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威,张吉磊,龙 明,欧阳雨薇,周焱斌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
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早、产量递减大,很快就进入到高含水期,且开发效果比较差[1]。目前,注水是最经济、最有效地改善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途径之一。以往针对底水油藏注水开发的研究,主要以注水保持地层压力为主,而对注水驱油的研究甚少[2-4]。为此,本文以渤海Q 油田西区为研究区,基于该区块局部夹层(不渗透)发育的特征[5-8],总结出三种夹层模式下的最优注水方式及注采比,提出依托夹层实施定向井层内分段注水的思路,实现了底水油藏通过注水不仅可以维持地层压力,还可起到较好的驱油效果。
渤海Q 油田西区是位于渤海湾中部海域的河流相砂岩稠油底水油藏。该区块构造幅度低,油柱高 度8~20 m;储层属于曲流河沉积,油层内部局部夹 层比较发育;属于高孔高渗储层,平均孔隙度30%,平均渗透率3 000×10-3μm2;地层原油黏度大,为260 mPa·s;属于岩性构造底水油藏,水体倍数为20~30 倍,油藏原始地层压力11.3 MPa,饱和压力4.6 MPa。
该区块于2002 年投产,投产早期采用天然能量开发,地层压力逐年下降。2009 年开始注水开发,主要采用“定向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排状井网进行开发(图1)。截至2018 年,注水开发油藏地层压力稳定在9.1 MPa 左右,综合含水率94.0%,采油速度1.5%,采出程度20.1%。总体来说,该油藏是一个储层内部夹层比较发育的底水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双高”开发阶段。
图1 西区注采井网平面图(以NmⅡ1砂体为例)
根据西区层内局部泥质夹层(不渗透)发育的特征,结合“定向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排状注采井网,将西区注采模式抽象分为无夹层模式、半封闭夹层模式、封闭夹层模式三种。
无夹层模式是指水平生产井位于两口定向井井间,且两口定向井均未钻遇夹层。文献[2]研究表明,大部分注入水是先向下流动到底水区,并驱动地层水向生产井流动,使生产井的底水锥进严重。向油层注水仅起到了补充能量的作用,而不能有效地抑制采油井底水锥进问题。本文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10]进行了类似地模拟研究,其结论与文献[2]中一致(图2)。
目前,西区井组平均产液量800 m3/d,定向井最大注水量1 200 m3/d,注入水可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建议该模式下开发策略以保压为主,推荐最大注采比为1.5。
图2 无夹层模式定向井注水示意图
半封闭夹层模式是指水平生产井位于两口定向 井井间,且只有一口定向井钻遇夹层。改进之前,钻遇夹层的定向井注水方式是一段防砂、笼统注水。受河流相油藏正韵律储层的影响,定向井注入水更多地流向了夹层下部,主要表现出补充能量,起保压作用(图3)。改进之后,钻遇夹层的定向井注水方式是夹层上下分别防砂、分段注水,通过分段注水使夹层上段注入水驱油,夹层下段注入水保压,实现注入水上驱油下保压的作用,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图4)。这两种注水方式进行对比发现,层内分段注水开发扩大了注入水的水驱波及系数,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开发效果明显好于笼统注水。因此,建议采用层内分段注水方式。
图4 钻遇夹层定向井分段注水示意图
利用正交设计原理[11]和多元回归方法来确定两口定向井的最优注采比(注水量与水平井产液量的比值)。利用正交设计原理建立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三因素分别指钻遇夹层定向井夹层上部注采比、钻遇夹层定向井夹层下部注采比和未钻遇夹层定向井注采比,具体参数如表1。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西区理论模型,来模拟该模式下的水平井开采情况。以水平井含水率大于98.0%或者日产油量小于5.0 m3作为模拟终止的条件,得到各试验下最终累产油量(表2)。
表1 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
表2 正交设计试验结果
最后,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得到累产油与三个因素的多元回归公式:
式中:N 为累产油,104m3;α 为钻遇夹层井上部注采比;β 为钻遇夹层井下部注采比;γ 为未钻遇夹层井注采比。将式(1)进行变换,可得到:
从式(2)可以看出,要使累产油获得最大值,则α=0.4,β =0.3,γ =0.3。故推荐该模式下,钻遇夹层定向井上部注采比为0.4,钻遇夹层定向井下部注采比为0.3,未钻遇夹层定向井注采比为0.3,整个井组的注采比为1.0。
封闭夹层模式是指水平生产井位于两口定向井井间,且两口定向井均钻遇夹层。在该模式下,夹层下部的剩余油,水平生产井基本无法动用,夹层上部类似于注水开发(图5)。因此,建议这种模式下开发策略采用层内分段注水,夹层上部注水驱油,夹层下部暂时停注,减少无效水循环。 以西区地质油藏参数建立该模式数值模拟理论模型,模拟不同井组注采比下的水平井生产情况。
图5 封闭夹层模式定向井注水示意图
以水平井含水率大于98.0%或者日产油量低于5.0 m3作为模拟终止的条件,得到各注采比下的水平井累产油指标(图6),可以看出,井组注采比为1.0时,累产油最大。因此,建议该模式下夹层上部注水,两口定向井注采比分别为0.5,井组注采比为1.0。
图6 封闭夹层模式累产油与井组注采比关系曲线
2014—2016 年,西区通过开展精细注水研究,地层压力稳中有升,自然递减率明显降低(图7)。以F8 井为例,该井为定向注水井,射开西区底水油层NmⅡ2+3小层,对其进行注水,周边有4 口水平生产井。2016 年,通过储层精细研究分析认为,F8 井组在NmⅡ2+3小层内夹层稳定分布,符合本文研究的封闭夹层模式。因此,建议该井夹层上部、下部分段防砂,关闭夹层下部注水,仅保持夹层上部注水。经过调整后,F8 井组自然递减率明显降低,日增油量25.0 m3(图8)。
(1)提出了底水油藏基于夹层分布,实施层内分段注水的思路,实现了底水油藏通过注水“不仅维持地层压力,还可以驱油”的效果,改变了“注水主要维持地层压力”的传统观念。
(2)根据局部夹层发育的特征,总结了底水油藏三种注采模式,给出了每种模式下的最优注水方式及注采比,可用于指导底水油藏的注水开发。
(3)研究成果指导了渤海Q 油田西区精细注水工作,改善了该区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矿场应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