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向 征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已被网络全方位渗透。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8.6%[1]。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反腐倡廉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渠道,使之成为传统反腐手段的有力补充,极大的改变了反腐工作的格局、提升了中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活力。
现有的研究表明,信息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特别是网络反腐与电子政务举措相结合,可以为透明和开放的政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络作为舆论监督工具在反腐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也导致网络反腐舆情治理越趋复杂与困难。因此,了解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反腐机制,分析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成为了当前反腐工作的重要课题。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广大民众和政府管理者对舆情中心事件的政治社会观点,也可以说主要是民众对舆情事件的社会政治观点。它是长期的、复杂地形成的,是广大民众在获取信息后通过对信息的感性处理再重新发布的舆论,包括态度、思想、观念等[2]。
2009年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界定了“网络反腐”:网络反腐实际上是网络背景下公众行使政治监督权利的一种方式。即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行政行为与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方式,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
网络反腐舆情则是网络反腐在网络技术中的一种实现,由于网络具备的传播范围广、传递信息快、传播成本低等特点,使得公众的社会行为普遍向网络中转移,逐渐形成网络反腐舆情。它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递的对于网络反腐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消落等一系列过程的意见、态度、看法和建议的总和[3]。
目前,在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8.6%的情况下,公众最常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是移动互联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反腐,其首要优势就在于传播途径的快捷与方便;其次是参与对象的广泛性;第三是信息发布形式的多样性;第四是矛头指向的鲜明与直接性。网络反腐舆情的广泛性源于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高速化,也源于社会舆情扩散的本质。
1.网络反腐舆情的演化路径与机制
我国最初的网络反腐舆情的演化模式最普遍的是一种网络围观式反腐,产生影响的基本路径如下图1所示:
图1 “围观式”网络反腐舆情的演化路径
围观式网络反腐从发端到产生影响的流程很短,所以其产生影响的速度也非常迅速,这说明了网络反腐从信息收集的方式上相较于传统反腐模式更具快捷性。但这种影响对于处于接收方的政府来说是被动的,公共管理主体在这种被动模式下所采取的举措通常是消极的,最终导致网络反腐的效率低下。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主体主导的网络反腐模式,其作用机制如下图2所示:
图2 公共管理主体主导的“网络反腐”舆情演化机制
这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网络反腐模式。政府通过信息透明化和舆论引导使民间主体积极参与到网络反腐中来,同时通过民间主体信息的收集和及时反馈获得公众的支持,从而建立公共管理主体与民间主体以及网络反腐舆论场的良性关系,使网络反腐能够得到高效率的运转。
2.网络反腐舆情的运行流程
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十分庞大,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一个腐败案件的信息,从信息发出方到信息接收方会产生许多重复甚至无用的庞大信息,这就导致了相关部门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耗费大量时间,使许多腐败案件的信息甄别和侦破工作滞后。一个成功的网络反腐事件,通常要经历7个步骤[4]。图3是通过对众多网络反腐案件舆情发展进行梳理而得到的舆情运行流程图示。
图3 网络反腐舆情的运行流程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网络反腐在中国反腐倡廉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在许多政府官员的眼中成为了主要的反腐手段,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反腐相较于传统反腐工具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它所具有的快捷性、无序性、不确定性、社会影响的不良性等也使得网络反腐成为一把双刃剑,为反腐舆情的政府治理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府对网络反腐舆情的敏感性不足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反腐是一种较为新兴的反腐手段,其主要信息来源于民间。政府和相关反腐机关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网络反腐的认可程度还不够高。在处理非热点舆情时往往不够重视,政府反应滞后。许多舆情在经历持续发酵后才做处理,导致政府威信力受损。政府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网络反腐流程体系,没有真正利用好移动互联网这一强大的工具。
2.政府对网络反腐的信息公开不充分
网络反腐的核心关键在于政府的信息公开与政府透明度。在长久以来官僚体制的影响下,一些政府和官员对于信息公开持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虽然阳光政府建设促使政府增加信息公开,但许多信息公开流于形式,或者隐藏许多关键信息。其次,政府对反腐信息的公开渠道较为受限,主要发布于政府官网,使得政府的信息公开显得比较被动,本质上是一种回避的态度。这些因素影响了公民对反腐信息的获取,影响了反腐舆情的良性发展和公众互动。
1.腐败案件有效信息易被淹没
庞大的手机网民群体加上便捷的移动网络平台,使得网络反腐舆情发展瞬息万变。如前图3所示,在反腐舆情运行的各个环节中,网络曝光的缺点在于难以引起政府的关注,媒体则可能对没有新闻价值的一些信息进行过滤,或者政府不够重视公民举报信息也会阻塞网络反腐的信息获取。
信息的传递问题是网络反腐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在公众与政府间架设有效沟通的桥梁是网络反腐发展需要跨越的瓶颈之一。
2.腐败案件信息处理难度大
我国网络发展起步较晚,对网络的立法与监管也并不成熟。一些网民、组织为谋私利,不惜在诋毁他人的情况下添油加醋甚至编造虚假的反腐信息。而这些信息容易激起网民的正义感情绪,在传播的过程中引起网民热烈讨论,使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这些虚假信息中。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些信息真假难辨,有的虚假信息甚至影响司法的公正,造成网络反腐过程中冤案的产生。可以说,网络反腐舆情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极大的增加了网络反腐的成本。
1.网民结构不合理
网民问题在我国网络反腐中特别突出的表现是网民结构问题。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截止2018年底,中国的网民总人数达到了8.29亿,而农村网民人数仅为2.22亿[1]。作为一个农村人口超过50%的农业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在网民人数中的占比相当低,这是网络反腐在乡村遇到困境的原因之一。此外,从年龄上看,主流的网民群体集中在30岁以下,大多为学生等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
网民结构的不均衡问题导致了各网民阶层在网络舆情上的话语流量大小的差距,更由于群体关注度的不同,使得许多话语流量较小的群体的舆情遭到忽视。
(2)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在一个事件中参与网络讨论的网民由于其受教育程度或立场的不同,导致在同一事件上难以形成一致的、客观公正的观点。这就导致了网络反腐的精确性与效率的降低。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网民素质总体偏低,且多为非专业人员,对于腐败问题的界定也并不专业,这使得网民往往采用娱乐化、暴力化、低俗化的手法对腐败问题进行讨论,降低了网络反腐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3.网民易于情绪化、非理性表达
类似广州的“李芸卿事件”(李芸卿被网友举报其拥有几十套房产,其个人信息被曝光在网上,被网友疯传,但经过警方调查确认网友所举报的问题纯属虚构)表明:许多网民在参与网络反腐的过程中对事件做出了比较主观和片面的判断,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盲从,从而演变成诬陷、诽谤,使网络反腐演变成网络暴力,侵害被舆论人的合法权益。如何正确规范网民行为,健全网络环境,是政府在网络反腐过程中面临的基础性问题。
1.转变政府态度,提高政府网络反腐的敏感度
网络反腐工作的处理最终要落脚在政府身上。政府要想网络反腐高效运行,最根本的是转变自身对待网络反腐的态度。打破传统思想格局,改变过往被动接受公众反应的腐败情况,主动运用网络对腐败问题进行监控,形成主动发现-主动分析-主动处理-主动反馈的网络反腐新模式。重视网络反腐顶层设计,将网络反腐的过程系统化、科学化,提高政府在网络反腐处理过程中的效率和能力。
2.增强政府透明度,完善反腐信息公开制度
要使网络反腐真正发挥作用,政府的信息透明度是关键。要通过制度的手段扫清官员对信息公开的抵触,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这也是政府尊重网民权利的体现。网络反腐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包括:常规信息的公开、案件信息的公开、官员信息的公开。通过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内容,增加公众对反腐案件的参与和监督,促进公众与政府在网络反腐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
1.强化网络反腐信息输入机制
网络反腐信息的冗杂性导致有效信息的供给不足和信息的失真。要使网络反腐系统有效运行,关键在于把握高效的处理信息能力。强化信息的输入机制,特别要重视舆情的收集机制的建设。政府应当摒弃过去政府“一手包办”的传统思想,与掌握高端技术的网络技术公司合作,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筛选机制、分析机制,使信息输入的通道变得通畅,使政府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变得及时,减少虚假信息、干扰信息对政府反腐决策的影响。
2.强化网络反腐信息输出机制
网络反腐是一个由许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信息体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政府与公民形成高效的双向沟通。政府反腐信息的输出要改变过往的流于表面、消极的做法,不仅要在政府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还应该在主流媒体或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供公众知情、监督。在发布相关网络反腐信息的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性,注重对事件客观、真实、全面的描述,减少民众的担忧与负面情绪。
1.营造正能量的网络氛围,优化网络环境
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情绪化、非理性化表达是阻碍网络反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让公民对于反腐事件的讨论回归理性,在通过法制化进程硬性规范网络语言和行为的同时,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建设健康的网络环境,培育网民的自律精神,让网民责任、自我规范深入人心。做好实名制登记等一系列网络监管措施,惩处网络上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引起网民非理性化讨论从而达到利用网络反腐谋取私利的不法之徒。
2.加强网民素质培养,优化网民结构
解决网络反腐中网民问题的另一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网民。普及网络知识,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让其充分了解到网络反腐的重要性以及作用模式,以优化网民结构。在对农村人口普及网络的同时提高网络反腐对民众的反馈度,以此改变广大网民特别是低文化程度的网民的不信任,使广大网民真正敢说、敢讲。
3.加强对媒体的规范化引导
媒体对于网民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各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加强对各类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媒体的自我约束,培育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要求其对反腐问题如实、客观的报道,规范其言行,使得反腐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减少网民的负面情绪。同时,政府应重视媒体的重要作用,与微博、微信等影响力大的民间媒体相互配合,共同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化的社会风气。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反腐作为一种多元参与的新型民主反腐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反腐。通过对网络反腐舆情的正确把控,既能有效揭露与处理腐败问题,让腐败无处遁形,又能促进机构和官员自身的廉洁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反腐舆情的治理也将越趋复杂,我们需要以开放、发展的心态积极加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