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宁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冠心病是一种高发于中老年群体,男性多于女性的心血管疾病,且发病趋势呈现年轻化。临床对于该病的诊疗与护理方案众多[1]。近年来医学技术与医疗模式发展迅速,为了配合时代变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质量,临床研究者提出应用责任制护理[2]。为实际验证该护理模式的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接诊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样本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抽签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诊的8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观测组,其中参照组43例,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2.44±3.17)岁;观测组43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2.81±3.40)岁,两组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病房环境护理等等。观测组行责任制护理,综合评定护理人员的性格、工作能力、工作时间、专科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技能熟练程度,按责任包干制成立护理小组,确保各组成员综合能力基本一致,组中评定1位成员为组长,由组长对成员工作进行分配,每日总结当天的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具体需要落实的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小组成员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展开行动,通过病例、护患交流、家属主诉等方法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与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策略,如为患者解释冠心病病理、诱发因素、常规治疗手段与预期疗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提高患者认知;帮助患者培养下棋、散步、打太极拳习惯,养成良好心态;介绍坚持抗病的病友案例,为患者建立正面形象,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②生活管理: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塑造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指导患者健康饮食,以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为宜,忌食高盐、高脂、高糖、油炸、烧烤、刺激的食物。适当调节环境温湿度、光线,多通风,叮嘱来往病房的人员小声活动,为患者构建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以此提高睡眠质量。日常用药时,为患者详细介绍每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可能产生的不适反应,叮嘱其切勿不可随意更改用量或停药。③运动指导:适当运动一方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流受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抵抗力与免疫力,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个人资料、病情变化、承受能力制订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以散步、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频率为每周3~5次,强度以患者呼吸略微加快,稍微出汗为宜。
1.3 观察指标 ①以自拟的护理质量考察量表评价两组护理质量,包含责任心、沟通能力、应急能力、护理熟练度4个维度内容,总分100分,量表评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②以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联合评价两组病情康复情况,其中SAQ量表包括躯体受限、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3个维度,满分100分,得分越低表示病情康复效果越好;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低表示病情康复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护理质量考察量表评分、SAQ评分)以()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观测组责任心得分为(96.22±4.10)分,沟通能力得分为(94.58±4.36)分,应急能力得分为(95.31±4.29)分,护理熟练度得分为(95.80±4.17)分;参照组责任心得分为(82.18±3.95)分,沟通能力得分为(79.54±4.06)分,应急能力得分为(83.11±4.10)分,护理熟练度得分为(80.59±3.99)分。观测组责任心、沟通能力、应急能力、护理熟练度得分为评分均高于参照组(t值分别为16.171、16.554、13.481、17.282,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SAQ评分比较 观测组躯体受限得分为(80.29±3.13)分,心绞痛发作得分为(91.10±3.56)分,心绞痛稳定得分为(88.73±4.24)分;参照组躯体受限得分为(68.55±3.81)分,心绞痛发作得分为(76.20±3.16)分,心绞痛稳定得分为(81.05±3.22)分。观测组躯体受限、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得分为评分均高于参照组(t值分别为15.613、20.526、9.459,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测组中1例发生心绞痛,1例发生心肌梗死,1例发生心力衰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98%(3/43);参照组中有3例发生心绞痛,2例发生心肌梗死,3例发生心力衰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8.60%(18/43)。观测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χ2=6.053,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是诱发因素众多且对患者生活构成严重影响的心血管疾病,由于该病病程较长,对冠心病的护理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问题[3]。随着近年医疗模式的快速更替,有临床研究者[4-5]提出了责任制管理的概念,它是通过科学的职责分配制度,将护理人员分层,形成梯级链,使各个成员在不同层次内发挥最大效用,以此提高护理效果与护理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行责任制护理的观测组责任心、沟通能力、应急能力、护理熟练度得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指标虽与陆艳芳等[6]研究中制定的指标不同,但所得结果均提示行责任制护理的患者护理质量更高,提示责任制护理通过成立小组,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行为,明确了工作责任,使得护理服务井然有序。本研究以SAQ评分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综合评定患者病情康复效果。在万秀娟[7]的研究中,观察组SAQ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李微[8]的研究则显示,行责任制护理的患者不良心血管发生率为2.63%,远低于行常规护理的患者的21.05%。本组研究中,观测组躯体受限、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得分均高于参照组,且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这与上述研究报道结论一致,表明责任制护理根据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有效分层与分组,可以确保各组人员在实施心理干预、生活管理、运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病情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责任制护理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纠正临床症状,避免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9-10],本研究证实责任制护理的可行性,但缺陷在于研究样本过少,关于其推广价值还需进行大样本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