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弘扬,指导老师:向开维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550001)
向开维教授是贵州省名中医,长期从事针灸、手法治疗脊柱疾病及相关疾病研究工作,致力于将传统针刺、手法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并应用于临床,临床疗效满意。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向开维教授基于“筋膜理论”运用针刀治疗该病,通过缓解皮损局部的筋膜张力、改善微循环、提高痛阈值等,可有效改善皮损状态及缓解神经痛症状。本文介绍向开维教授基于“筋膜理论”运用针刀治疗带状疱疹的临证经验,以期为带状疱疹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筋膜理论”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筋膜”代表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在结构上具有差异性,在功能上具有多样性。人体的皮肤与固有筋膜浅层间存在一种疏松的结缔组织(即浅筋膜),其间有皮神经与血管穿行,皮下组织与浅筋膜层组成了皮肤的完整结构[1]。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主要由于机体中激活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穿透表皮而发病[2]。病变的神经元会发生炎症、出血、坏死等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局部皮肤、皮下、筋膜层,使纤维结缔组织发生粘连、挛缩、瘢痕,导致皮神经及皮肤的附属结构排列紊乱,临床表现为皮肤症状和神经症状[3]。向开维教授发现,带状疱疹皮损及神经痛的形成与皮肤筋膜层的病理改变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筋膜组织具有黏弹性、触变性和高反馈效应的特性,正常的肌筋膜系统有很好的张力和弹性,可进行正常的信息传导。当带状疱疹病毒累及筋膜组织并产生纤维化、瘢痕、挛缩、固定及出现扳机点等病理变化时,会刺激皮肤筋膜层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引起局部剧烈的神经痛。由于粘连、挛缩等因素导致筋膜层活动度下降,形成范围较大的软组织粘连,极易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降低机体疼痛阈值,故患者感觉疼痛难忍[4]。同时,筋膜层粘连的软组织卡压周围神经,影响受损周围神经的恢复,会出现后遗神经痛。另外,带状疱疹皮损局部的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使酸性代谢产物聚集,刺激皮肤筋膜层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带状疱疹疼痛主要由于周围神经炎性反应和皮损引起。皮肤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器官,针刀治疗可刺激皮肤及皮下软组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调节自主神经的兴奋与抑制活动以改变机体的痛阈值。针刀还可以松解皮肤筋膜层的粘连,以调节其动态平衡状态[5]。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切性损伤能够修饰和重建浅筋膜及皮下支持带,可有效消除炎症反应[6],在消炎止痛的同时改变了皮肤筋膜层的内分泌状态,通过针刀的切割、减压使病损局部血液循环状态得以改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消除色素沉着,促使皮损区恢复至正常状态。另外,针刀疗法刺入机体会产生电流,改变局部的电位差,释放微量元素,一方面可促使脑和脊髓释放大量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递质,对疼痛起到调节作用[7];另一方面,微量元素可改变相应的神经及组织,促进皮损区自我修复,避免遗留神经痛。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针灸、药物、物理等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针刀疗法是将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解剖理论融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向开维教授在此基础上融合“筋膜理论”及“针刀疗法”的技术特点,总结出环皮损松解法,主要是运用针刀在皮损局部皮下筋膜层进行围式针刺、切割。具体治疗方案如下:①评估皮损部位、大小及严重程度,一般此区域粘连较重,有明显的色素沉着,选取合适的操作部位并进行标记。②操作:针具选用HZ系列针刀(0.40 mm×40 mm),皮肤操作部位严格消毒,根据皮损部位面积大小,一般取4~8个部位进行治疗,呈对角线分布,进针点取皮疹边缘,针体与皮肤呈5°角左右,刺入针体2/3~3/4即可,先呈扇状切割3~5次,后行挑拨3~5次,针刀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束操作后出针。③出针后按压1 min防止皮下出血,输液贴覆盖棉球呈十字加压包扎。④告知患者保持术区局部皮肤干净、干燥,饮温水,平静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等。⑤针刀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患者,女,32岁,2019年5月22日初诊。患者2 d前夜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胁肋部疼痛,疼痛剧烈,疼痛性质为烧灼样痛,晨起后疼痛减轻、可忍受,1 d前患者发现右侧胁肋部出现散在红色丘疹、疱疹,无潮热盗汗。现症见:右侧胁肋部疼痛,疼痛性质为烧灼样痛,夜间疼痛剧烈,日间疼痛可忍受,右侧胁肋部可见散在红色丘疹、疱疹,大便不成形,夜尿稍频,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专科检查:右侧胁肋部散在分布绿豆大小丘、疱疹,色红,稍高出皮肤,未见糜烂及渗出,对侧未见以上皮疹,右侧胁肋部触痛、压痛明显。中医诊断:肝胆湿热型蛇串疮。取右侧胁肋局部8个进针点进行针刀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劳累。
二诊:经3次针刀治疗后,患者右侧胁肋部烧灼样疼痛明显减轻,部分疱疹结痂,仍见新发丘疹、疱疹,效不更方,继续治疗。
三诊:经3次针刀治疗后,患者右侧胁肋部疼痛基本消失,未见新发丘疹,残留轻微瘢痕,无明显触压痛。随访月余,未见明显异常。
按语:带状疱疹归于中医“蛇串疮”范畴,好发于胁肋部、腰背部,其病因病机多为湿热火毒蕴结经络、郁于肌肤,疹向外发而病。《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与经络气血相通,气血不通则痛,针刀作用于十二皮部可宣散气血、激发经气。同时环皮损松解法属于围刺法范畴,又可加强经脉间的横向联系,增加针刺感传导的广度和深度,鼓动气血,激发经气,疏通气血,通则不痛。
向开维教授基于“筋膜理论”运用针刀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满意,但相关研究多局限于临床疗效报道,对作用机制的研究深度不够,今后应进一步探讨针刀治疗带状疱疹的作用机制,为该疗法的推广奠定良好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