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对脂肪肝诊断的作用研究

2020-01-13 09:48肖岚岚许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误诊率脂肪肝肝功能

肖岚岚 许健

脂肪肝为遗传环境代谢应激性疾病,为各种原因所引发的肝细胞脂肪过量聚集性疾病,常会使患者代谢平衡失调。早期多表现为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恶心、肝区疼痛,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甚至出现死亡。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变化,脂肪肝发病率也有持续提升,并逐步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早期进行诊断治疗十分重要。传统诊断时多采用影像学或活检,此种诊断方式价格高或有创伤疼痛等缺陷,患者接受程度较低。通过对脂肪肝发病原理进行分析,有学者提出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可对脂肪肝进行有效的诊断,为疾病治疗提供重要帮助[1]。为提升诊断效果,现选取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94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94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42例,女52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2.19±12.26)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62±1.42)年;其中身体肥胖42例、长期饮酒20例、其他32例。对照组男43例,女51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2.25±12.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者均被影像学、肝细胞组织活检确诊为脂肪肝;②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均无严重脏器疾病;③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②肝脏损伤患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④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肝功能与血清学指标水平进行检测诊断,观察组采用B 超、肝功能与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诊断。叮嘱研究对象检查前1 d 8 h 内禁止摄入食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并以3000 r/min 速度进行离心10 min,之后待血清分离,可采用Bayer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肝功能指标和血清学指标水平,检测时所有试剂均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提供。肝功能指标ALT 和AST 主要采用速率法进行测定。血清学指标TG、TC、HDL-C、LDL-C 主要采用酶法测定。B 超诊断中B 超主要为GE 公司生产的LOGOC500 PRO,其中探头频率控制为3.5~5.0 MHz,主要检测方式为线阵式。检查时叮嘱患者空腹,由体表直接进行探测,依据患者自身状况抽完血之后饮水500~800 ml,通过此种方式降低胃部所出现的伪影感染,并对肝、胆、脾予进行二维扫描,主要目的为分析其形态和位置,最后采用彩超分析患者血流状况,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肝功能指标:主要包括ALT、AST。②血清学指标:主要包括TG、TC、HDL-C、LDL-C。③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与B 超的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及误诊率:以患者血清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异常增高为标准,判定患者为脂肪肝。B 超诊断时主要显示为肝区呈现为高回声或为弥漫性、细小光点,或为亮肝。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对照组ALT 水平为(48.76±5.26)U/L、AST水平为(47.51±6.37)U/L;观察组ALT水平为(325.10±26.67)U/L、AST水平为(345.19±28.94)U/L。观察组ALT 和AST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559、97.396,P<0.05)。

2.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对照组TC 水平为(4.05±0.74)mmol/L、TG水平为(1.52±0.73)mmol/L、HDL-C水 平 为(1.26±0.52)mmol/L、LDL-C水平为(3.19±0.28)mmol/L;观察组TC 水平为(6.86±1.38)mmol/L、TG 水平为(3.41±0.52)mmol/L、HDL-C 水平为(1.23±0.41)mmol/L、LDL-C水平为(3.23±0.19)mmol/L。观察组TC、TG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98、20.445,P<0.05);两组HDL-C、LDL-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9、1.146,P>0.05)。

2.3 观察组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与B 超的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及误诊率比较 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的诊断准确率为95.74%(90/94)、漏诊率为1.06%(1/94)、误诊率为3.19%(3/94);B 超的诊断准确率为96.81%(91/94)、漏诊率为1.06%(1/94)、误诊率2.13%(2/94)。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及误诊率与B 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脂肪肝为常见代谢应激性疾病,此种疾病和患者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大量摄入快餐、油炸食物,日常摄入脂肪量持续提升。当患者肝细胞内有大量脂肪堆积时则会使得代谢平衡失调。脂肪肝病情持续恶化则会出现肝硬化、纤维化。且脂肪肝不仅会引发肝癌,有学者研究发现,当肝脂肪持续提升、纤维化,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10年之上脂肪肝患者出现糖尿病、脑中风和心肌梗死几率更高[2]。因此为提升患者预后效果,选取有效方式治疗、诊断方式十分重要。

分析可知,脂肪肝依据病因主要分为酒精性脂肪肝、肥胖型脂肪肝、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快速减肥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糖尿病脂肪肝以及其他疾病所引发的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有多样性特征,轻度脂肪肝并无显著症状,仅表现为疲乏,一般脂肪肝可在体检中发现。中重度脂肪肝则会表现出慢性肝炎症状,主要为食欲不振、恶心、上腹隐痛、呕吐等[3]。临床多通过肝组织活检检查患者对脂肪肝进行诊断,但穿刺有一定风险,多数患者并不愿意接受,因此选取无创诊断方式十分重要。本次主要分析血清学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

肝脏内脂肪主要来源于外周组织、食物,食物脂肪通过水解酶可得到有效消化,小肠上皮也可将乳糜微粒吸收入血,当乳糜微粒进入肝脏后则会被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脂肪酸进入肝细胞后部分可于线粒体内被氧化释放,同时也可合成TG、磷脂、TC,多数TG 和载脂蛋白相互结合进而形成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血液[4]。当患者机体摄入脂肪量远大于机体维持正常能量所需时脂肪也可在肝脏内沉积,最终通过肝脏将其转变为并未被脂化的脂肪酸,持续堆积于肝脏内,最终形成脂肪肝,且严重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正常功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C、TG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98、20.445,P<0.05);此种情况况主要为患者出现肝硬化后TC 和TG 可快速提升有重要关系。同时对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当患者出现肝硬化后其体内机体功能降低,使得血脂持续提升,严重超出正常机体需求,研究结果和本次分析一致[5]。但本文中两组HDL-C、LDL-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9、1.146,P>0.05)。此种情况主要为肝硬化疾病持续发展过程中脂蛋白自身并未参与,因此HDL-C、LDL-C 也无较大变化。因此可知在今后检查中需可重点检测TC 和TG。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ALT 和AST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559、97.396,P<0.05)。因此可知当患者出现脂肪肝后肝功能指标可出现显著变化。主要原因为当患者TG 等血清学指标发生增高后则会引发肝细胞损伤,继而使得患者AST 等各指标出现紊乱,此时ALT 等均会进入患者血液内,当损伤持续加剧则会对细胞内线粒体产生威胁,进而加剧疾病恶化程度[6]。由此可知对体检人员进行诊断时ALT 等指标不仅可诊断是否出现疾病状况,同时也可用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总结不同诊断方式下患者漏诊率和确诊率时发现,B 超诊断的主要判定标准为:正常肝组织内脂肪含量仅为5%,当肝内脂肪含量超过40%即可判定为脂肪肝。此时声像图像多表现为亮肝,或者表现为弥漫性、细小光点。回声分析时相比于肾实质皮实质回声更强,且深部回声持续减退,肝内管道结构并不清晰。脂肪肝初期多局限于某一段图像,多为高回声,边缘并不整齐。由于诊断得到多数研究证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相比于肝功能和血清指标诊断时确诊率并无较大差异,此种状况和血清学指标与肝功能指标诊断自身优势有重要关系。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诊断出现漏诊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脂肪肝程度较轻,各指标并无显著提升,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其他疾病被误诊为脂肪肝。分析本次研究结果,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及误诊率与B 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知由于血清质保和肝功能诊断效果相比于影像学并无较大缺陷,且自身有快速、简便、便宜等特点,因此可用于疾病筛查。但在今后研究中也需多学习其他学者研究成果,掌握先进检测方式为疾病诊断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为脂肪肝患者予以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检测时可有效提升患者诊断效果,也可用于大范围疾病筛查,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误诊率脂肪肝肝功能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