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鱼》故事

2020-01-13 05:00陈竹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波顿蒂姆大鱼

陈竹

蒂姆·波顿,提到这位好莱坞最会说故事的导演,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和约翰尼·德普的组合。他们曾搭档拍摄过《剪刀手爱德华》(1990)、《查理和巧克力工厂》(2005)、《理发师陶德》(2007)、《爱丽丝梦游仙境》(2010)等8部影片。

就像上述电影一样,不管主角是小孩还是大人,蒂姆·波顿总是用奇幻、怪诞的方式讲述普通人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不普通”。什么是正常和怪异,什么是真实和虚拟,似乎是他用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想要辩证的关系。

制作于2004年的《大鱼》也是这样一部作品。平凡里究竟隐藏了多少“不平凡”?表面的虚伪又影射了多少“真实”?

一位父亲爱跟儿子讲述自己的人生,并说他已经看见自己将如何死去。父亲口中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过往,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睡前故事,但当孩子长大以后,那些故事就成了一再重复的谎言,只为博人眼球。那不过是童年时父亲甚少陪伴自己的一种托词,他甚至认为父亲虚伪,而不愿再同他有任何交流。直到父亲临终前,他回到家试图重新认识父亲。最后,就像過去父亲跟小时候的自己讲故事一样,他把故事延续了下去——父亲,如何以一个传奇的方式告别,又如何成为故事本身。

如果你看过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那一定还记得在结尾处,得救的派面对保险调查员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们所看到的,即影片中呈现的奇幻历程;另一个是我们没有目睹的残酷物语。两种版本,一种不着边际而浪漫,另一种真实可信而残酷。我们究竟愿意接受哪一个版本呢?而派又需要依靠哪个版本继续活下去?

《大鱼》中有类似的选择。儿子一直排斥被父亲美化之后的版本,耿耿于怀一定有一个从来没被告知的真实的父亲,哪怕真实充满了罪恶,或者不过是乏味、平凡,而父亲始终坚持的是前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故事”和“反故事”的结构。父亲认为人人都爱听,所以要“故事”,儿子坚持只想要事实,所以“反故事”。最擅长通过银幕制造奇幻色彩故事的蒂姆·波顿,却选择用一个“不相信故事”的存在来对抗故事本身。

那最后是“故事”还是“反故事”胜利呢?影片结尾,儿子在父亲的葬礼上看到了很多他以为只会出现在“故事”里而不会真实存在的人——巨人、连体双生女、女巫、马戏团长等。这印证了父亲的“故事”并非都是假的。

在那之前,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父亲问儿子:“最后的我是怎样的,告诉我。”听到这话儿子不知所措,虽然对于父亲的故事已耳熟能详,但父亲从来没有详细赘述过“结果”。在这里父亲没有把结尾告诉儿子,而是选择把讲述故事的权利赋予出去,让儿子告诉自己最后将如何死去。作为一个说故事的人,在故事收尾的时候把延续故事的机会交给了他的听众。也就是说,我用自己的方式讲完了故事,它是不是真实的其实不重要,你只需要把你所思考、相信的东西告诉我就足够了。

影片以一个说故事的父亲放弃故事本身的“完整性”来结束,可以证明儿子对于故事的抗拒并非没有意义。主动选择“不相信”的抗拒行为(这里的抗拒并非不关心),某种意义上说也有延续故事生命的可能性。说故事的同时反故事,这或许是对“说服别人这都是真实的”一种模式的最好反思吧。

最后那场葬礼的戏,大家围在一起谈论父亲的“传奇”往生,这是不是就像我们在看完一场电影后,大家走出影院然后各自讨论、回味影片的风景呢?哪怕我们都知道电影不过是虚构的,但仍然留恋于它所带来的回响。即使有一天作者被忘记,但“故事”本身会永远地留在观众的心里吧。

猜你喜欢
波顿蒂姆大鱼
漫画一级1小时《一条大鱼》
大蜥蜴之夜的诱惑
大鱼
圣犬
一个神奇的签名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巨人的小房子
一条大鱼
绘画天才
抓住自己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