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梦 黄晓婵 刘 浪 陈贝贝 朱明芳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毛囊炎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是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本病多为凝固酶阳性金葡菌感染引起,偶可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胞菌属、大肠杆菌等单独或混合感染,也可由真菌性毛囊炎(如糠秕马拉色菌)继发细菌感染所致。高温、多汗、搔抓、卫生习惯不良、全身性慢性疾病、器官移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为常见诱因[1]。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发生于头皮且愈后留有脱发和瘢痕者,称为脱发性毛囊炎;发生于胡须部称为须疮;发生于颈项部,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结者,称为瘢痕疙瘩性毛囊炎。在临床治疗中,大多选用抗生素治疗毛囊炎,然由于近几年来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生素有很高的耐药性,加大了毛囊炎的治疗难度[2]。中医凭借治疗方法多、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为毛囊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医认为毛囊炎属于中医“疖”的范畴,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又可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其中与“疖病”最为相符,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继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3]。我国关于此病最早认识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4]。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5]中最早出现“疖”的名称,谓之疖候(疖肿)。《外科理例》[6]谓:“疖者,初生无根脚,肿见于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痛,后微软,出青水,自破脓出。”首见关于疖的临床表现的描述[7]。
导师朱明芳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中发现,毛囊炎多发生于中青年体胖之人。该类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喜静少动,皮疹以丘疹、脓疱为主,头发油腻,头屑多,舌胖大,舌苔厚腻。朱明芳教授认为毛囊炎与湿热密切相关,病机多为患者素体阳热较盛,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酿成湿热,蕴于脾胃,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病理产物凝滞皮肤而发为丘疹、脓疱。
首诊:患者尹某,男,16岁,2017年12月13日因“头皮反复散在毛囊性丘疹1年余,加重1周”就诊。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长散在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后中央出现脓疱,伴疼痛,口服“抗生素”后病情可控制,然此后仍有反复发作,食辛辣、肥甘厚味后加重,1周前患者丘疹较前明显增多,遂就诊于朱明芳教授门诊。症见:头部丘疹处疼痛,食辛辣、肥甘厚味后加重,口苦口黏,渴不多饮,肢体困重,无恶寒发热、咳嗽咳痰等不适,纳食一般,夜寐欠佳,大便秘结,小便黄。专科检查:头皮可见多发性毛囊性丘疹,周围有红晕,中央有脓头,部分破溃后形成黄痂,压痛(+),头皮屑偏多,可见散在黄豆大小脱发面,背部、腋下、臀部无类似特点,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西医诊断:毛囊炎;中医诊断:疖病,辨为湿热内阻证。治疗内服:法半夏10 g,陈皮10 g,升麻10 g,羌活10 g,白附子10 g,茯苓10 g,薏苡仁30 g,槟榔10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15 g,猫爪草10 g,马鞭草10 g,砂仁10 g,白蔻仁10 g,皂角刺10 g,天花粉15 g,甘草6g,14剂。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外洗:生大黄20 g,忍冬藤20 g,野菊花20 g,漏芦20 g,千里光20 g,侧柏叶20 g,14剂。用法:外洗,每日1次,每次1剂。火针(选用师氏火针,中火针0.65 mm×50 mm)14个部位,嘱患者俯卧位,取丘疹处用络合碘消毒,将火针用酒精灯烧至红色后迅速垂直刺入中央脓头处,刺入深度约2mm后随即出针,再用棉签将脓液擦拭干净,若丘疹偏大,可于中央周围散刺两次,嘱患者行火针治疗处24小时内避免沾水或出汗,以防止针口感染。
二诊:2017年12月27日复诊,患者头皮原发皮疹变浅平,无新发,皮疹处无明显疼痛,偶有心烦,肢体困重较前缓解,无恶寒发热、咳嗽咳痰等不适,纳寐可,二便调。专科检查:头皮原发丘疹处浅平,无新发皮疹,压痛(-),舌尖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数。治疗内服:太子参10 g,白术10 g,升麻10 g,羌活10 g,猪苓15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白附子10 g,瓜蒌皮15 g,薏苡仁30 g,垂盆草15 g,莲子肉10 g,砂仁10 g,白蔻仁10 g,甘草6 g,14剂。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外洗:外洗方同前,14剂。用法:外洗,隔天1次,每次1剂。治疗后,患者头皮原发丘疹变平,无新发皮疹,头皮屑明显减少,压痛(-)。
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无复发,仅偏食肥甘厚味后,头部新发1~2个红色丘疹,无脓头,可自行消退。
分析:患者青年男性,形体偏胖,素体阳热较盛,加之饮食习惯不良,导致湿热停于体内,上蒸于口,遂出现口苦口黏,渴不多饮;脾主肌肉,湿热困脾,留滞肌肉,阻碍经气,故肢体困重;热灼津液,故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故治疗上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毒为主。方药分析:法半夏性辛温,归脾、胃、肺经,善燥除湿浊而化痰饮,尤善治脏腑湿痰,陈皮性辛苦温,长于燥湿化痰,二者为君药,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杏仁苦辛,善入肺经,通宣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化,白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宣畅中焦,薏苡仁甘淡,渗湿健脾,疏导下焦,三药合用,三焦并调为臣药;佐以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白附子祛风痰;槟榔行气利水;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猫爪草化痰散结;天花粉、皂角刺清热泻火、消肿排脓、脱毒;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鞭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祛湿、清热解毒之功。外洗方中生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忍冬藤、野菊花、漏芦、千里光清热解毒利湿;侧柏叶清热凉血、生发乌发。火针,古称“藩针焠刺”,是指将针具烧红后烫烙病变部位,以达到消散、排脓、止血、去除赘生物等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病运用此方法,主要为了达到以下目的:通过火针的刺激,是体内郁结的湿热随火针一起排出;通过高温的刺激达到消炎、灭菌的作用;通过刺破丘疹,使里面的脓液排除,促进丘疹愈合;④通过火针对局部的刺激,疏通经络,加快周围血液的运行,加快代谢。复诊时患者热象不明显,丘疹变浅,故减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鞭草、天花粉、皂角刺、槟榔、猫爪草,偶有心烦,舌尖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数提示心火旺盛、脾虚湿盛,故加予太子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猪苓利水渗湿;瓜蒌皮行气化痰;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莲子肉清心安神。
由于临床中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毛囊炎,导致该病的治疗难度及复发率升高。毛囊炎作为中医“疖”病的一种,中医学对其有系统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在临床治疗中,只有结合患者症状、皮损情况及舌脉象,四诊合参,有的放矢,从整体观念进行辨证施治,选用适宜的治疗手段,内外并重,相辅相成,才能为患者减少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