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飞 王超 熊梅伶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绿色包装,是现在及未来包装最重要的发展趋势。绿色包装的内涵主要是什么?目前对于绿色包装存在哪些方面的认识误区和设计误区?绿色包装设计面临着怎样的困惑?怎样正确设计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包装?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当前绿色包装设计和研究亟待科学阐释和破解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疑惑和问题意识,刘文良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于2018年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以下简称《绿》著)的研究专著,以期对当今及未来包装设计的科学化、生活化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本文试就《绿》著的学术成就作一初浅评论。
较长时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生态包装”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将其等同于“绿色包装”的,对于其内涵的解读更多的也是以“3R1D”(Reduce、Reuse、Recycle、Degradable)或“4R1D”(在3R1D的基础上加上一个“Recovery”)来概括。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强化,“美好生活”对于包装绿色化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升级。原有关于绿色包装内涵的理解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一步科学地界定绿色包装、准确把握绿色包装的科学内涵已经成为绿色包装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趋势,刘文良先生认为,用“生态包装”的概念比“绿色包装”更加确切,因为“生态包装”一词可能更具包容性,更能体现绿色包装的发展趋势。2016年,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包装联合会等部委委托,湖南工业大学与中国包装联合会一道,共同牵头承担了起草、制订《中国包装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包装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任务,刘文良作为这三个文件起草的全程参与人,对绿色包装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形成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生态包装是绿色包装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我们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考察包装的资源环境性能。“只有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少、排放给环境的‘三废’少的包装产品,才能真正做到友好生态环境,与绿水青山相容相映。生态包装应该以高标准的生态效率(生态文明水平)为追求,以最少的生态成本(将耗费生态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降到最低程度)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1]后记”《绿》著在充分肯定“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将“安全”与“智能”上升为生态包装的核心要素,提出生态包装,不只是低碳,安全与智能同样是其极为关键的内涵。“如果说绿色低碳是生态包装之魂,那么安全智能就是生态包装之翼。[1]11”“低碳环保”是绿色包装的核心内涵,但绿色包装不仅仅只是满足于低碳环保,还应该被赋予更多更深刻的内涵,比如全方位的安全性、高度的人性化等。
《绿》著指出,对于生态包装而言,“绿色低碳”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包装材料是否绿色环保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但也仅仅只是之一。包装结构是否简约,材料用量是否实现了减量化,包装是否能够重复使用或一物多用,包装储藏和运输过程中是否能节省空间,等等,都是包装“绿色低碳”的重要衡量指标。“绿色低碳”是绿色包装的核心内涵,而与绿色包装相比,生态包装的内涵则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实际上,那种认为具备了“绿色低碳”内涵的包装就是生态包装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生态包装应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内涵,那就是“安全”。同时,智能技术的发展给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包装的“安全性”功能在某些情况下正是借助于智能化设计得以实现。于是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能”也是生态包装必不可少的核心内涵。具备了绿色低碳的内涵,仅仅只能说明生态包装已经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但它如果想要自由地“展翅高飞”,生态包装就必须具备安全乃至智能的内蕴。包装安全,也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它一般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安全”内涵:一是确保被包装物的安全,二是确保人(使用者)的安全,三是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绿》著更进一步指出,绿色与安全是未来包装发展的两大主题,但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包装绿色化要求我们尽量设计“减量”包装,但又可能因为材料用量减少了、包装结构简单了而导致包装的安全性能降低。事实上,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减量化包装设计,其得不偿失的负面后果可想而知。生态包装必须明确,确保安全性基础上的绿色才是真正的绿色,这样的绿色才有价值。“智能与安全,在包装设计中是一对关系非常密切的范畴。智能化设计,可以有效增加包装的安全性,进而强化被包装物的安全性。[1]12”
由此可见,《绿》著对于生态包装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提炼是非常严谨的。作者没有简单地“贩卖”传统的“3R1D”概念,没有简单地对应“全生命周期”理论,而是以缜密的思维,对于包装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探寻科学的解决方式和途径,从“绿色低碳”和“安全智能”高度概括了生态包装的核心要义。这样的思路是高度清晰的,这样的学理是经得起推敲的。
理性思辨,常常是我们科学、准确认识某一事物的重要途径。《绿》著对一些看似不辩自明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质疑,而这也为其学术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就是关于绿色包装材料的认识与界定问题。在大部分人看来,判断包装材料是不是具有环保性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材料是不是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这确实是有一定科学依据和合理性的,然而,《绿》著又指出,如果这样一种关于环保包装材料的简单认识走向了片面化、绝对化,那就很容易陷入“绿色观念狭隘化”的误区。例如,就纸质包装和塑料包装的对比而言,一般都会认为纸包装属于环保包装而塑料包装属于反环保包装。而实际上,这就是属于一种缺乏科学判断的所谓“常识”。造纸过程中的反环保性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这不仅要直接地消耗大量森林资源,更何况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污水。而反过来,塑料因为可以看成是“石油加工的附产品”,一定意义上具有“变废为定”的特性。塑料之所以会造成不小的白色污染,更多的可能是由于回收成本高、回收渠道不够通畅。实际上,在某些回收监管制度相对健全的地方比如说一些发达国家,塑料包装的生态环保性能甚至被认为是要远远高出纸、玻璃、陶瓷等包装制品的,其环保优势显而易见。所以,如果我们不顾前因后果地武断推行“以纸代塑”,就极有可能导致生态包装设计的盲目化。同时,天然材料比如说稻草、树叶、秸秆等,因为来源非常充足,作为包装废弃后在大自然中又很容易分解,往往被普通民众认为是很好的环保性包装材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类天然材料的植物纤维非常丰富,也就很容易携带、隐藏一些寄生或附着的病菌和害虫,如果直接将其用做商品包装材料,就非常有可能通过贸易活动让产出地的病虫害传播蔓延到销售地,从而给当地的自然资源带来难以挽回的危害。草、叶、秆这类材料只有经过严格的加工处理比如高温蒸煮、紫外线灭菌后,消除其损害包装物品以及危害环境的隐患,才能成为生态包装材料。
药品,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可能是经常需要打交道的生活必需品,但老年人由于视力、嗅觉以及力量等方面的功能退化,对于开启药盒、药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为药品设计“无障碍包装”成为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2]。然而,方便老年人的“无障碍”可能会造成对儿童的巨大伤害,年幼“无知”的儿童对于药品的危害性完全没有意识,他们可能会像对待糖果一样对待家中备用的药品,好奇心特强的他们误食药品而中毒甚至死亡的悲剧很有可能发生。《绿》著一方面深入探讨了药品包装无障碍设计的依据和方式方法,而另一方面则辩证地分析了“无障碍”的双刃性,并深入探讨了基于“儿童安全”的“适度障碍包装设计”,探讨了处理好“无障碍”和“适度障碍”之间矛盾的可能性、可行性及方法和技术,分别从感官设障、技能设障、行为设障等几个方面研究了药品“儿童安全”设计的方法。
另外,对于包装简约设计,《绿》著要求包装在追求包装材料减量、结构减量、装潢减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包装的安全性。如果实现了包装的“减量”化,与此同时又降低甚至丧失了保护商品或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性,那同样是不科学的,甚至是更有害的。于是,在让包装实现减量化的同时,如何确保包装的安全性不受到损害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将“减碳”技术渗透到包装结构设计中,设计时尽可能地考虑怎样才能避免包装制品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消费者造成危害;另一方面则要保证包装结构达到被包装物本身的防护安全需要。
《绿》著之所以能够这么驾轻就熟地透析这些看似合理实则悖谬的问题,除了作者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思考之外,也与他的跨学科认知相关,包装设计研究是其“主业”,而包装材料研究也是其长期耕耘的领域。他既带有包装设计的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绿色包装与安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博士生导师,带有多个包装材料学方面的博士研究生。用材料学思维考量包装设计的问题,用设计学思维思考包装材料的研发与使用问题。同时,《绿》著“立足于艺术设计学科,系统地将设计学、哲学、美学、符号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引入对生态包装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对生态包装的美学问题、伦理道德问题、设计方法问题、文化消费问题等展开系统探究,也能引导读者从更宏观的视角思考应如何平衡生态包装在功能与形式、情感与理性、经济与环保之间的矛盾”[3]。
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和追求是不断发展的,包装设计也必然不断发展,生态包装设计尤其如此。《绿》著对于包装设计的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未来追求。
首先,将“智能化”指标纳入到生态包装的核心要素系统,本身就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学术眼光。“创造性设计和人本思想是‘智能化包装’技术的精髓……包装的绿色低碳性和安全性,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智能化设计实现的。[1]12”而且,“随着电商的发展,未来包装走向智能化是一大趋势,而如果在智能包装的硬实力基础上,再加上非遗文化的软实力,融合了科技、文化、艺术、创意的综合性高附加值包装,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极致的包装体验。[4]”《绿》著联系生活实际,在很多章节中就包装智能化设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甚至设置了专章论述“基于安全策略的药品包装智能化设计”。刘文良指出,药品包装科学性如何,一方面体现为包装材料的阻隔性是否达标、包装结构的密封性是否完好;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这种包装是否能够给消费者在使用药品的时候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药品包装的智能化设计,是药品包装增强保护功能和提升人性化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智能化的药品包装,有助于实现药品质量跟踪管理,也可以通过信息交互为医护人员提供科学的疗效数据以优化治疗方案,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消费者服药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使用药安全系数得到进一步提升。《绿》著分别从“新型功能材料赋予药品包装智能元素”“功能性结构成就药品包装智能效用”“新型信息技术拓展药品包装智能功用”等几个方面研究了药品包装智能化设计的实现路径和相关技术。
其次,对于迫切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的研究,体现了作者鲜明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担当精神。“有法可依是包装有序化的重要保障,健全的包装法规,切实可行的包装标准,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也是确保我国商品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更是指导我国包装产业科学合理、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1]56”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包装法规,生态包装设计才可能有坚强的后盾,也才能切实地发挥效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有了坚实的保障。近年来电商和快递行业发展迅猛,快递包装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让我们始料未及。在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依靠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快递包装时,为快递包装立法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加快快递包装立法的进程,制定出“符合国情、适应行情、顺应民情”的快递包装法,才能有效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绿》著设置了专门章节探讨快递包装的立法问题。分别从“需不需立法”“能不能立法”“该如何立法”几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快递包装立法的背景、立法的可行性以及立法的原则和内容,在指出“与很多其他立法一样,快递包装立法必须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要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要体现人民意志,要从实际出发,要科学、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1]61-62之后,特别将“明晰责任主体”“突出公众参与”“谋求科学合理”“体现奖罚分明”“‘专门法’与‘渗透法’相结合”作为快递包装立法的“个性化”原则,并分别进行了针对性阐释。而对于快递包装立法的内容,《绿》著认为,与其他普通的商品包装相比,快递包装的特殊性比较明显,那么快递包装立法的内容也就应该有其个性化的侧重,其立法应该在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回收方式、标识设置等方面进行规范,并考虑给予补贴、免税等优惠以及实施绿色快递认证。
再次,生态包装绝不仅仅只强调基于自然环境的友好,人本身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装设计同样应该将人作为极其重要的“生态要素”,致力于怎样服务于人的合理需求。故而,围绕“生态”这一当今和未来包装的核心命题,《绿》著的研究有意识地凸显生态包装的包容性。食品和药品安全是当前最大最重要的生态民生问题,作为食品药品非常重要的一道安全屏障,食品包装和药品包装值得我们作为一项重大课题进行全方位研究,《绿》著同样有意识地对此进行了抛砖引玉式的探索,为我们呈上了一道既开胃又健康的菜肴。
刘文良先生在生态包装领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本文定稿之际,正好传来他2014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二等奖的公示消息。这一奖项的获得正是对其多年来致力于生态设计研究的一个肯定。而此番《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的出版,正是对其上一部著作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其鲜明的问题意识、务实的研究思路、严谨的求真精神在这部学术专著中得到了再次印证,堪称一把打开生态包装设计大门的“金钥匙”。中国包装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在酝酿过程中,相信《绿》著的某些重要“先见”会在规划中得到体现,也期待刘文良先生在生态包装设计研究领域,在中国包装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