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雄 王炜 彭晓波 何静
Liu Wei-xiongWang WeiPeng Xiao-boHe Jing
(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7)
“引企入教”,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过程。而所谓“深度‘引企入教’”就不仅仅是将企业在一般程度上的纳入人才培养过程,而是将日趋复杂的工程实景紧密嵌入工程教育过程,实现教育供给侧各要素和产业需求侧各要素紧密融合。包装特色的工科教育担当培养包装特色行业企业工程人才的使命。但现实是这个人才培养状况却不如人意,其根源就是没有及时准确呼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也就是没有做好“引企入教”。工程问题本就产生于行业企业,工程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的关系本就应该紧密甚至融合,自然而然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就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融合。但是如今工科教育大多沿袭传统工科教育范式,培养的大量人才与产业变革之间的匹配度还不够,工科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工科教育理念滞后直接相关, 工科教育理念与当前的变化和未来的需求不适应。世界工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和潮流显示,工科人才培养必须做到将日趋复杂的工程实景紧密嵌入工程教育过程,必须紧跟业态转型方向和未来工业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由此,引入新工科理念,践行产教融合,企业资源参与教学,实现教育供给侧各要素和产业需求侧各要素紧密融合,开展“引企入教”成为诸多高校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引企入教”的实践模式五花八门,运行机制千差万别,没有形成固定可推荐的范式。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包装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其自动化专业以包装自动化为重要特色,经过30 多年发展,在工科教育改革方面取得很多成绩,但离高等工科教育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自2015 年该专业十三五综合改革思路中,提出要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抓手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工程认证理念由此进入专业改革思路中。2017 年开始提出“深度‘引企入教’”,旨在彻底改变过去专业教学中以学校教师、学校资源为中心的模式,全面向企业靠拢取暖,争取把企业的资源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形成专业教学命运共同体。该专业提出“深度‘引企入教’”理念,意在以此理念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从而打造一流本科专业。
该专业要实现工科教育的本真目标,即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工程人才,特别是培养适应包装自动化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够满足包装自动化行业企业工程实践的专门工程师,就必须适应新时代新业态、现代工业、特别是包装自动化行业企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化滞后为引领,化被动为主动,化虚功为实绩,就必须努力探索促成相关行业企业特别是包装自动化行业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和修订过程,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藉由一套完整的实践模式和运行机制来实践“深度‘引企入教’”。但究竟应该如何实践“深度‘引企入教’”,没有现成理论模式可资借鉴。在推进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发现工程认证理念高度契合专业“深度‘引企入教’”,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作为理论中介的探索由此开启。
在工科教育发展进程中,即使在传统工科教育范式中,企业应该从来没有缺过位,一方面高校工科教育的实践教学需要企业,另一方面高校工科教育的毕业生大多数还都是进入了企业。因此,“引企入教”其实从一般实践层面早就有了,只是这种实践的质和量、广度和深度、影响和效果都不如意。现在企业对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实训积极性不高,顾虑很多,提供的资源大打折扣,不会考虑高校组织实习实训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高校对组织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在实践教学计划和安排方面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对于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观照不够,各方面积极性也不太高,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有专家[2]就深刻指出,突出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是解决此前校企合作中“高校热、企业冷”以及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工科教育中,不是重复这种没有效果的“引企入教”,而是要践行有真正效果的“引企入教”,也就是要“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 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应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引企入教’改革。[4]”但是这些指导性意见并未提供清晰的“引企入教”的实践路径和践行模式,有的只是一个纲领性的指引,一个大概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去支撑,短期内在一般高校落实的可能性不大。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有效推进工科专业“引企入教”的重要抓手,但对于湖南工业大学未获得这一计划的专业来说,要获得企业支持“引企入教”难度很大。2017 年以前,湖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曾经藉由专业十二五综合改革和十三五综合改革契机,推动专业“引企入教”,但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中,自动化专业提出“将以课程及教材建设为基础,依托教改课题,制定从特色出发的教学改革思路”,事实上是“基于课程”的改革。这与专业人才的最终需求用户企业的目标存在较大分野。这几年中,该专业的精力集中在精品课程的打造,与企业的对接方面进展不大,特别是与包装自动化相关企业的合作还没有取得很大进展。而在十三五综合改革中,专业提出打造包装自动化特色,要“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自动化专业特色有机结合,以培养模式创新为先导,以专业文化打造为推动,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和跨域创新能力上的显著提升为突破”,首次表示要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但2017 年以前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不仅没有在本专业普及,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也没有认真去推行。
至于成效,2017 年以前也仅局限于以下方面的突破:一是安排3 门课程由合作企业派出资深工程师授课;二是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进入合作企业;三是推出毕业设计作品展,有少数企业参与。而在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目标如何对标没有明确思路,专业培养方案如何满足新工科的要求、如何满足新时代工科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指导思想,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目标如何对标没有清晰指引,专业教师如何授课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没有参考标准。总之,专业和企业行业特别是包装自动化行业企业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方面,在教育链、产业链的结合方面,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和企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关系方面,专业所做的都是不成系统的工作,多是零碎的努力和不成体系的付出,显得力不从心和收效甚微。
工程教育改革应尝试探索一些新的模式的构成,形成能够满足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话语权和坐标体系。马克思[5]深刻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作为工科专业,工程问题本就来源于企业,要实现深度“引企入教”,在学校和专业转圈子,把课程和教学做好,未对标企业的需求,也未回应企业的反馈,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是行不通,也没有出路;唯有走出去,主动和企业对标,需求从企业中来,把需求写入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再跟进这个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毕业生在企业的实际表现,根据这个反馈再回过来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形成的模式才能形成工科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也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个模式和当今国际工程教育的大趋势相契合。对照了2011 计划、新工科理念、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等,在湖南工业大学现有基础之上,要实现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只有真正践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真正回应和满足行业企业特别是包装自动化行业企业真实需求。这是因为自动化专业以包装自动化为特色,特色的打造必须具备整体思维和联系思维,和行业企业整合起来共建人才培养平台,而倡导整体和联系思维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与前面提到的这一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不谋而合。
列宁[6]曾指出解决问题时整体和联系思维的重要性,他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因此,必须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探索“深度‘引企入教’”理论模式重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其中一个核心理念OBE(产出导向或成果导向),强调专业必须基于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等等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开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完成后,必须检讨其结果是否能够满足前文4 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马克思[7]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可以帮助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在以下方面实现重构:
其一,目标上有明确指向。工程认证理念里的培养目标指出,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要建立公开、适应社会需求、有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制度,定期评价与修订目标的合理性,以提高人才与产业的适应性。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遵循工程认证这个培养目标的理念,就能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定会邀请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吸取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支撑度的合理建议;就一定会调查校友职业发展的吻合度,毕业生出口能力的吻合度,用人单位需求的吻合度。
其二,内容上有具体规范。工程认证理念里关于毕业要求指出,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必须明确和公开,这个毕业要求必须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应通过评价来佐证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该完全覆盖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等12 项内容。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在内容上依照工程认证理念,就能够时刻回应来源于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专业的毕业要求和相应的二级毕业指标,也邀请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明确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不能够想当然来设定一些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毕业要求。由此,在对待专业学生是否符合毕业条件上,就不再以各科成绩是否合格、是否满足学校通用的针对所有毕业学生的毕业条件来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毕业。
其三,方法上有相关标准。工程认证理念认为专业要获得认证必须在实践中践行工程认证理念,就像企业运营一样,按照相关质量标准,从7 个部分着力并且有佐证材料,因循持续改进机制形成人才培养闭环,说到的做到了,做到的都写下来了。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也是要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在实践中围绕打上行业企业深刻烙印的准毕业学生,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依据,从课程体系设计到执行,从师资队伍的配置和完善,从支持条件的配给和补充,都要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做好专业“深度‘引企入教’”的相关事情,常态化邀请行业企业评价执行情况,时刻回应行业企业的心声。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有三大核心理念,分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持续改进理念以工程教认证理念为指导范式的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应该坚持的原则也要恪守这三大核心理念。曾经湖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教师只要研究课本、做好课件、设计好试卷即可,老资格教师无需备课就可以胜任授课,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授课效果和分数来推进教学,根本没有顾及学生在实际能力上的收获和回应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实际,导致培养的毕业生质量越来越达不到行业企业的需要。因此,必须以工程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为遵循原则推动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
其一,学生为本。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教学为中心,就会时刻提醒教师,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以生为本,课程大纲设计、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讲义设计等都要从学生毕业要求规定的能力指标出发,实际教学活动也要围绕学生开展,以学生的收获来进行评价,也就是要以学生获得的相关能力对照专业毕业要求规定的相关能力来评价学生这门课程是否达标。毕业5 年左右的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能力要求成为评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其二,产出至上。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应秉承产出至上,“准备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工科专业教育的产出不是课程,也不是成绩合格,更不是一纸毕业证,而是课程授课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最后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毕业生,是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毕业生。由此,工程认证要求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要从复杂工程问题入手,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能力导向,时刻要检讨专业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学习成果、过程应该如何、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保障这个持续的过程。
其三,持续改进。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应践行持续改进,从而探索出专业“深度‘引企入教’”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范式。工科教育对标企业,企业最成熟有效的机制就是PDCA(计划——执行——监控——处置)持续改进机制。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的持续改进就是要从行业企业动态收集培养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确保教学过程得到监控和教学结果也能够及时获得反馈;建立针对专业毕业5 年左右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这种针对专业产出的毕业生的定期评价的结果再反馈给专业,专业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修订的重要依据。
在工程认证理念视域中,基于企业实际工程环境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现实需求和专业工科教育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核心诉求,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就是要遵循学生为本、产出至上、持续改进3 项原则,确保相关企业特别是包装自动化企业里面的各种展现工程背景、工程实务、工程流程的要素都能集聚到高校人才培养平台中,这个培养平台“要实现师资力量、技术设备等各类资源在产业与教育两大系统中的全面共享与互融互通”[2]。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必须深度整合校企各方面要素,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动态变革制度,构建统一人才培养平台,校企双方可以从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始,调配双方各自优势资源,藉由共建机制,经过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资源配置、培养过程、学生毕业、企业使用和反馈等等一系列的流程,形成一整套系统的包涵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支持条件共建、持续改进体系共建等等运行方面的相关机制。
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首先要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机制。所谓共建,就是专业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拍脑袋决定,也不是走过场地询问一些企业的意见,而是先要对专业多年来毕业生主要去向进行分析,形成主要用人单位行业和主要用人单位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专门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制定计划,精心甄选行业企业专家人选和周密规划调查研讨具体办法。湖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2017 版和2019 版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共建方面开始有了一些具体举措,而且一次比一次规划得要仔细,涉及的企业代表性越来越强,收集的意见建议越来越具体和有针对性。专业通过实地走访合作企业,和合作企业面对面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的课程体系,详细了解企业现场复杂工程问题案例;还通过举办专业名企面对面研讨会,现场收集各个合作名企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使用毕业生的意见建议;还有通过向合作企业和往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从合作企业收集企业和往届毕业生反馈。由此,湖南工业大学2017 版和2019 版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比较充分吸纳了部分合作企业和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的第二个运行机制就是课程体系共建机制。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课程,按照工程认证理念,这些课程都要围绕复杂工程问题来设计,而复杂工程问题不是现有书本上可以涵盖的,也不是可以一劳永逸地适用长时间的需求,复杂工程问题来源于企业的工程实践,也随时产生于企业每天的工程实践。马克思[8]指出:“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向企业借力,必须从合作企业和专业针对的行业企业经常性地收集经典复杂工程问题案例,把这些经典案例合理插入相关课程中,有学者就提出,“以企业项目设计导入课程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9];也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资深工程师的潜力和能力,尽可能利用好企业现有软硬件,共建一些直接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或者改造现有课程。湖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通过向合作企业和往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或者现场调查,从合作企业制造现场和自动化专业相关岗位及工作搜寻现场复杂工程问题,与合作企业资深工程师一起商讨现场复杂工程问题案例,并邀请资深工程师来校为学生讲授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最为突出的是,毕业设计作品展中,专业都会邀请合作企业资深工程师提前介入,从毕业设计作品选题到学生作品设计、制作、测试、展示等都全程指导,凸显企业工程师在毕业设计这一课程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必须建立师资队伍共建机制。仅仅依靠现有专业的任课教师,绝不能满足工程认证要求,也绝不能满足培养真正合格的工科人才的诉求。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依据工程认证理念,师资队伍里面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合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需求的合格的企业兼职导师。这些企业兼职导师不是学校和专业正式的同仁,也不是脱产过来的专职导师,更不是做做样子的挂门导师,而是由企业派出的、校企共定的承担实实在在教学任务的导师,这个教学任务是整个课程体系里某门课程或某个模块课程的导师,或者某个学生或几个学生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指导的导师,这些导师深度嵌入课程中,成为课程能否有效支撑相关毕业要求的必要条件[10]。湖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从2017 年至今已经聘请50 多名企业导师参与相关课程教授或者毕业设计指导和评价。
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必须建立支持条件共建机制。按照工程认证理念,专业必须具备能够胜任培养符合以上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完成以上课程体系的支持条件。企业的各种软硬件是企业完成制造经营的具体条件,也是复杂工程问题产生、识别、设计开发到利用多种手段方法去解决的条件。专业在学校受限于有限的教学、实习实训条件,受限于师资知识的无法随时与时俱进,单方面是没法独自承担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重任的。湖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从2017年开始,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顺利完成了多次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暑期实习;邀请企业导师指导和评价毕业设计作品展作品设计。
专业“深度‘引企入教’”实践模式必须建立持续改进共建机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来自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及时跟踪反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1]。因此,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已有基础、工程痛点、未来合作经常性开展对话和研讨,共建持续改进机制尤为重要。湖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开启持续改进共建机制始于2018 年,通过和合作企业一起建立名企面对面合作研讨会、“深度‘引企入教’”论坛、定期走访合作企业、定期收集合作企业调查问卷等持续改进机制,有效收集合作企业和往届毕业生的反馈。
湖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从2017 年开始逐步实践“深度‘引企入教’”,基于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理念,专注包装自动化特色,把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达嘉智能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等大量包装自动化类知名企业纳入合作联盟,从学生的认知实习、职业体验、志愿者活动、暑期实习小分队、生产实习到企业派出企业导师指导毕业设计作品、分享企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培训、企业设立专门团队包含工程师及合适资源全面负责专业电子设计大赛的准备、指导和竞赛全过程,由此,专业“深度‘引企入教’”模式已经实现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偏到全、从粗到精、从虚到实等6 个方面的转变,正在慢慢形成学生认可、企业认可、专业认可、学校认可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