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高鑫: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华墅初级中学初三学生。华墅初级中学为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学校
衢州市柯城区华墅初级中学的导航位置并不准确,稍不留神,司机就会开过头。返回的道路两旁是大片的农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作物和野草一起长着。
学校面积很小,隐秘地藏在几幢村民楼的后面。郑高鑫羡慕住在附近的同学,串个门就能串到操场。自己是学校里为数不多的非寄宿生,每天坐爷爷的车去学校,偶尔还得搭乘邻居的拉货车。
郑高鑫从小成绩就好,小学毕业那年,班主任找到他,劝他去读华墅初中:“在农村学校读书,能充分享受高中统招线降25分定向录取。中考时,你的分数只要够得上统招线往下降 25 分,就能读衢州二中了。”彼时,郑高鑫的父亲正在为他的升学发愁。华墅初中在华墅乡中部的方家村,曾被当地人叫作“方家山背”, 生源基础薄弱,学校环境不好。郑高鑫的父亲想过努力凑钱在城里买房,讓孩子去城里读个书,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一是买房的钱实在难凑;二是近几年来华墅的“风评”愈来愈好,还有不少学生考上了衢州二中、衢州一中。
最终,郑高鑫选择了华墅初中,“25 分”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不过让郑高鑫没想到的是,学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 2008 年开始,同样位于衢州柯城区的兴华中学开始接管华墅初中。一边是校园占地面积约 5.6 万平方米,拥有64 个教学班、3300 名学生、230余个教职工的城市学校;一边是占地面积仅 1.4 万平方米,仅有 6 个教学班、162 名学生和 21 名教师的农村学校。当2所学校结对托管时,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农村倾斜。郑高鑫的任课老师里,除了数学和英语是在华墅任教多年的老师,教其他课程的都是从城区来农村支教的优秀教师,每次支教3年,陪同一届学生完成初一到初三的学业。
兴华中学的老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提升了华墅初中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郑高鑫上课跟得上老师的进度,下课的提问也能得到顺利解答,他变得越来越喜欢读书,被选为班长和科学课代表。郑高鑫感觉自己正一步步向理想目标走去,只是偶尔在网上看到小学同学晒出的照片时会感到一丝彷徨,小学同学去了兴华中学读书,拍了一张堆满书的照片,郑高鑫发现里面有好几本九年级的书。“我还在读八年级,他已经在看明年要上的内容了。”
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华墅初中和兴华中学也发现了这一点。不仅要在师资力量上改变教育不均衡,还要着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氛围。去年,2所学校开始建设“城乡同步课堂”,华墅初中专门开辟了一间教室,对教室的顶面和墙壁做了吸音处理,配备了显示屏、音响等设备。一根网线连接起了2个课堂。
华墅初中初二年级的 41 名学生坐在一起,神色拘谨地盯着屏幕看,郑高鑫也有点紧张,更多的则是兴奋。他提前预习了数学课本,但一节课下来,还是没敢举起一次手。在屏幕里,兴华中学的老师上课进度太快,稍不留神就会遗漏知识点,同学们讨论、举手都很积极,站起来回答时自信又果断,这是和华墅的课堂不一样的氛围。“那节课,我从一开始的期待兴奋,中间觉得困难,到后来变得焦虑、自卑。”郑高鑫的心情如过山车般起伏。
“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往上爬。”曾有人这样描述“同一块屏幕”带去的影响。对郑高鑫而言,也是如此,透过这块屏幕,他看到了“方家山背”外的天空,兴华中学的同学给他带去了极大的激励和鞭策。“我是出身农村的孩子,我学成这样已经很好了”,这种观念正在逐渐被拔除,与城里的学生上同一节课,享受同等的师资,不再让“方家山背”的少年们感觉自己是被“淘汰者”。
选择薄弱学科的优质教师,选择基础匹配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城乡同步课堂”的设置在不断优化。去年的期末考试,2所学校用同一张试卷,一同排名,郑高鑫比对了自己和小学同学的分数,差距缩小了,他想努力点追上去。“条件已经这么好,真的要靠自己了。”
如今,郑高鑫步入初三了,他希望自己能不借助那“25 分”,裸分考上衢州二中。他还没有想象过高中之后的生活会怎样,只知道未来自己不想开挖掘机、叉车、石子车,这些都是他身边父辈们从事的职业。
等到走出“方家山背”,进入高中,他会有一个崭新的目标。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论述掷地有声。2019年,浙江 “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确定全省1515所义务教育学校结成803对帮扶对子,结对指标达成率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