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淑琴(甘肃省渭源县锹峪镇畜牧兽医站)
近几年,笔者在基层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中发现,胎衣不下是母牛的常见病,胎衣不下可能导致母牛引发子宫积脓、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等疾病,并且因子宫内膜的严重损伤造成母牛繁殖能力下降,影响养牛业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和资料查阅,对母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进行认真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防治措施,与广大同仁进行探讨。
母畜产犊后,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排出胎衣(在产后12小时以后还不能排出)称为胎衣不下。正常健康母牛的3%~12%可能发生胎衣不下症状,因此养牛人员要引起注意,做好防治工作。
母牛胎衣不下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母牛产后子宫收缩无力。饲养管理差、营养不协调等因素会使母牛发生子宫收缩无力,如缺乏钙、硒、维生素A、维生素E等营养;怀孕后期运动不足;怀孕后期饲喂精料过多、生长过肥等因素都会导致母牛子宫收缩无力。
2.胎盘炎症。牛舍环境差,怀孕期母牛胎盘发生病原体感染,引起结缔组织增生,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发生黏连,导致胎衣不下。
3.胎盘充血和水肿。母牛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异常,引起胎盘充血,绒毛嵌入腺窝中,造成母牛胎衣不下。
4.其他原因。遗传因素、产胎次数、胎儿过大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母牛胎衣不下。
母牛胎衣不下可分成胎衣部分不下和胎衣完全不下。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部分胎衣垂于阴门之外。初期多数母牛没有不安表现,只有初产或敏感的母牛有弓背、举尾、努责等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垂于阴门外的胎衣受病原体感染,逐渐向子宫内蔓延,子宫内胎衣分解成半液状,从阴道流出褐色恶臭液体。严重的母牛可发生中毒、体温升高、食欲减弱、反刍减弱或停止、拱背努责以及泌乳量大幅度降低等症状。
母牛胎衣不下治疗原则:尽早采取治疗措施,防止胎衣腐败吸收;促进子宫收缩;局部和全身抗菌消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胎衣剥离。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
1.药物治疗。母牛确诊为胎衣不下时,要尽早进行药物治疗。
(1)子宫内投药。为防止胎衣腐败、延缓溶解,子宫内灌注土霉素5~10毫克、蒸馏水500毫升,每日一次,共2~3天;或子宫内灌注10%氯化钠500毫升,隔日1次,连用4~5次,使其胎衣自行排出;如果宫颈已经缩小,可肌内注射雌激素(如己烯雌酚10~30毫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共2~3次),使宫颈开放,排出腐败物,然后再投入防止感染的药物。
(2)注射给药。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催产素40~80国际单位,2小时后重复一次;这类制剂应在产后尽早使用,但对分娩后超过24小时或难产继发子宫弛缓母牛效果不佳。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25%的葡萄糖注射液各5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2日。
2.手术治疗。采用手术剥离的原则是:容易剥则坚持剥,不易剥离则不强制剥离;患急性子宫内膜炎或体温升高的不可剥离;母牛最佳剥离时间是产后72小时内,剥离胎衣要在30分钟内完成;做好消毒工作,保证在无菌情况下完成;剥离胎衣时动作要又轻、又快、又净,避免损伤子宫内膜。
(1)术前准备。首先,做好操作者个人防护和母牛保定,准备土霉素4~10克,蒸馏水500毫升,助手将牛尾拉向右侧,把阴道外部洗净。
(2)手术剥离。左手握住外露胎衣,右手沿胎衣与子宫黏膜之间,触摸到胎盘,食指与中指夹住胎儿胎盘基部的绒毛膜,用拇指剥离子叶周缘,扭转绒毛膜,使绒毛从肉阜中拔出,并逐个剥离。
(3)术后护理。第一种方法是子宫内灌注消炎药,如土霉素粉5~10克,蒸馏水500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第二种方法是肌内注射青霉素钾1200万~1600万单位、链霉素400万~500万单位、安乃近30毫升和鱼腥草30毫升,每天1次,连用2~3天。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合日粮从以下几方面操作:增加矿物质、维生素饲料;怀孕母牛需要适当运动,并且要让奶牛有一定的干奶期;怀孕母牛产前15天开始减少精饲料,增强运动,做好产房卫生和消毒工作;产后要让母牛舔食小牛身体,并尽早挤奶或让小牛吃奶;给母牛饮用温水,避免饮用冷水;如果分娩8~10小时不见胎衣排出,则可肌内注射催产素,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