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间,马云等人被约谈。11月3日,上交所公告称,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
随后,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金融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连续发表文章,主要观点均为互联网金融乱象,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带来的问题与风险。
用意何在,无需明言。
一次演讲
不少人分析认为,這次上市失败的主要原因,缘起10月24日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的一段演讲。
他的演讲中,有不少惊世骇俗的言论,比如说:
“中国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因为中国金融基本上没有系统。监和管是两回事,监是看着你发展,关注你发展,管是有问题的时候或预判有问题的时候才去管,但是我们现在管的能力越来越强,监的能力越来越差。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中国金融的当铺思想非常之严重;‘抵押的当铺思想是不可能支持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的;我们必须用借助今天的技术能力,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这个信用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蚂蚁金服一直围绕绿色、可持续和普惠发展,如果绿色、可持续和普惠的金融是错误的话,我们将会一错再错,一错到底。”
马云的这番话,可以说把各大银行给得罪了个遍。他的演讲中,还透露出一个明显的想法,就是认为现在的监管依然太严格,还需要进一步放松监管。
然而实际上,国家对于阿里、对于蚂蚁的监管力度,已经是史无前例的低。要知道,金融行业之所以需要被严格监管,就是因为这一行业大多是用的加杠杆的钱,一旦暴雷,必定会由整个社会来承担风险。
花呗用30多个亿的本金,通过不断循环贷款、资本市场包装贷款为金融资产、再贷款,循环多次,借到了3000亿左右的贷款,利用100倍杠杆滚动放贷。
这才是他能够赚钱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恰好是监管并不严格,才造就了蚂蚁金服的盛况。
监管究竟是严是宽?
2015年11月,马云再度登上美国《福布斯》杂志封面,内页标题是:“阿里巴巴和他的四万个贼。”
杂志的文章这样评价道:“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人们爱恨交织,却势不可挡,市值2000亿美元的帝国,建筑在假货高山之上,谁也毫无办法。”
支付宝出现的时候,线上支付还很不发达,办理业务很麻烦,因为银行方面受到监管,不许出现一点漏洞,而支付宝则以资金中介的身份,钻了个空子,开始利用自身的方便快捷征服无数用户。
余额宝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它宣称自己并非货币基金,实际上它只是把某些环节缩减了一下,监管也不好判断是否属于金融创新,抱着姑且试试的心态给它开了绿灯,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火爆。
花呗和借呗也同样如此。
而多次得益于监管不严的马云,公然发表言论称,如今的金融监管依然太严格。于是他最终求锤得锤,好好体验了一把什么叫真正的监管严格。
一套组合拳
在约谈的同时,银保监会官员发文,点名花呗、借呗等金融产品,认为它们“往往形成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此外,银保监会还出台了新的网络小额贷款新规。《网络小贷管理办法》的条款对蚂蚁核心业务极其不利,比如:网络小贷,原则上禁跨省展业;单笔联合贷款中,小额贷款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而蚂蚁小贷约1.7万亿的消费信贷中,只有360亿左右的表内贷款,比例约为2%。也就是说,借出去的100块钱里面,大约只有2块钱是从蚂蚁自己口袋里掏出去的,其他都是合作银行出的。
正因为如此,蚂蚁集团短短10余年里,比肩宇宙第一大行。
如果按照监管的要求,出资比例提高到30%,结合最多5倍杠杆的原则,要驱动1.8万亿联合贷款,蚂蚁小贷资本金要达到1400亿元,大概是现在资本金的4倍。
监管下的蚂蚁集团,给股东创造的利益,无疑会大幅缩水。所以,在上市前夕,蚂蚁集团一直努力淡化金融色彩,贴上科技公司的标签,甚至把名字由蚂蚁金服改为了蚂蚁集团。想按照科技公司的定位,获得高估值。
也许更重要的是,规避监管。
但最终,经过大风大浪的监管层,还是洞察到了蚂蚁背后蕴含的巨大风险。主要一点,就是蚂蚁集团放贷的对象,常常是银行涉及不到的长尾人群。这类人群收入不稳定,资信没有经过严格的评估。经济形势一旦不好,叠加高达15%的利息率,很容易成为违约对象。
据蚂蚁招股说明书,受疫情影响,蚂蚁的消费信贷逾期率上升了100%。而同期,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逾期率只上升了28%。蚂蚁集团与招商银行的客户质量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此外,蚂蚁集团采用的联合放贷方式,近98%的资金来自银行和发行ABS(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自己却收取了利息收入的30%作为“技术服务费”。实实在在的“蚂蚁吃肉,银行兜底”。
一旦某些环节出问题,钱收不回来,损伤的大部分是银行的利益。而银行,又是金融行业的命脉,一旦出现倒闭,后果不堪设想。
蚂蚁倒下,掀起的那将是滔天巨浪。
如果事情发展到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局面,蚂蚁集团这样的小贷公司倒闭了,那它们也只需要承担有限责任。而最终受苦的,只会是政府和普通的老百姓。
金融时报的文章
《金融时报》上的一些文章,对此点评更加深刻和透彻。例如,署名为“周矍铄”的文章,就全面评价了蚂蚁金服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大型互联网企业由于它的市场主导地位,可以迅速获得竞争优势,进而出现垄断和不公平竞争。
大量开展金融业务,却又宣布自己是科技公司,这是逃避监管,而且容易因无序扩张而造成风险隐患。
监管困难的原因,一是产品和服务的边界模糊、性质混淆,二是其前沿信息技术令监管机构不易识别。
蚂蚁金服在采集用户信息时,不分金融信息和非金融信息,一股脑全部集中采集和暴露,这增加了数据泄露与侵权风险。
其网络覆盖面宽,经营模式和算法都是相同的,一旦发生金融风险,极有可能快速传递到整个系统。
署名为“时雨”的文章则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了蚂蚁金服。文章认为,蚂蚁金服的重点业务是支付宝,而它从一开始以支付业务为主,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是全世界混业程度最高的机构。这类互联网公司的信贷评审模型普遍处于黑箱状态,具体的有效性,没有经过经济周期和压力的检验,很可能是非常脆弱的。
业务模式不利于合理控制融资成本,这同样增加了风险。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王昊说财富”“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