见,通过从客观上肯定学生,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二,有一定的产品取向。美国教育中经常会将实际生活与学生专业进行结合,这不但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学、研相结合,更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了本国文化,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对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民众对社会和文化美感的欣赏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需稍做引导,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水平,与学生的智育培养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2.2 欧洲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与经验

欧洲的美育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欧洲古典主义时期对美有着严格的标准和极致的追求。古希腊时期的美育思想融合了古雅典时期的思想。从整体上看,欧洲对于美的标准一直与数字、比例相关联,从欧洲古典主义开始欧洲智者们就从没有放弃对于真理的追求。如今,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诸如“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等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欧洲学院不但主张追求真理,并且强调美与善,提倡人性的善与美。这种美育带有一种博爱性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在自修美德的基础上爱自然、爱国家、爱真理、懂得欣赏其中的美,并对这种美有不懈的追求精神。

德国18 世纪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观点,也标志着美育开始正式进入到了教育体系中,成为了衡量综合素质人才的标准维度之一。席勒所倡导的美育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引导使其具有更完整的人性、更完好的道德,同时席勒也反对在教育过程中公理化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4];随后马克思在借鉴融合了席勒的部分核心观点之后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其中马克思认为美育具有能够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因此美育教育不应只是浮于表面,而是应该对人的精神世界、心智发展起到良好导向作用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

2.3 日本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与经验

日本的情况相对特殊。早期日本极大地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其整体教育模式与中国极为相似,美育方面着重于美与善的结合。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重整教育体制,大力引进西方优秀体制和机制,其中就包括追求理性和真理的美育培养方式。明治维新时期着重借鉴了美国的教育方式,这种突如其来的改变使日本当时的美育教育方式与之前大相径庭,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二战后,日本在国内大兴国民教育,通过狠抓国内教育,以教育带动了当时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然而过分地借鉴美国的教育体制使日本在教育过程中对智育的关注度过高,在美育教育方面有所亏欠,在心灵、美感、情感方面的关注度有一定的缺乏。21 世纪日本开始新一轮的全面教育改革,不再只一味地关注智育,开始重视社会公德、理性品行、个性创造、体质健康等,这也反映出了日本在新时代对于美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5]。由此不难发现在日本美育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育改革也在不断适应着新的社会需求,同时在美育教育中融入了更多本民族文化方面的教育,不但有益于提升国民的思想凝聚力,更有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

3 国际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对比与启示分析

3.1 国际高校美育教育对比分析

美国式的美育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用自由开放的环境推动学生自主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与美国本身的国家文化有相似性。相比于遵守规则美国更重视学生自主能力发展,更致力于培育出充满特异性的学生,也是由于美国本身历史较短,因此相比于沿用历史美育教育精神的欧洲,美国似乎更愿意“向前看”,致力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志在培养出个性化强的学生,有助于社会各个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从总体上看更有助于美国本身的科技发展和国力壮大。与此相反,欧洲式的美育教育一定程度上依旧沿袭了历史。从古典时期欧洲对美的讨论开始,美在欧洲就离不开法则与比例,时至今日依旧能在欧洲的美育教育中找到这种影响的影子。与美国开放包容的美育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欧洲的美育教育更强调品德和德行的培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的美育教育承袭了历史上欧洲对美的定义,有规则才能形成美。因此如果说美国的美育教育是促进被教育者的思维开拓,那么欧洲教育则更多是教会被教育者人类社会法则,旨在通过美育教育培育思想健康、审美端庄、充满道德和人性的人才。这种“规则式”美育教育毫无疑问可以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大大提高国民素质。相比于美国和欧洲各国,日本属于国内教育崛起较晚的国家,因此日本走了一条学习发达国家的道路,问题在于直接引进美式美育模式忽略了国内原本的学术环境,开放自由的美式教育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东方国家,因此一段时间内失去国内教育环境基础的教育模式并没有为日本带来实质上的国民素质改变,反而因为美育教育的缺乏和不合时宜给当时日本的社会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21 世纪教育改革后的日本更重视历史、文化、人文方面的教育不但树立了国民自信,提高了社会稳定性,还增强了国民民族认同感。日本美育教育模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给中国美育教育提供了经验——一味照搬发达国家的成功的教育模式并不意味着在本国会成功,如何将别国优秀教育模式嫁接到本国美育教育基础上,让本国美育教育逐步完善是中国目前美育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3.2 国际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的启示

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美育教育理论倾向。这种教育倾向也从侧面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向区别。从中国目前的美育教育模式上来看,对国际上成功且优秀的美育素质教育模式的借鉴,将有助于国内美育教育发展。

首先,美国的开放包容式美育教育模式不仅符合美国国情还促进了美国国民创新能力发展。开放包容式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探索性,因此各大高校除了在学生课余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课题之外,在课上也可以适当改变授课模式,尤其是通识类课程,尽量做到启发和引导为主,侧重体验和创造,最大程度通过美育教育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其次,欧洲以原则为基础的有较强目的性的美育教育模式承袭了欧洲古典时期对美的理解,不但建立健全了受教育者的人格,也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素质,有助于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由此,在中国高校中也需要从历史中找寻美育教育培养基准,如仁、义、礼、智、信等良好品格的培养,让美育与德育相互配合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能力。

最后,以日本为例的东方国家成功案例,更让人们看到国家的高校美育素质教育改革,必须要有本国的文化认同作为基础。中国高校美育素质教育需要让受教育者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本国的文化教育和民族认同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美与素质的教育模式,因此中国的美育教育也要在借鉴国际优秀高校教育模式的同时保留本国特色,结合中国国情,打造中国特色美育教育,培育出中国特色综合素质人才。

美育教育的重点是“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美育教育更注重将美与真结合,最终的目的更偏向于得到美德与真理。相比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育教育更注重美与善的结合,目的更趋向于培养懂礼节、讲仁义、有品德的“君子”。因此在国内高校美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美育精神内核融入到高校美育教育培养计划中,将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对人才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融入到现代化美育教育中,让学生在美育课堂上学会发现美、品鉴美、创造美、学习美、探索美、发展美。同时,美育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注重情感与形象,在教育过程中创造思维与心灵感知带动想象与情感进行交融,促使无意识与有意识相互统一,通过感性直观的形式进行创造,深入挖掘事物之间的关联,实现艺术的创造,与人类的情感相结合,呈现出崭新的意义,利用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呈现出思维的跳跃性[6]。新时代的中国美育教育应适当借鉴国际优秀的美育教育经验,努力做到真、善、美的平衡,让学生明白美的广泛定义,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国民进行美育教育对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提升全民美育素质,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更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国家创新能力发展。且美育教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被教育者德、智、体、劳四维度的素质进步,对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通过对世界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美育教育分析可见,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美育教育发展都需要文化作为基石,因此中国的美育教育也需要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目前中国的美育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在借鉴国际优秀高校教育模式的同时必需要保留本国特色,结合中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美育教育,培育出中国特色综合素质人才。在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美育教育需要将真、善、美相结合,并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仁义、礼节等优秀品格。新时代的中国美育教育应适当借鉴国际优秀的美育教育经验,努力做到真、善、美的平衡,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不但摄取知识,也能够塑造出良好的人格和可贵的品行,有品位、有情感、有温度;在大学生的三观成型关键期培养引导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配合智育、德育等,推动综合素质教育良好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素质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美育教师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