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英主任基于健脾化湿法治疗结肠息肉经验探析

2020-01-13 07:24:38高卿姬宋震宇孙定平王兰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21期
关键词:脾虚气机息肉

高卿姬 宋震宇 孙定平 王兰英△

1.兰州市西固区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6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结肠息肉是在反复炎症、化学物质等刺激下突出于结肠黏膜表面的隆起增生性疾病,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大类,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发生率与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关系密切[2]。王兰英主任是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三批师承教育省级指导老师,从事肿瘤临床治疗20余年,对肿瘤的中医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认为治疗结肠息肉是防治结肠癌癌前病变的有效措施。笔者师从王兰英主任学习,收益良多,现将其治疗结肠息肉的经验浅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灵枢·水胀》篇曰:“肠覃如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3]”这是中医学对息肉病因病机的最早认识。但王兰英主任认为这里所述的“息肉”应是中医对积聚病所产生的“寄肉”“赘肉”,并非一定是肠道息肉。现代临床所述之“结肠息肉”可归属于中医“肠癖”“癥瘕”“积聚”“飧泄”“肠风下血”等范畴。《灵枢·水胀》篇指出了此类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寒气侵袭、气不得荣、恶气乃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王主任认为结肠息肉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损,是发病的最根本原因,贯穿始终;标实为寒、湿、热、瘀相互作用,其中“寒”为外客之邪,“湿、热、瘀”则是脾虚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

1.1 脾虚为本,湿痰内蕴 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肠腑升降失机,日久则生痰湿,阻滞气血运行,痰瘀互结而生成息肉;或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节,聚湿生痰,痰阻气机,瘀血内生,痰瘀互结而成息肉。

1.2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王兰英主任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在脾虚湿蕴的基础上又与情志郁结、感受寒湿有关。长期情志抑郁不畅,肝气不舒、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脉络受阻、气滞血瘀、日积月累而致息肉内生;寒湿外袭,每令脏腑气血失和,使脾阳不运、湿浊不化,凝结为痰;又兼寒性凝滞,阻滞气机,脉络壅塞,气血壅滞,痰瘀互结亦可发为息肉。

2 治则治法

王兰英主任治疗结肠息肉以健脾化湿为基础治则,辅以疏肝理气、温阳化湿之法。并指出,临床结肠息肉患者常表现为肠道湿热之症,是由于肠道痰湿郁久化热,是为表象,而患者体质基础仍以脾肾虚寒为主,若在治疗时重用苦寒之品,则更伤脾阳,使运化之力更弱,肠道湿气更甚。故临床当慎用苦寒药物。

3 分证论治

3.1 脾虚湿蕴证 症见纳差,食后不舒,反酸,大便溏,舌苔薄或白,脉弱。治以健脾和胃、温中化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清代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说“……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参苓白术散以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扁豆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健脾化湿,砂仁调气行滞,桔梗载药上行,为治脾虚之良方。

3.2 脾肾阳虚证 症见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五更泻等虚寒证候。治以温补脾肾、化湿止泻,方选四神丸合金匮肾气丸加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脾肾阳气不足,精微不得化生。脾肾阳气衰弱,下元不固,大肠滑脱,则久泻;久泻若不愈,必致脾肾阳虚。《古今名医方论》引柯氏:“脾虚不能治水,肾虚不能行水,命门之火不能生土”;又引程氏:“命门无火,不能为中宫腐熟水谷”。故“此际补脾不如补肾”。四神丸重用补骨脂为君,其苦温辛燥,有温肾健脾、温中暖下之能,肾中阳气足,则脾土温煦,水湿得运。药理研究[4-6]证实,补骨脂具有止泻、抑菌、抗肿瘤、抗氧化、抗抑郁、增强免疫功能等多重功效。肉豆蔻具有止泻、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镇痛、抗菌、保肝、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药理作用[7-9]。

3.3 湿热蕴结证 症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大便脓血,或暴注下泄,肛门灼热,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治以清热化湿、调气和血,方选二陈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中葛根为君,可解肌发表,升清阳,止泻利;黄连、黄芩为辅,可清里热;甘草为佐,协调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表里两解之功。而久痢不愈者,脾虚气弱与湿热稽留问题同时存在,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因此,既要清热化湿,又要补脾敛阴。王兰英主任临证更辅以少量黑顺片、肉桂、黄芪等益气温阳之品,以助运脾化湿,而黄连、黄柏苦寒,用量宜轻、中病即止。

3.4 痰瘀互结证 症见呃逆呕吐,肠鸣有声,舌苔白厚腻,脉弦滑。治以健脾化痰、调畅气机。王兰英主任认为,虽有瘀,属气滞而血瘀,宜理气化瘀,使气行则血自行。故方选二陈汤合四逆散加味,常用药物有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白芍、柴胡、青皮等。四逆散为调和肝脾剂,柴胡能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白芍养血柔肝,敛阴益营,二药相配,一散一收,可防止柴胡升散太过以致阴血耗伤,使气血调和;柴胡与枳实相配,一升一降,使气机调畅,水谷精微物质得以输布,食糜糟粕得以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四药相配使气血阴阳自和。现代药理学研究[10]发现,四逆散具有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及肝脏、抗抑郁、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可明显改善大鼠胃黏膜形态及结构,恢复胃肠神经递质正常传递,促进大鼠胃排空,增强肠道推动功能。柴智等[11]应用四逆散治疗急性肝损伤大鼠,发现其可使大鼠肝组织中Bcl-2表达升高,Bax蛋白表达下降,Caspase-3酶活性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表达水平下降。

4 专方治疗,阻截癌变

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癌前病变之一,徐力[12]认为大肠癌前病变形成的病因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有关,日积月累,气滞血瘀,郁久化热,湿热邪毒蕴结,瘀滞积结肠道,渐可癌变,治当化湿散结、调达气机。王兰英主任在健脾化湿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更善以抗肿瘤专方治疗,以有效抑制恶性细胞增生,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有:菝契、藤梨根、天龙、野葡萄藤、猫爪草、蛇莓、地耳草等。现代研究[13-17]表明上述药物在大肠癌治疗中有明确的抗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失巢凋亡、细胞衰老和自噬,抑制转移能力和血管生成,改善免疫功能等途径发挥作用。

5 验案举隅

患者赵某某,女,57岁。2018年6月6日初诊,诉近半年腹泻,日3~4次,便后不爽,腹痛。肠镜示:结肠多发性息肉。遂来诊,伴睡眠差,易醒,烦躁不安,头昏闷不适,记忆力下降,自觉口中粘腻不爽,舌质暗,舌体胖大,脉沉弦。

处方:太子参 30 g,黄芪30 g,炒苍术 20 g,瓜蒌30 g,马齿苋15 g,川牛膝 15 g,炒白芍 15 g,炒柴胡 6 g,槟榔10 g,炒薏苡仁20 g,炙远志 15 g,肉桂 5 g,败酱草15 g,炙甘草 6 g,山慈菇15 g,炒酸枣仁15 g,半枝莲15 g,白花蛇舌草15 g,红豆杉2 g,菝契30 g,藤梨根15 g,天龙3 g,野葡萄藤15 g,猫爪草30 g,蛇莓15 g,地耳草30 g。6剂,水煎服,日 1 剂,早晚分服。

2018年6月13日二诊:诉腹痛缓解,大便仍每日3~4次,睡眠有所改善。舌质暗,舌体淡胖,脉沉。处方:上方加乌梅 10 g,炒山药15 g,继服6剂。

2018年6月21日三诊:诉饮食可,腹痛缓解,大便次数减少,1~2次/d,睡眠改善,精神可,病情稳定。

后以二陈汤合四逆散为基础方,加白花蛇舌草30 g,红豆杉2 g,菝契15 g,藤梨根15 g,野葡萄藤15 g,猫爪草30 g,蛇莓15 g等抗肿瘤药物,随证加减,中药水煎取浓汁,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服药1年后复查肠镜:乙状结肠处有充血性改变,未见息肉。

按语:该患者辨证属脾虚湿蕴、痰瘀互结。治以健脾化湿、理气疏肝。方选二陈汤合四逆散化裁。四逆散调畅枢机、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合以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二诊时便次不减,考虑气虚不固,所以加乌梅、山药益气固涩。辨证加减随诊1年,使得脾运湿化,枢机调达,则诸症解,积聚消。

6 小结

王兰英主任认为脾虚是结肠息肉发病的体质基础,脾虚而水湿不能运化,湿阻使中焦气机不畅,痰瘀互结,郁久化热,湿热痰瘀结于肠道则发为息肉。寒湿客于肠外或脾肾阳气亏虚均可促使湿浊不化,凝结为痰,阻滞气机,脉络壅塞,气血壅滞,痰瘀互结。故结肠息肉的治疗应始终以健脾化湿为基础,调畅气机,温化痰瘀。并结合抗肿瘤专方治疗,可有效阻截癌变的发生,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

猜你喜欢
脾虚气机息肉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