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荣柱(全国畜牧总站)
经过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供给、促增收的战略产业。但是,畜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地区呈现污染加重、生态恶化的态势。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提到同等高度,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应坚持保供给与保环境并重。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保供给、惠民生、促稳定的大产业。2018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28697.4亿元,生猪饲养产值为11202.7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9.0%。我国是猪肉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年出栏生猪近7亿头,猪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总量60%以上,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权重中占2.5%左右。稳定生猪生产对于保障居民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养猪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成本攀升、环保压力增大、疫情和市场风险增加、政策体系调整变化等问题。据测算,我国养猪业每年产生约18亿吨粪污,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亟待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进程,促进种养循环、产加配套、粮饲兼顾、农牧结合,有利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生猪产业发展一方面牵动着居民消费的“菜篮子”,另一方面关联着农民生产生活的“大环境”。在促进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养殖业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妥善处理好保供给和保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认清二者当前的形势。
1.要认清当前生猪生产形势。近年来,我国养猪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但产业布局不合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地方忽视甚至限制养猪业发展,猪肉市场供应阶段性偏紧和猪价大幅波动时有发生。2018年4月以来,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生猪产能持续下滑,猪肉供应相对偏紧,价格上涨较快。
(1)生产加快恢复,但总体供给仍偏紧。2019年,生猪出栏5.44亿头、存栏3.10亿头,比2017年分别减少22.5%、29.9%。2020年上半年以来,生猪生产持续加快恢复,新建猪场多,补栏增养快。截至10月,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3个月增长,生猪存栏连续9个月增长。由于当前生猪生产恢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总体供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2)产品价格波动,但总体呈上涨趋势。生猪产能下滑,连带猪肉产量下降,猪肉价格随之上涨。2019年,猪肉产量4255.0万吨,比2017年减少22.0%。2018年4月以来,仔猪、活猪、猪肉高位价格相较低位价格涨幅分别为3.7、2.5、2.0倍,价格虽有涨跌波动,但总体呈上涨趋势。
2.要认清当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阐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大意义。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生态环境部门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广泛宣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意义,提倡畜牧业绿色发展理念。
(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气候已形成,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2017年2月,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联盟成立,3年来联合地方畜牧主管部门围绕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按照“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平面媒体有文、新媒体跟进”的思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图书、视频、画册、微信、微站等多种形式,宣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技术模式、典型案例、最新科技成果,累计发布信息数万条、收视人次达数十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凝聚了行业共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畜牧业绿色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稳步推进,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按照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部署,从2017年起稳步实施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支持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建设,累计安排资金176.5亿元,实现585个畜牧大县全覆盖。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补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具,做到“应补尽补”。启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协同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经过3年多积极实施项目,2018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均达到74%,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14个和24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厘清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处理保供给和保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保供给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我国居民每天要消耗约2.3亿千克肉,生猪稳产保供对于居民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运转至关重要。养猪业发展至今,在环境、土地、成本等要素的刚性约束下,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畜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保环境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能割裂生产论环保。随着国家陆续出台系列环保政策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觉醒,养猪业进入了史上最严的环保约束时代。针对产业发展中部分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重拳整治。但保护环境不能割裂生产单一而论,在推进环境整治过程中曾出现“无猪市”“无猪县”的现象。为了保护环境严厉打压生产或搞“一刀切”式的整治活动则完全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只注重环保结果,不注重环保治理过程。这种舍弃产业发展换来的环保效果是不可持续的,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3.保供给和保环境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其一。“民以食为天,食以肉为先”。促进生猪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仅要保障广大群众“菜篮子”肉产品的有效供给,也要保障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保护环境亦不能以打击产业发展为代价,不仅要保护当地的绿水青山,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日常消费供给。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辩证法和两点论,统筹兼顾生产、生态两大目标,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保障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生猪产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保障肉产品的有效供给。
生猪产业发展受到市场、疫病、政策、环境、生产要素等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需要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约束激励和政策保障的长效机制,促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聚焦协调配合,健全产业链联动监管机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统筹协调全产业链、多部门共同参与。生猪产业链上游涉及饲粮、种畜、兽药、疫苗、设施装备等环节,下游涉及运输、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本身涉及土地、建筑、水电、养殖、粪污利用等环节。这就需要建立某一部门为主的协调联动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各部门、各环节工作目标一致,协同推进、协同监管,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聚焦产业布局,健全养殖与环保协调推进机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优化调整生猪养殖布局,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实现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绿色化。稳步提升东北、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生猪产能,实现种养结合,减少饲料与生猪的大规模调运,确保稳产增产和市场稳定。促进东南沿海等主销区适度恢复产能,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适度增加生猪产能。巩固南方水网地区生猪产能,管控生猪养殖密度和强度,促进生猪养殖与生态环保协调发展。稳定西南、西北等产销平衡区生猪产能,发挥地方特色品种优势,确保区域市场稳定。健全养殖与环保协调推进机制,立足生猪产业长远规划布局。
3.聚焦土地政策,健全养殖设施用地统筹规划机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厘清土地约束政策,统筹规划养殖设施用地。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完善养殖设施用地政策,合理安排新增生猪养殖用地和设施用地规模。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发展生猪生产。提高设施用地利用效率,提高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有机肥生产积造设施用地占比及规模上限。将以畜禽养殖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大型沼气工程、有机肥厂、集中处理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年度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
4.聚焦种养结合,健全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发展模式。研究制定有效对接种养两端需求的政策和举措。一方面要加强种养结合规划引导。要科学编制种养循环发展规划,实行以地定畜,促进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精准规划引导畜牧业发展。以大型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推进区域内养分平衡管理,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种养结合制度。
另一方面,要健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培育壮大多种类型的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PPP模式支持力度,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以生猪养殖大县为重点,构建粪污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保障第三方处理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合理收益。
生态文明建设乃千年大计,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牧业发展乃民生之基,关系居民生活和谐稳定。绿色发展乃世界潮流,关系未来产业经济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将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在绿色发展理念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妥善处理好保供给和保环境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当前生猪生产形势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加快推动生猪养殖稳产保供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