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入人心,“悲凉”生美感

2020-01-13 05:00张叶叶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秋蝉闲人郁达夫

张叶叶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郁达夫用“清”“静”“悲凉”三个词集中概括笔下故都之秋的特点,全文浸润着“悲凉”的色调,同时也显露出美的生命情态。

理解“悲凉”的意蕴对于赏析文本有着关键的作用,而通过对文字的层层剖析、琢磨来品味语言内涵,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所以笔者将课堂重点之一设为引导学生对“悲凉”意蕴进行多方面的探究,深刻品味“悲凉”的审美特征。

学生初读文本,很容易就能概括出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三者都兼具感官特点和心理感受特性。学生对此处文本质疑:“三个特点有何关系?”针对这一疑问,设计文本梳理类问题“郁达夫选取了哪些场景来表现秋的特点”,引导学生概括梳理由各类意象组成的“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等图景,并让学生就其中最能体会到三个特点的文段进行情境朗读,学生大致能够在朗读中品味到“清”指向清朗、萧瑟的氛围,“静”指向沉谧、静默的氛围,而“悲凉”则指向冷清、苍凉的氛围,但是对于“悲凉”的审美色彩和深刻内蕴认知不到位,认为“悲凉”只指向衰败之秋景、悲观之心态。

然而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清”“静”和“悲凉”就存在着重复之嫌,而且也用意过浅。笔者以为,“悲凉”至少存在以下几种意蕴:

一、眼前景象的冷清

让学生从感官的角度来解读“悲凉”二字较为清晰容易,如分析“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中的意象,会清晰地感受到草木凋零的色调之暗,落蕊满地的声音之静,层层秋雨的环境之冷,秋蝉衰鸣的气场之弱,敏感的文人见此景,必也能产生“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同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随着天地景色的变化而生悲喜之感,也是人的本性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景象的“冷”“清”勾起了作者内心的“悲凉”。

二、人格特征的投射

从作者的身世背景和人格特征来解读文本,也是一种合理的解读路径。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背景,如郁达夫发表于《人间世》杂志的自传中提到的从小身世之悲惨——“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得筋疲力尽;到了我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而死”。如求学之路的凄苦——“与夫所感所思,经所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如发表本文时的经历——“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他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赶到北平”。身世的凄惨使得郁达夫呈现出一种较为孱弱的知识分子人格特征,而时局的紧张又合理地加重了他的忧虑。所以到了这故都,感受到这秋意,也在这天地万物中找到了共鸣,融情于景,悲凉的情绪更加高涨。

可以说,悲凉也是作者人格特征的一种投射,敏感脆弱的知识分子形象几乎完美融合于这天地的秋意中。

三、审美特征的呼应

叶圣陶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曾说:“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其中就“有味”和“无味”进行了高下之分,甜味和苦味都是一种审美感知,丑和美都是一种审美认知,即对于生命的感知。笔者认为,“悲凉”本就作为一种审美特征而存在,正如日本文学中的衰败之美,而恰巧郁达夫又曾留学日本,故而通过“悲凉”来传达一种自然界和生命的美感,也是“审美”的内蕴所在。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都市闲人图”中的对话。试想,两个市井闲人随意立在树底桥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在旁人看來,是无聊之举、无事之问、无用之答,但作者却评价:“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对这歧韵进行一番考究,笔者以为是刻意去呈现这场对话的美感,美在闲人闲话的自然呈现,美在故都这冷清秋天中人们生活悠闲的常态,美在走在故都的大街小巷中,“我”能感受到这天地万物的气息。

所以,尽管是“悲凉”,这仍然是作者刻意传达的美,它是属于故都之秋的独特的美,是一种审美感知。文学求真、求善、求美,审美内蕴为最上,因此这也是“悲凉”一词最深刻的内蕴。

综上所述,故都之秋的“悲凉”包含着如此广博的内容:它既是眼前所见之景,又是作者人格特征的投射,亦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特点。我们可以想见,身体孱弱又敏感的作者走在萧瑟凄凉的故都之秋里,心中的凉意又何尝不是一种快感?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作者将这种“悲凉”逼真地描述出来,传达给读者一种生命的美感,更是让读者通过咂摸文字去体会自然和心中两方天地的共鸣,感受生命之真和美。这便是文学无穷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秋蝉闲人郁达夫
村口那座山
在水边
秋蝉礼赞
贵人
蚂蚁和秋蝉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秋蝉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