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目标统筹平衡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0-01-13 11:27:27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20年2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 鲁刚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能源电力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叠加累积,约束性条件增多趋紧,惯性发展模式可行空间逐步收窄,新挑战、新条件和新机遇并存。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划好“十四五”能源发展目标、路径和体制机制,对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开好局具有重大意义。

奠定能源安全新战略长远格局

能源安全新战略是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的方略,能源发展要由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位置向超越能源领域的引领性发展调整。综合典型国家和地区能源战略演进趋势,能源战略目标和路径具有超越能源领域的属性,往往涵盖政治、资源、金融、科技、生态、地缘和社会等多维度。与信息一样作为基本要素的能源,在人类千年进化史上出现了多轮类似“互联网+”的“能源+”历史阶段,木炭、煤、油、气、电的进步均带来革命性变化,推动着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交通进化。能源科技重大突破引领着每一轮工业革命乃至世界格局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换代升级。

能源安全新战略亟待全面纵深突破。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5 年多来,能源行业砥砺奋进、加快转型,能源发展关键指标都有显著进步,但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改革、生态文明、现代能源经济等一系列指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当前世界能源版图出现重大变化,能源地缘政治发生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大调整,保障能源可持续供应、保障碳减排下的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能源安全新战略向纵深推进更为紧迫。

“十四五”时期要奠定能源安全新战略长远格局,为迈向2035 乃至更远未来打通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在开放条件下以多元化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基础上,坚定依靠电气化提升能源自给水平,进一步深度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稳步推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一是突破未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瓶颈,坚定加大科研投入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做好氢能、储能等未来能源的技术攻关和高端产业化长期布局。二是突破能源基础性位置,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建立“能源+”基本格局,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升级提供新动能。三是实现数字化转型,抓住数字技术革命与能源革命融合历史机遇,推动能源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推动能源互联网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主平台之一,激发平台型数字能源经济的活力和效益。四是突破当前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以“一带一路”油气资源合作、能源互联互通、前瞻技术研发联盟、产业国际合作等方式,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

达成多维目标统筹平衡

“十四五”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五方面关系。一是安全、低碳、经济性发展目标之间关系。“十四五”期间,保障能源安全的挑战加大,降低用能成本成为社会普遍预期,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愈发趋紧,而能源电力各环节普遍面临成本上升局面,能源发展的“不可能三角”进一步收缩,为可行解决方案留出的空间更小。二是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关系。要用发展眼光看待提高新能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挑战,也需要正确认识化石能源替代不等于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对立,协同互补才是共同出路。三是地域关系。各地区在能源流向、输送能源品种、价格等方面往往有不同意见,并随着本地承载力等条件变化而调整,反映了省间壁垒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四是能源产业间关系。以补贴为代表的产业培育方式本质是政府特惠模式,存在政府选择失灵或过度支持问题,可能引发产能过剩、低效率、其他产业发展目标被忽视。五是上下游关系。能源转型过程中一次和二次之间、源网荷之间出现效益分化,上下游企业苦乐不均,影响部分环节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这为“十四五”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毫无疑问,未来要在多重趋紧约束条件下依靠创新实施多目标策略。重点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全局出发,以更经济的方式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更高绿色发展水平,这需要发挥国家层面宏观调控对各能源品种、能源运输体系的总体引领与协调作用。重点之二是系统结构决定功能,核心需要发挥各行业“条”和地方政府“块”的积极性以及微观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各自特定作用,特别是“块”在促进“条”上的融合作用。

开源节流并举,节流要摆在首要位置。其一,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运行承压较大,要求能源行业加大挖掘存量力度,精准投资做好增量。其二,我国单位产值平均能耗偏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 倍。以我国的经济体量突破能源发展瓶颈,降低能源强度,推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成为必由之路。节能优先战略在“十四五”应进一步强化。其三,充分挖掘需求侧资源,降低发展投入。通过充分挖掘工业和空调负荷,预计2025 年削峰潜力可达到6000 万千瓦左右。若东中部地区通过需求侧响应调减2%尖峰负荷,可减少电力缺口约1800 万千瓦,节省火电装机投资约500 亿元。

按系统最优提高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对于电力系统,以推动能源清洁发展、提升我国能源自给水平和降低全社会供应成本为目标,综合考虑需求侧响应潜力,基于国网能源院GESP 和NEOS 软件,初步测算表明:其一,能源安全仍离不开煤电的可持续发展,预计一定时期内,在持续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下,仍有必要在系统中维持12.5~14 亿千瓦煤电装机。其二,以更经济的方式实现更高绿色发展水平,宜推动新能源进一步向东中部地区布局,不宜单纯追求低弃能率。若“十四五”新能源利用率由95%降到92%,国家电网经营区可增加新能源发电量280 亿千瓦时,降低电力供应总成本350 亿元。其三,需要完善价格机制,科学合理补偿火电灵活性改造、储能等各类灵活性资源参与系统调节所产生的成本,改变我国灵活性调节电源比重低的局面,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需要。其四,统筹考虑各区域的能源资源与需求,适应新能源集中式与分散式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建立高效清洁的能源输配体系,更好发挥电力系统在能源转型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枢纽平台作用。继续挖掘输配电网存量资产效率效益,优化提升电网大范围资源配置能力,聚焦用户需求、遵循供电可靠性差异化标准实现配电网精益化发展。

国家顶层设计、区域能源协同发展、省域能源革命、城市综合能源要做好衔接、各司其职。国家先后公布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等多个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同时要求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的承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从全国来看,就需要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大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作用,针对不同地区禀赋特点和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区域能源。从区域协同发展来看,面向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深刻改变,核心是围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实现产业经济转移、环境联防联治、能源互联互通布局、用能权和排污权等的协调。

推进能源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创新发展能源互联网,为破解多维目标平衡挑战、挖掘更大绿色发展效益提供新路径。能源互联网将开创一种新产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关系和治理体系。这表现为多方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关系转化为共建共享共荣的协调一体关系,形成能源产业价值共创共享的合力,更有效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及投资、市场、规则等治理现代化,将以一种平台型的数字能源经济新业态,带动产业升级、促进能源革命。

实现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十四五”要完成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奠定能源安全新战略长远根基。

一是“十四五”要立法先行,按照系统论,建立总体协调各能源品种和能源行业关系的基础性、综合性能源法,避免单一能源品种单行法影响能源发展的整体协调性,从源头上保障能源政策有序形成与发展。

二是需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治理体系。一方面,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打破地区壁垒、行政壁垒、行业壁垒、市场壁垒,解决“九龙治水”问题,从整体上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之间能源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行业之间的协同,处理好能源转型节奏与能源安全、绿色低碳、经济性之间多目标的统筹,处理好行政规制与矫正市场失灵的平衡。另一方面,回归能源商品属性,优化财政、产业、区域等政策直接作用的能源治理思路,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作用,提高能源市场化程度。

三是加强政策形成机制的制度规范性和创新性建设。提高能源政策议题引入制度资源的充裕性,拓宽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健全参与制度和披露制度,更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环境及市场主体多元化下政策需求,保障相关主体都能充分享有制度资源。

四是加强能源统计机构、智库机构和基础学科建设,重点改变三个局面:其一,全面而有较高可信度的能源基础数据不足,特别是参与国际能源治理的数据话语权不足。其二,能源领域智库机构总量不足、力量分散、独立性不够,智库和专家参与能源政策制定的规范化、制度化、正式化程度不够。其三,更为综合的能源基础学科建设不足,尤其是能源互联网、城市智慧能源、综合能源、绿色金融、全球能源治理等需要全面加强。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能源发展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学科学(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