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蜜蜂学的奠基者:李俊传略(下)

2020-01-13 05:06张钫
中国蜂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养蜂业李俊中蜂

张钫│文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

(续2020年第二期)

三、筹建蜂所 重归养蜂大业

1.筹建蜜蜂所 推动蜂业发展

1954年,李俊调至农业部工作,其间他参与了中国农科院的筹建工作,就是在这期间,他开始考虑推动成立中国专业的养蜂机构。据李俊女儿李晓曼回忆,大约在1956年时,李俊希望将青年时代的养蜂理想纳入正轨,多次向农业部廖鲁言、杨显东两位部长建言,希望成立中国专业的养蜂科研机构,并给出了几点理由[36]。为了提供更充分的论证资料,李俊大量查阅国内外的蜂业进展,进行对比,并多次前往农业部和农科院试验田进行试验。他在这段时间撰写《论养蜂》《积极发展养蜂业》等多篇文章,阐述养蜂的益处,提倡发展养蜂业,呼吁成立专门的蜜蜂研究机构,他指出“养蜂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我国来说还是个空白点,而在苏联及欧洲许多国家则是十分发达的,如苏联已设立了养蜂研究所、试验站、育种场等……”[37]

李俊还联合养蜂界的同志,共同推动养蜂业的发展。1956年,李俊推荐马德风到农业部工作[1],后来马德风与其共同倡导发展养蜂业,成为养蜂界的翘楚。在制定1956~1967年农业科学发展规划时,李俊主持并邀请了黄子固、黄文诚制定蜜蜂学研究规划[1]。1957年10月,在李俊的建议下,农业部和农垦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发展我国养蜂生产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的报告[38]。

在李俊及养蜂界人士的积极努力下,养蜂所的筹备终于得到了副总理邓子恢的首肯。1958年9月22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复包括养蜂在内的22个专业研究所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1989年12月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在《中国养蜂》杂志编辑室的基础上于当年10月正式成立,李俊任首届副所长、党支部书记,并全面主持工作[39]。

1959年 12月24日和1960年2月24日,朱德委员长还两次到养蜂所视察,李俊向朱德汇报了养蜂所进行大协作取得的成绩,朱德对中国的养蜂事业高度重视,并帮助养蜂所扩建所址,促进发展,成为我国养蜂史上的一段佳话[36,40]。

养蜂研究所在李俊的领导下,发展逐渐壮大,到1965年底,已经有100余人的规模,并且形成蜜蜂饲养技术、蜜蜂育种、蜜源植物和蜜蜂授粉、蜜蜂保护、蜜蜂产品5个研究室和一个专业图书馆。然而就在一切刚刚步入正轨时,“文革”却不期而至。1970年,在农科院、林科院体制改革中,养蜂所被下放至江西[39]。1971年3月11日,李俊在北京病逝。

2.组织全国养蜂大协作

1 9 5 8年开始,全国正处于大跃进的时期,各个行业领域都要求走群众路线搞大协作,养蜂所也不例外,李俊作为养蜂所所长,组织了此次全国养蜂大协作。1959年1月,养蜂研究所发布了“开展群众性的养蜂可续研究工作”[41],得到广泛支持;2月,李俊等人遂组织初步拟定并公布了1959年全国协作养蜂研究的课题[42]。至3月底,便确立了第一批参加协作研究的项目和单位,这时就有15省市39个单位参加协作[43]。到8月时,养蜂所便与19个省市100多个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并将其分成25个专题研究小组[44]。

1959年11月,“全国养蜂协作会议”在杭州召开,全国各地的养蜂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李俊的主持下,以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养蜂研究的大协作,参加的协作单位达132个,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形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养蜂科学研究协作网,并逐渐形成了以省市为中心的养蜂研究协作。这些协作单位大部分都结合生产实际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一年就收集到65篇研究报告,内容涉及蜂群的繁殖和蜜、蜡增产,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的增产试验、蜂具改良研究、蜜源植物和蜜蜂品种的调查研究、防治蜜蜂病虫害以及相关蜂产品的开发利用等[45]。

随着养蜂科学研究工作的日益开展,各地迫切需要将最新的研究动态、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及初步成果等资料进行相互交流。因此养蜂所在全国养蜂协作会议召开时,汇编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随后还不定期继续编印相关资料,以供养蜂研究工作者参考[46]。

1959年12月24日,在朱德总司令参观养蜂所时,李俊又向朱德汇报了大协作的情况[40]。1960年1月12日,《人民日报》还专门撰文报道了养蜂研究所协作科研的办法[47],同时,还加了题为“走协作的路”的编者按[48]。中国农科院也颁发了写有“协作之花,丰硕之果”的奖状。

3.蜜蜂授粉增产与中蜂过箱

20世纪50年代,蜜蜂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有通过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的研究[49],李俊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并对蜜蜂授粉的增产效果设计了更为严格的实验[50]。1959年,李俊在发表“养蜂能增产油料”的文章,论证了蜜蜂授粉对油料作物有促进作用,不仅能增产油菜,对芝麻、向日葵、油茶、乌桕等都能起显著的增产作用,并强调了这种增产措施的重要性[51]。1960年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蜜蜂为油菜授粉增产协作会议”,李俊等人组织制定了蜜蜂为油菜授粉增产试验设计和试验方案[39]。1961年2月,李俊对过去的蜜蜂授粉增产试验进行总结,提出几项推广蜜蜂授粉增产措施的建议,其中包括在田间规划方面,要注意蜜蜂与油菜田的搭配。但是西南地区存在平地油菜多,山地蜜蜂多的不平衡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就要提倡土法饲养蜜蜂的“过箱”,采用科学养蜂,也就是要将山地传统土法饲养的中蜂人为转移到现代活框蜂箱中,在平原地区饲养[52]。这也是李俊一直所关注的改良饲养中华蜜蜂的问题。

1957年农业部和农垦部召开全国养蜂座谈会,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中蜂的优点,明确提出中蜂和外来蜂并重的方针。在李俊的建议和主持下,1959年和1960年,农业部委托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分别在广东从化和四川崇庆召开中蜂新法饲养的现场会,传授和交流中蜂过箱的技术,掀起了改良饲养中蜂的热潮,大大解放了中蜂的生产力。比如,从化县在改用新法饲养以后,到1963年蜂群增殖了两倍,产蜜量提高到50多万斤,平均每群近100斤,增加了近10倍。四川宜宾某养蜂场,从1957年的每群产蜜30多斤,提高到1963年的208斤[53]。到1963年底,广东全省以及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大部分中蜂都实现了活框蜂箱饲养。

4.养蜂中的其他问题

李俊非常关心边远地区的养蜂业发展,云南、四川等地蜜源植物丰富,但是养蜂业却非常落后,还是土法饲养。1960年,李俊等人前往云南考察,并传授科学养蜂的知识,为云南引进了一批意蜂蜂种,极大促进了云南养蜂业的发展[54]。他还先后撰写文章推广宣传四川[55]、云南和长白山[56]的养蜂发展,推广长白山的椴树蜜。

李俊还非常重视养蜂所与国外的交流。1956年9月,匈牙利养蜂专家波尔霞来中国,李俊进行了接待。1960年,民主德国养蜂研究所所长奥斯曼为团长的养蜂考察团来中国考察,李俊陪同参观了各地的养蜂场和蜂产品加工厂,进行了技术交流[57]。1961年,英国人文特夫妇、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农学院养蜂教员脱利达、前苏联俄罗斯农业部副部长西尼亚金院士等人,先后到养蜂所进行交流,李俊介绍了相关的情况,并与他们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养蜂业的发展[39]。

四、结语

李俊是我国现代养蜂业和蜜蜂科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青年时代,他是西法养蜂的开拓者与传播者,暮年之时,他又是重建中国养蜂业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他以养蜂践行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却又不拘于养蜂一事。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他都走在时代的最前端。他的身上,闪耀着与同时代其他人与众不同的光芒。

李俊倡导实业,更尤为重视实业的科学基础与学理。民国时期,正值西方科学传入之际,他对科学与实业之间的关系有着明晰的认识,他提倡“科学时代,非利用科学不可”,他注重养蜂的学理基础和研究,他强调学术的纯粹性与非功利性。在边区从事农业知识普及时,他很重视从基本科学原理讲起。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新中国养蜂的基础研究,李俊又竭力促成养蜂所的成立。

李俊始终有着极强的正义感和使命感,有着极远的抱负,他对每个阶段的道路有着明确的认识。他从事蜂业,是抱定“实业救国”的决心;他接手《华北养蜂月刊》,是希望重建华北蜂业,预防其他地方养蜂的失败;他推广番茄、羊乳等新农业的发展,是希望能够改善国民体质;他投奔革命,是出于对日寇的痛恨,希望改变国家的现状;他重建蜂业,是不甘中国的养蜂事业落后于世界。

猜你喜欢
养蜂业李俊中蜂
保护和发展中蜂维护生态平衡
鄂西武陵山区五峰县及周边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策略
李俊杰作品
吹画
李俊儒论
中蜂保护与发展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
A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In Classroom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对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