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新一(全国畜牧总站)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草牧业,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草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对不同区域发展草牧业进行设计和指导;中央财政安排了粮改饲、牛羊良种补贴、南方草牧业推进行动等扶持项目;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召开两次全国站长会议部署落实工作任务;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把发展草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采取实际行动予以推进,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编制“十四五”规划,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前行的关键之年,统筹做好草牧业发展区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发展,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有利于饲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融合发展,提高草牧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有利于准确分析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精准用力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准确把握人们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调整变化,满足多样化的畜产品需求。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规划计划和指导意见,我国草牧业发展可分为三个大区,即草原畜牧业发展区、农牧交错带草牧业发展区、种植业结构调整草牧业发展区。其中,草原畜牧业发展区依据《关于促进草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划分为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青藏高寒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区;农牧交错带草牧业发展区依据《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和有关学术资料,划分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和西南农牧交错区;种植业结构调整草牧业发展区依据《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划分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和青藏高寒草原区又被称为北方天然草原,区域特点是草原总体超载过牧,要以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推行科学放牧和打草利用,强化牲畜改良和疫病防控,加强草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在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牛、羊肉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商品率和生产效益;南方草山草坡区的区域特点是具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要根据资源特点、生产习惯和产品需求谋划草牧业的发展定位和生产方式。
北方农牧交错区处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草地农业与耕地农业的契合发展带,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带,区域特点是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环境压力大,要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饲草产业,推行科学放牧和舍饲圈养相结合,提升草原打贮草和饲草料生产能力,建设饲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基地;西南农牧交错区的区域特点是地形起伏大,水热条件好,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要把生态建设和饲草产业发展相结合,架起牧区和农区互补的桥梁,促进草畜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畜牧业生产能力和农牧民增产增收水平。
种植业结构调整草牧业发展区的区域特点是耕地过度利用,营养失衡,要实行“藏粮于草”策略,利用冬闲田、夏秋闲田、果园隙地、四边地等农闲田,以及休耕的耕地和园地等资源种草,推行饲草作物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轮作、间作、套作,优化种植业生产方式;要根据资源特点、气候状况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探索不同地方饲草产业与草食畜牧业的融合形式,推动形成我国新的草牧业优势区。
编制草牧业发展区划,要紧紧围绕各区域特点,以耕地、草地、林地、水域、撂荒地等资源禀赋现状为基础和坐标轴,深入分析各区域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温降雨、土壤类型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宗教、文化、教育等人文社会特点,水、热、光、土地和生物物种等产业资源条件,一二三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草畜结构等产业状况;全面梳理各区域饲草产业、草食畜牧业、草畜融合、科技支撑等总体进展、成效经验、问题困难和发展潜力;研究确定各区域发展草牧业的整体目标、主体模式、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描绘我国草牧业发展的生动画卷,突出预见性,增强操作性,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