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雨平,李多多,指导老师:李志刚
(1.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518112;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情感障碍类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及认知功能下降等,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还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1-2]。有研究报道,精神类疾病是第一大负担疾病,而抑郁症在精神类疾病中位居首位[3]。因此,对抑郁症的防治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及社会意义。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西药治疗、心理治疗、脑部刺激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抑郁症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头针、体针、腹针、耳针、电针等[2]。
李志刚,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穴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第6批中医药专家下基层工程指导老师,师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缙教授。李志刚教授从医30余年,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如抑郁症、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失眠,以及中风后遗症、痉挛性斜颈等神志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李志刚教授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重视三因制宜,运用“通督启神”针法配合针刺背俞穴及“靳三针”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患者,女,40岁,2013年6月15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2年余。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家庭事务引起情绪波动,出现入睡困难,夜间躺下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需要2~3 h方可入眠,甚至彻夜难眠,或入睡后眠浅易醒,醒后难再入眠,平素性格敏感,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多疑。西医诊断为抑郁症,予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刻下症:患者诉睡眠障碍,抑郁悲观,对事物提不起兴趣,健忘,表情淡漠,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郁证。中医辨证:肝脾不调,神失所养。治以通督启神,疏肝理脾。采用针灸治疗。针灸主穴:百会、印堂、水沟、神庭、本神(双侧)、膻中、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配穴:心俞(双)、肝俞(双)、胆俞(双)、脾俞(双)、胃俞(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内关(双)、神门(双)、劳宫(双)。针刺手法:先在背俞穴开穴,针体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得气后留针10 min,百会、印堂、水沟操作同前。针刺神庭、本神时,针体与皮肤呈45°角,对准穴位将针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后,调整针尖角度,使针体与头皮成15°角,向脑后方向平刺10~15 mm,行小幅度捻转手法得气,患者感觉有酸胀感。针刺膻中时,针体与皮肤呈15°角平刺进针,采用捻转泻法;劳宫、神门直刺;四关、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直刺并施以提插补法,使患者有酸、麻、重、胀感。诸穴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1个月。患者于第2次治疗结束后,情绪得到宣泄,于诊室大哭,次日复诊时述睡眠改善,心情放松。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缓解,睡眠改善,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中医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机为脏气受损、髓海亏虚、神机紊乱,累损五脏之元神。李志刚教授认为该病为督脉壅塞不通导致的脑髓失养、神机失用,无论是实邪所致还是气血津液亏虚引起的运行不畅,皆用“通督”法才能使督脉畅通,脑窍功能灵活。督脉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上达颠顶,与手三阳经在背部、头面交会,为诸阳经之总会,对整个经络系统有统帅的作用,与脑、脊髓等关系密切,素有“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之说。“通督启神”针法中的主穴百会、印堂、水沟为督脉穴位。百会穴位于颠顶部,其深处为脑之所在,根据中医“气街”理论,《灵枢·卫气》曰:“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根据中医“四海”理论,认为“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功效。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及任脉交会处。膀胱经走行于人体背部,属阳,胃经主血气,任脉主人一身之阴。印堂穴汇集了人的阳气、血气、阴气,有安神定惊、醒脑开窍、宁心益智的作用。水沟穴为十三鬼穴之一,又为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之会,督脉主一身之阳,以拇指掐压水沟穴,其内应龈交穴(督脉、任脉、足阳明经之会),具有宁神镇痉之功;任脉统诸阴之血,指压水沟穴实为一指取两穴,任督二脉,一阴一阳,能统领人体经络之阴阳,具有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敛阴固脱之功。此三穴为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主穴,能调节髓海功能,使紊乱的神机恢复正常,增强其“五脏化气”的生理功能,达到抗抑郁的效果[4]。
李志刚教授通过观察抑郁症患者发现,患者初期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导致气机紊乱,升降失常,脾失健运,气血津液无法上达于脑,致髓海失养,神机紊乱,久之则累及他脏。在治疗上先开背俞穴,即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郁证主要是由肝、脾、心三脏受累及气血失调而成,开背俞穴可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养心安神,使气机条达。膻中穴宽胸理气。四关穴,即双侧合谷穴和太冲穴,明·徐凤首次明确提出“四关”所在,其在《针灸大全》中指出:“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5]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多气多血,主气,其穴性清轻升散,具有舒经活络、行气开窍的功效;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经穴,少气多血,主血,其穴性重浊下行,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的功效[6]。两穴合用刺之,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使五脏六腑气血调和,调整气机。李志刚教授在临床治疗抑郁症时擅长运用“靳三针”中的“智三针”。“靳三针”是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及其弟子在临床上常用的针灸处方,其中治疗神志病的智三针主要包括神庭穴和本神穴。神庭穴位于督脉,具有清利头目、镇静安神的功效;本神穴下为脑神之所居,临床上主治神志病[7]。神庭穴与本神穴组成的智三针均位于大脑额叶表面的头皮层,由于大脑额叶是情感、智力、情志的中枢所在,因此智三针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情志类疾病[7-8]。手智针为内关、神门、劳宫三穴,具有调神开窍、安神定志、清心助眠的功效,是治疗神志疾病之要穴[9]。临床报道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智三针等为主穴针刺治疗脑卒中抑郁症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10]。研究发现,运用靳三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运用催眠药物)效果相仿,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11]。另外,心俞配合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神门亦可治疗失眠、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