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瑶
Part1.电影
《我家买了动物园》
把家搬进动物园会发生什么?也许有只卷尾猴乐意攀在你的肩上,也许一打开家门就看见蛇群占据了每个角落,也许汽车一停稳就有逃脱的灰熊爬过车窗前。
妻子病逝后,阴霾笼罩了本杰明和他的两个孩子,他逃避过去的一切,甚至不敢踏进与妻子相逢的咖啡馆。为了留住七岁女儿喂孔雀时的笑容,他买下一座濒临解散的动物园,带着女儿和十四岁的儿子住了进去。园里的老员工们兢兢业业,对新老板却没什么信心。当务之急,本杰明必须和他们一起,获得严苛的审查员的认可,让动物园重新开张运营。
他的工作内容彻底改变,修筑护栏,预约兽医,支付昂贵的维护费用,还有,当心不要被豪猪扑倒,学老虎呼噜呼噜叫,麻醉一头三百公斤的熊……
改变其实没那么困难,如男主角所说,只需要20秒的勇气,生活会焕然一新,动物们会得到悉心照顾,叛逆期的儿子也会敞开心扉。本杰明学会了和过去和解,他回到咖啡馆,为两个孩子演示初遇妻子的情景。妻子的笑颜带给他的不再是痛苦,而是新的勇气。
重拾对生活的爱,这是故事的核心。作为一部治愈系的电影,它能带来多角度的力量,对我来说,更大的感动其实是主角们对重建动物园的坚持,忠厚的男主角称之为“一场上天恩赐的探险”。我所渴求的人生也是一场冒险,唯有竭尽所能之后,才有资格静候天意。
Part2.书籍
《中国灯笼》
这本书的全称是《中国灯笼:重温中断一个世纪的贵族记忆,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民国名媛》,书名已经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尤其是描绘了民国时期从末代皇后到女工等各个阶层的女性境遇。
在当时西方人的眼中,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处于局促尴尬的末路时代,而作者试图展示一种尊重和客观的眼光,她更关注旧秩序落败背后的曙光。这本书当时应该具有时效性,但由于历时已久,足以成为历史资料。
老实说,因为认知、语言的差异以及翻译的隔膜,这本书读起来有点晦涩,我看得很慢,最吸引我的大概还是前半部分——作者来中国的目的之一是想亲身参加皇室的婚礼,作为一个外国人,这其中的波折可以预见。她几经打听,通过多次的拜访、请求,终于以外国客人的身份目睹了溥仪迎娶皇后婉容的盛况。
书中搭配着相片,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清廷贵族的生活,精细到各式的旗装与饰品、婚仪使用的外来乐曲,以及供给宾客们的菜肴,事无巨细,几乎能让人在脑海中大致勾画出待嫁皇后的模样。
我喜欢书里的昏黄格调和作者毫不吝惜的赞美,即使这其中的理解有所偏差,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Part3.地点
洋沙湖渔窑小镇
一个江南风格的仿古小镇,属于整个洋沙湖旅游度假区的一部分。
我和家人年节期间去玩,先是进了一座傍水而建、道路曲折的院落,湖边栖着黑天鹅,两侧都是悬红灯笼的古屋,算不上很美,只因一路无人,仿佛误闯了《千与千寻》里的奇异世界,生怕天色忽暗,挂着鱼篓和草鞋的青砖墙后,影子似的怪物会显出行迹。
后来到了正式的游玩区,游客不是很多,路上可以看见钱庄、布庄、镖局等各类商铺。白墙黛瓦,流水悠悠,可以进茶楼小坐,也可以坐画舫游湖。因为仿的是明清时代,迎面不时走来穿长衫或旗袍的男生女生,我才发现还可以玩民国风的换装游戏。
这里的雕塑很有趣,最显眼的屈原像面江而立,身姿矫然,高大得让人难以看清它的神色,另外还有一比一还原的雕像。垂钓、打鱼、炸豆腐,大部分都和生活相关,质朴可爱。还有练泥的、刻花的、烧窑的等,分步记录了烧制瓷器的全过程,很有匠心。
我去得仓促,听说中秋与国庆期间,晚上有篝火节,又是另一番风情,看来游赏前做好攻略很重要。
Part4.人物
刘雯
作为嘉宾参加慢综艺《奇遇人生》的超模刘雯再度受到秀场外的关注,在节目里,她和阿雅还有两个外国姑娘前往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搬石头搭帐篷,翻越冰川,步行数十公里挖土淘金。在这个让人回归真实的地方,抛开超模的身份,刘雯是个姐姐一样的人,温柔爱笑,善解人意,会热心为陌生人当翻译,会认真学习使用猎枪,晕船不适时甚至会不停向同伴表示歉意。
像她这样的人,对于挑战大概已经习以为常。
刘雯出生于湖南永州,没有优渥的家世和背景,17岁夺得新丝路模特大赛湖南区冠军后闯入北京,因为经验不足,最初只能替其他模特试衣走位,苦熬三年才走过低谷得逢伯乐,成为模特界的新秀。
刘雯早年的经历虽然艰苦但不算离奇,她有天分也有运气,更缺不了的是自身的韧性。北漂时她一度买下2000多本时尚杂志用以研究其他模特的神情与动作;初入国际秀场时语言不通,她以记地铁站名的方式开始苦练;读过不计其数的英文资料,以至于进家门时必须跨过摞得很高的书籍。
看过刘雯走秀的人,大都由衷地称赞她自信优雅、气场强大,我喜欢的却是她一路跋涉后始终保留的恬静气质,即使剥离成功带来的一切光环,她仍然是颗真正的明珠。
Part5.生活方式
学会做饭
这应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拿我来说,我做饭不怎么好吃,但一直不愿放弃,即使平时来不及,假日也会腾出工夫煮一顿午餐或晚餐,作为忙碌一周的犒赏。
家里一直是妈妈主厨,初中时某天,爸爸抱怨饭桌上的菜没新意,进厨房炒了一盘家里不常吃的茼蒿,捧出来一尝,妈妈赞不绝口,爸爸红着脸走开后,她却偷笑着告诉我:“你爸一开心,以后的晚饭就可以哄他来做了。”真是“高明”!但爸爸大概是心甘情愿受骗的,毕竟那道茼蒿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此后我做菜失败时,总骗自己说是遗传缘故,虽然我的手不算太笨,但做过的“黑暗料理”不计其数。
学电视里用电饭煲蒸蛋糕,用筷子打了几小时也没把蛋清打成奶油状,凑合地蒸出一张薄薄的饼,甜到发腻。也曾做过鸡蛋炒粉丝,出锅后粉丝吸了太多水,难分难解地瘫成一团,口味和我妈做的天差地别。后来她教我,热水泡粉丝虽然快,但必须再过一遍冷水,粉丝才会有弹性。
于是我试着做保险一点的菜品,比如蒸饭时蒸几片熏过头的腊肉,肉片会恢复香软,发酵后面粉揉不成大丸子,揉成小丸子也能蒸出馒头。
烹饪是一项能够同时填饱胃和心的技能,即使失败无数次,我依然享受这一过程。选菜、切菜、烹煮和品尝味道,其實不需要太多天分,久而久之,摆脱了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就会练得从容、麻利,浮躁的心也会随之沉静下来。
编辑/谭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