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绘画心理干预形式及其应用策略

2020-01-13 22:39宗传玉
湖南包装 2020年2期
关键词:测验绘画儿童

宗传玉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51)

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留守儿童”意外事故。“留守儿童”问题现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1]。根据国发〔2016〕13号《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建立由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2019年5月,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要求专人负责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乡镇人民政府明确专门的“儿童督导员”、村(居)民委员会明确专门的“儿童主任”负责儿童关爱服务工作[2]。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儿童健康,心理健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儿童心理健康,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健全,导致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会遇到比正常家庭儿童更多的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苦恼等各种不良情绪,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疏解,无法及时满足其心理需求,易变得烦躁、脆弱。根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性格上的缺陷,普遍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严重,相对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表现出自私、孤僻、任性、暴力等缺陷。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低年级儿童中出现胆小怕事、不敢回答问题的现象,高年级儿童对学习信心不足,开始迷恋网游等等。此外,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看管,极易被不良社会风气感染,走向违法犯罪边缘。根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未成年人犯罪率较非留守儿童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在强迫症、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等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要高于非留守儿童。2018《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3]中针对留守儿童的情绪状况进行过一项调查,显示非留守儿童的愉悦状态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离父缺母和离母缺父留守儿童都表现出了对父母中缺失一方的怨恨,在烦乱与迷茫两种消极情绪中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其他各类学生,并且留守儿童的逆反期已提前至小学五年级,善于将真我一面掩藏。可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引起关注,迫切需要得到一定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治疗。

2 绘画艺术治疗

绘画艺术治疗是以绘画创作活动为中介的一种非言语性心理治疗,通过来访者、绘画作品和治疗师三者之间的互动,将来访者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在纸上,使来访者内心的冲突在绘画的过程中得以抒解与满足,促使来访者人格的整合与完善,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绘画艺术治疗由精神分析学家南伯格(Margaret Naum burg)创立,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与压抑理论为基础,以精神分析疗法中的自由联想、解释等为主要治疗技术[4]。心理大师荣格曾在绘画心理活动中,注重自发性并鼓励患者用绘画的形式自由表达自我意象,通过绘画治疗过程回溯过去发生的心理问题,他尝试绘画曼陀罗图案,从而缓解了自己很多心理症状,积累了大量绘画治疗的经验。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研究儿童的时候,也使用了大量绘画的游戏,并发现绘画游戏会透露出儿童很多心理信息,如亲子关系、儿童的心结等。在中国,绘画心理治疗近10年才被重视起来,童玉娟、孟沛欣、严虎等均对绘画心理治疗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现在中国绘画心理治疗也已得到心理咨询、美术教育、儿童教育等行业的广泛认同,成为心理评测及干预治疗的有效手段。

3 绘画心理评估与干预常用形式及应用策略

绘画心理评估主要包括命题画和非命题画两种形式,命题画可以根据设计好的命题要求儿童来画,如画我的梦想、我的家人、家庭动态图、学校动态图、自画像、房树人、完形画等主题。常用命题画绘画心理评估与干预形式主要有房树人测验、画人测验和树木画测验等。非命题画不限主题,由儿童自由发挥进行绘画。

3.1 绘画心理评估与干预常用形式

房树人测验是最为常用的方法,要求被试者在提供的纸上绘制包括房子、树木、人的图画,通过画面整体、绘制过程、画面内容解读被试者心理状态,了解被试者心理现象、功能,为临床心理诊断和心理干预服务。房树人测验最早是由巴克(Buck)于1948年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日本学者曾针对经历过海啸灾难的儿童进行房树人测验,发现经历过海啸灾难的男童更多表现出焦虑、被动、不稳定性、可变通性差等特点[5]。在房树人测验中,房子通常代表的是被试者对家庭的透视,房屋作为人居住的场所,可以引起对家庭、亲人的联想。房屋有许多象征意义,避难所、对家庭的热爱、对外界的开放等。通常情况下,如果孩子所画的房子位于画纸中央,窗户大、门多,孩子的性格相对开朗外向。如果孩子把房子画的巨大无比,那他极有可能是渴望亲情或是有难以抑制的冲动。树是生命的化身,成长的象征,象征成长历程、生命能量、支持系统和生活感受等。而人则代表被试者的自我认知,象征自我形象、自我认同度,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等。

画人测验是最基本的图画技术。通常考察绘画者的3个方面,一是智力、成熟度,二是情绪状态,三是人格特点,如自我意识、自信、攻击性等等。对于儿童来说,画人测试还能了解其听力障碍、神经系统疾病、适应性问题及个性问题等,在实践中发现儿童对人物形象的某一部位不断夸大或歪曲,往往是因为儿童的此部位不正常或者有障碍,如: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在画人时通常会忽略耳朵,半身瘫痪的儿童会把自己一侧的胳膊或腿画得特别短。乌林(Wulin)在实践中注意到身体受到损伤的儿童会在肖像画中将自身的一些情况表现出来,他在与有身体损伤的儿童接触过程中发现,儿童会在图画中运用夸张、省略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身体缺陷的情感体验[6]。此外,儿童所画的人物画一般有自己和身边的人,如自画像、家庭成员、好朋友、老师等等,还有可能是自己喜欢的或看过的书、电视中的人物等等。一般来说,人物画中儿童细致描绘的地方代表了他的重视程度,有的孩子反复刻画头发,有的孩子仔细绘制每根睫毛,儿童在人物画中反复刻画或者缺失的部分要多观察、询问画者本人及家属,多方求证和解读。

树木画投射测验由瑞士心理学家科赫创立,是主观测验的一种,在限定主题的条件下让被试者进行绘画,通过绘画来分析其人格和潜意识,更深层次触及人的心灵。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树木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树木的成长与人的成长有相似性,通过画树不仅可以考察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能反映一个人对成长的感受。树干的粗细、树冠的形状、树的种类、果实、树根的大小及形状都是树木画测验中会涉及的要素。通常来说,树木画测验能帮助快速了解来访者,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媒介帮助来访者表达。儿童所画的树强调的成长高度就是他自己的化身,当儿童有创伤时,可能在树干上发现异常之处或类似树疤的伤口,树上的疤痕是成长过程中受到创伤的标志,树干的粗细代表生命力的旺盛程度,过细的树干,往往代表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支持和支撑。而粗大的树干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儿童会画果树,果树上的果实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正向积极的象征,果实的大小和多少代表着目标、想法、希望的大小和多少等等。

3.2 绘画心理评估与干预应用策略

在引导儿童进行自由绘画时,需要多种方式来引导儿童进行绘画、打破儿童防御心理。首先要以兴趣为导向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绘画干预模式,儿童天生具有绘画的兴趣,在绘画中他们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得到心理的满足,但由于家长或老师对绘画作品的指点或点评,导致很多儿童不敢画或者为了迎合别人的喜好去画,逐渐丧失了绘画的兴趣。因此,对于部分绘画兴趣逐步减弱的儿童,首先要建立起他们绘画的欲望,重塑绘画自信。从引导兴趣入手,选择儿童相对熟悉、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让儿童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打破防御,多鼓励,以正面语言进行心理引导,让其体会到绘画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绘画艺术治疗在对儿童绘画进行解读及干预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团体接龙绘画、彩绘曼陀罗、多维添加画等多种形式结合,调动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情绪宣泄、情感抒发、沟通表达,提升自我认识的目的。其次,要以游戏活动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儿童的性格因人而异,有的是外向活泼型,有的内向慢热型,建立良好的关系是进行绘画治疗及干预的前提。大多数孩子是不排斥绘画的,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及相对不熟悉的人要求儿童进行绘画时,通常儿童有一定的抵触和防御心理。通过绘画前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打破其防御心理,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通过游戏活动能提起儿童的绘画兴致,干预之前鼓励孩子玩颜料、玩水、折纸,在纸上进行胡乱涂抹,绘画艺术治疗前常用的“官兵追强盗”的游戏可以很好地调动儿童参与绘画的积极性,其游戏过程是两人一组,每人挑选一种颜色的画笔,一人扮演强盗在前面跑(用画笔在纸上任意涂抹),另一人扮演官兵在后面追,直到两色笔交叉重叠,官兵追上强盗,之后两者互换角色进行第二轮游戏。此外,在干预过程中还可以将手工、拼贴、泥塑等方式融合进来,让儿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充分调动儿童参与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创作过程中有满足感、成就感、获得感。再次,可以结合本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绘画干预,任何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本土美术资源,留守儿童大部分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在亲情缺位的情况下内心封闭,容易产生孤独、敏感自卑等心理情感,影响着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本土民间美术元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情感认同,在进行绘画艺术干预时,可以结合本土民间美术元素,将地域美术融合进来,通过本土民间美术消除沟通壁垒,建立起基于情感认同的桥梁。此外,将本土民间美术融入绘画艺术治疗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培养儿童的民族自豪感。

4 应用绘画干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至关重要

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是心理咨询及干预的前提,儿童也不例外,对于叛逆的孩子来说更加重要,强制要求其绘画很有可能导致儿童敷衍了事,有戒备心理。因此,绘画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关系,只有在建立关系的基础上,儿童才会放心大胆地表达,建立互信关系的途径有很多,轻松愉快的绘画环境、绘画前的游戏活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都能帮助打破防御,获得儿童的信任,这样儿童才能放心大胆进行绘画。

4.2 注意观察儿童绘画的行为及绘画过程

儿童绘画,通常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仅靠画面解读不够准确,还要观察其绘画行为,包括接受绘画要求时的态度、对画材和颜色的选择、绘画时的状态和表情、跟其他人的沟通和交流等。还要观察儿童绘画的过程,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哪些地方进行了反复刻画等等,儿童进行绘画时,通常最先开始画的部分是儿童比较重视或擅长的部分,通过观察儿童的绘画行为及绘画过程,来辅助判断儿童当下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状态。

4.3 分析绘画时不要盲目论断,要多方求证

解读儿童绘画之前通常要求孩子对画面进行自我描述,通过孩子的描述辅助读懂孩子的需求及当下的状态,同时可以综合多幅画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儿童的画通常包含表层内容,即显而易见的内容,也包括关联性和象征性内容,切忌完全按照绘画心理分析理论及步骤进行盲目分析,要多做正向解读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5 结束语

儿童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与父母相关的情感缺失,容易在身心健康方面出现系列问题,将绘画心理治疗应用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评测与干预中,能有效地疏导儿童的负面情绪,但在应用绘画治疗干预儿童心理问题时,需要注意干预的方式方法,从而通过绘画治疗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测验绘画儿童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你知道吗?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你知道吗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