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安
摘 要:有理数的正确运算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课堂前测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较准确反映出学生是否预习新知、预习效果等,能反映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利于教学策略的优化。学生在课堂小测中不断成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探究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
关键词:课堂前测;认知基础;应用意识
数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但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现象,如新课学习后学生对知识不能及时复习、整理;遇到不会或不确定的习题,不能及时查找教材或笔记,对待作业追求“数量完成”而不是“质量达标”;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不强,甚至存在一种“预习作业就是没有作业”的思想。
面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改变教学策略,要更加注重在课堂40分钟要效益上下足功夫,引导、组织学生活泼有趣、有挑战性地完成每一节数学课。要在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同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不断进步。
课堂前测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预备和相关方法的预先测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堂前测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5分钟。本文结合人教版《有理数》一章进行阐述,讨论课堂前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通过前测,关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引入负数后,部分学生往往在运算中因一处不慎导致“全盘皆输”。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的基础训练方面下功夫,抓好基础运算。在新课前进行小测是个不错的选择,因时间限制,设计的题目要针对性强,目的明确,题量宜少。比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前测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在这个小测中,(1)(2)(4)小题是对乘方基础知识的巩固,(3)是乘方中的易错题,了解学生对底数的掌握程度,同时为本节课中找规律题目:-2,4,-8,16,-32,64,…做准备,(5)小题是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做铺垫。
二、通过前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和认知基础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课前3—5分钟的小测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较准确反映出学生是否预习新知、预习新知的效果等。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在探究和应用加法法则的过程中,蕴含了归纳、由特殊到一般及数形结合思想,这些数学思想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巧妙渗透。
利用数轴,根据语句描述列式并写出结果的练习,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考虑:引入环节有没有必要逐个讲解了?课堂上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一味地按照教材、教案进行教学,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烦。
为此,可以这样设计: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小狗在数轴上的运动效果,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紧接着在隐藏数轴后安排了互动游戏:判断所给式子是否正确,每题限时5秒,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在紧张热烈的活动后,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探讨有理数加法应分为几类,每一类如何计算,试归纳法则。学生本以为一节枯燥的计算课,结果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趣意盎然。
三、通过前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学生的思想产出碰撞,认知发生冲突并重建,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还是对于数学课堂的生成,都是有意义的。为此,设计前测题目时,可以在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兴趣方面下功夫。
在《绝对值》一课,设计这样的前测:
渐进式的练习,把绝对值的意义、性质、有理数的加法有机统一,可促进学生对绝对值的性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借助数轴更好地理解了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效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济于事的。课堂前测正是在紧张与活泼的结合下,学生通过不断获取一个个小的成功,进而激发出内在的学习愿望,外化为行动,逐渐形成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成长为一个会数学、会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刘兼.孙晓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侯自玲.对课堂前测的实践与认识[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