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721300
蜜蜂传染性疫病是蜜蜂、病原、环境因素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蜜蜂是社会性昆虫,以花蜜、花粉为食,与自然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超过蜜蜂种群的适应限度,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病虫就会侵袭,蜜蜂正常代谢遭到干扰和破坏,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发生病理变化,导致蜜蜂个体感染疫病,进而传染到整群或全场。
1.品种因素
不同蜜蜂品种,对同一致病因素的感受性是不一样的,病症表象也不尽相同。中蜂对美洲幼虫腐臭病不易感;东北黑蜂耐寒抗低温,是适应自然,对外界低温环境耐受性增强的结果。
2.体质因素
蜜蜂体质是指蜜蜂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蜜蜂无完整的免疫系统,自身的体质状况与抗病能力直接相关。蜜蜂体质好坏,决定蜜蜂是否容易得病,得病后的病程及病症变化。影响蜜蜂体质的因素有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及饲养管理。
3.饲料因素
蜜蜂所需的主要营养包括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矿质元素、水。其中蜜蜂能利用的糖类仅为单糖,其他糖不能利用。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属单糖,能被蜜蜂直接消化吸收。花粉含有丰富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可给蜜蜂提供充足的营养。蜜蜂在生存过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蜜粉脾。
4.环境因素
蜜蜂的自然生长随四季的变化,违背蜜蜂生活规律,打破了春繁冬眠的活动进程,会导致蜜蜂抗逆性降低,发病率上升。周边环境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及不适应的环境对蜜蜂体质影响较大。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与生存,易引起蜜蜂传染性疫病发生。
5.管理因素
蜜蜂的饲养管理技术包括调温、调湿、饲喂、调整群势、育王、换王、合并等技术,这些技术要符合蜂群的生长发育规律,否则会对蜂群造成伤害。养蜂生产中大多数疫病发生的诱因是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所致。
6.生产因素
蜜蜂能够产蜜、产粉、产浆、产胶、产蜂毒等,这其中大部分是蜜蜂自身生存所需。人类在获取时一定要有度,要留够蜂群生存所需,保证其营养需求。要充分考虑蜜蜂生存福利,善待蜜蜂,不可掠夺式生产、自生自灭式经营。
7.病原因素
蜜蜂传染性疫病的发生与病原的存在有直接关系,发病的根源是要有病原体存在。彻底根除蜜蜂传染性疫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消灭病原体,杜绝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进入蜂群。消灭病原体要从做好环境卫生消毒,搞好生物安全防护入手。要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逐步净化消灭场内已有的疫病。
8.群势因素
蜜蜂随着群势的增大,控制巢内环境,调节温湿度和哺育子脾的能力会明显增强,抗逆性会显著提高。同样致病因子引起的发病率会降低。既使感染疫病,也能自我防御,不同程度的自我康复。特别在流蜜期强群出勤率高,生长发育健康,抗病力会更强。
1.以蜂群为发病的基本单位,单只蜜蜂不作为防治对象;
2.发病季节明显,大部分疫病发生在春秋季;
3.症状明显,但缺少特异性,典型性差,临床诊断困难;
4.常见继发或混和感染,两种病或多种病并发,不易精准鉴别;
5.一旦感染,病原较难根除,会在蜂群中长期存在;
6.蜜蜂生理结构简单,自身免疫防卫能力低下,患病个体较难治愈。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疫病严重的蜂群和出现新病种的蜂群不做治疗,直接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在我国目前的养殖条件下,大部分蜜蜂疫病的防治还是必需的。要对症下药,合理用药,更要注意蜂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控制药物使用种类和数量,防止蜂产品药物残留和非法化学物质的添加。
蜜蜂疫病的检查诊断程序应遵循由场地到蜂箱,由箱外到箱内的步骤进行。尽量减少开箱次数,多做场地和箱外观察。
1.蜂场查看
主要观察蜂场的环境及场内蜜蜂的活动情况,检查箱体及巢门口蜜蜂表现。在巢门附近详细观察出勤蜂和守卫蜂的活动有无异常状态,比如呆滞、迟缓、颤抖、爬行、烦躁、凶悍等。在蜂箱周围检查蜜蜂体型、动作、形态、爬蜂、死蜂及蜜蜂排便情况。
2.开箱检查
每群蜂取封盖和未封盖子2张以上,查看巢脾及其上蜜蜂。主要检查幼虫和蛹的状况,有无异味、花子、穿孔、虫(蛹)尸。观察患病蜜蜂行为、形态、体色及气味变化。查看饲料贮存、箱底蜂尸、杂物等情况,及成年蜂头部、腹部、翅膀、脚肢的动态表现。
(1)动作变化
蜜蜂患病后,由于蜜蜂机体虚弱或由于病原体损害神经系统,均可以看到大量病蜂在巢箱底部或巢箱外爬行。常表现出痴呆、反应迟钝、失去活力、不能起飞、神情不安、栖于一侧或在箱内外缓慢滚爬。当表现病蜂身体颤斗,行动迟缓,失去飞翔能力时,可能是爬蜂病;当表现摇头瘙痒时,可能是有蜂螨等寄生虫。
(2)形态变化
蜜蜂患了某些疾病后,个体形态会发生变化,头腹蜷曲,体躯缩小或凹陷,肢体残缺,翅膀摊开,腹部膨大,甚至瘫痪死亡。常见的蜜蜂畸形有寄生虫病引起的卷翅、缺翅,以及原虫病引起的腹胀与下痢。
(3)色泽变化
有些病能使成蜂、蛹或幼虫表现出反常的颜色,变棕,变黑,变黄,变白。患病幼虫体色亦由明亮有光泽的白色变成苍白,继而转黄,最终成为黑色。如白垩病,其病原菌附着在幼虫上,使之皱缩变硬,呈白色或黑色。
(4)气味变化
有些疫病,特别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会使蜜蜂的组织细胞分解、腐烂、蛋白质变性,在发病期间或死亡后产生臭气,引起异味。能使蜜蜂死后产生异味的病原体有细菌、真菌、病毒和螨类等,非生物因素有冻害、食物中毒等。
(5)子脾变化
“花子”、“穿孔”这是蜜蜂子脾染病特有的症状。正常子脾同一面虫龄整齐,封盖一致,无孔洞。当患病蜂被内勤蜂清除出巢房时,无病幼虫照常发育,蜂王又在清除后的空房内产卵,造成在同一脾面上,健康的封盖子、空巢房、卵房和日龄不同的幼虫房相间排列的状态称为“花子”。“穿孔”是指蜜蜂子脾房封盖,由于患病后房内虫、蛹的死亡,内勤蜂啃咬房盖而造成房盖上出现小孔。
3.实验室检测
蜜蜂实验室诊断由专业机构实验室进行。确需实验室病检时,养蜂场户须规范取样,妥善保存并邮送样本到定点检测实验室。标本的送检方法为挑取单个具有典型症状的成年蜂30只,幼虫10~20只,装入干净的小玻璃瓶中,然后放入小木盒,用泡沫填充物塞紧,封盖邮寄。也可选取具典型症状的幼虫10~20只,连同巢脾一起割下,妥善包装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送检。
蜜蜂传染性疫病按其病原学分为细菌病、病毒病、真菌病、原虫病和寄生虫病。细菌病有美幼病、欧幼病、副伤寒、败血病等;病毒病有囊状幼虫病、急性(慢性)麻痹病等;真菌病有白垩病、蜂王黑变病等;原虫病有微孢子虫病、马氏管变形虫病等;寄生虫病有蜂螨、蜂虱、寄生蝇、蜂房小甲虫等。防控措施要从消灭病原、切断病原传播途径、降低蜜蜂易感性三个环节入手,采取相应技术手段进行防控。
1.培育优良蜂群
根据当地气候和蜜源条件引进或培育适合本地区饲养的优良蜂种,及时更新蜂王,提高蜂群的质量和抗病力。在生产实践中,可在本蜂场选择抗病性强的蜂群作为种群,选育抗病蜂王。这项工作最好是在外界蜜粉源丰富、蜂群处于繁殖高峰时期进行。此时蜜蜂工作积极高、泌浆多,培育的蜂王健壮。
2.饲养强群
应采取措施尽可能将蜂群养大养强,保持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以利蜜蜂护脾,有效调节巢内温湿度。另外强群培育的工蜂体质健壮,适应能力强,抗逆性能好,能有效防御疫病。强群越冬时,能保持蜂团密集,抗寒能力强,蜜蜂寿命长,不容易生病,死亡率更低。
3.调节小环境
蜜蜂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环境,蜂群生活需要一个稳定的温湿度环境。这包括巢外大环境和巢内小环境。巢外大环境要求蜂场设在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并具有清洁的水源。高温季节要注意蜂箱通风和遮阴,寒冷季节要做好保温。巢内小环境要求蜂箱防潮,箱体内空间适合,箱壁厚度适中,无缝隙,保温隔热性能良好。
4.保证营养
蜂蜜和花粉是维持蜜蜂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时又有调节蜂巢内温湿度的作用。所以一年四季要保证巢内蜜粉充足。首先,要留足越冬饲料,春季饲料不足要早喂。其次,非生产季节发现饲料不足时,要在3~5天内补足。没有蜜粉源时最好不要生产蜂王浆,防止营养缺失,造成蜜蜂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
5.生产强度合理
高强度的生产,会使蜜蜂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产浆、产蜜、收粉、收胶等蜂产品收取,要取之有度,要给蜜蜂留够它自身生存所需的饲料,满足其营养需求。要通过取蜜取粉取浆次数的调节,控制蜂群劳动强度,使蜂群工作张驰有度,适时休整和生息,促进蜂群体质及时得到恢复。
6.规范检疫
依据《动物防疫法》和《蜜蜂检疫规程》,蜂群进入新场时,要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官方兽医要对蜂群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染疫蜂群要及时隔离,严格消毒,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病群进入。异地转场时,要按同样程序进行处理,检查蜂群健康无疫,取得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离场。确保蜜蜂疫病得到及时防治,不扩散不传播。
7.生物安全防控
蜜蜂体内无免疫系统,其疫病防控主要靠生物安全防护。要保持蜂场的清洁卫生,对周边环境定期消毒。要控制蜂场人员来往,减少闲杂人员流动,进场人员要严格消毒。要定期更换蜂箱,对陈旧蜂箱要进行消毒处理。发现病群后要做好隔离、消毒及无害化处理工作,以防疫病蔓延和扩散。
1.用药原则
蜜蜂由于个体小,生命周期短,治病用药选择范围不大,投药途径单一。蜜蜂疫病的治疗方法与其他动物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用药有其独特的原则。
(1)任何药物先试验后使用,符合国家兽药管理规定。
(2)用药要对症,合理慎用药物,选择合理的施药途径。
(3)掌握合理的药物浓度和剂量,要有一定的休药期。
(4)用药种类不可单一,同类药物要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5)要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随配随用,用药时间要恰当,一般在无风天气的傍晚进行。
(6)不可长期用药,否则会引起蜜蜂逃群,要多加注意。
2.治疗方法.
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所限,蜜蜂感染疫病后,可用的治疗措施不多,只能整群整场少量用药。目的是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使健康蜜蜂不再染病。
(1)细菌病
蜂群能感染的细菌病较多,只能用抗生素来治疗。能在蜂群里使用的抗生素受到严格的限制。
(2)病毒病
能被蜜蜂感染的病毒病有十多种,治疗没有合适的西药可选,可适当用一些清热解毒、驱寒除湿的中草药。如下方剂可进行试用:
①柴胡30g,川芎30g,羌活30g,桔梗30g,甘草15g,可治疗50框蜂。
②五加皮25g,金银花15g,桂枝10g,甘草8g,可治疗40框蜂。
③金钱草、夏枯草、车前草各25g,刺五加15g,可治30~40框蜂。
④半枝莲的干草45g,可治20~30框蜂。
上述草药煎汤、浓缩,配1∶1的糖浆施给,每群用药量以当日食完为宜,傍晚饲喂,连续4~5次。用药时一定要注意休药时间,并谨防盗蜂。
(3)真菌病
蜜蜂真菌病不多,但危害性较大。抗真菌病的药物均为生产上的禁药。
每群蜂用蒜油5ml+20g小苏打,拌入50 kg的糖浆中,饲喂蜂群,也可以用来制作花粉团饲喂。
(4)原虫病
蜜蜂原虫病仅有孢子虫病、变形虫病。抗原虫病的药物也属禁药。
①可在越冬饲料中加入柠檬酸,按1kg糖浆+1g柠檬酸,制成酸饲料,进行预防。
②使用EM制剂。50 ml发酵后的发酵液+ 1 kg糖浆,作为蜂群越冬和春繁饲料。
(5)寄生虫病
常见的蜜蜂寄生虫病较多,防治多采用诱杀和药物防治两种方式。诱杀方法多种多样,因人因地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药物防治可用的药品种类有拟除虫菊酯、硫磺和有机酸类等挥发性药品。
投药时要尽量避免在流蜜期使用,不可长时间用药,更不能让蜜蜂食用,同时要防止污染蜂产品。
蜜蜂传染性疫病的发生,与蜜蜂体质强弱、病原体的存在及疫病传播途径三个环节紧密相关。仔细查找发病原因,采取相应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阻断传播链条,破解任一感染环节,就可以有效控制蜜蜂传染性疫病的发生。蜜蜂生理结构简单,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全,一旦感染传染性疫病,应根据不同病情分别进行处理。病情严重的蜂群和出现新疫病的蜂群,一般不做治疗,焚毁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除此之外,其他感染疫病的蜂群可以根据病情,辨证视治,对症治疗。目的是提高蜜蜂抗病能力,保护健康蜂群免受病原侵袭。对于进行治疗的蜂群要停止生产,执行严格的休药期,保证蜂产品的质量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治蜜蜂传染性疫病,尽可能地避免疫病发生,实现净化和消灭蜜蜂传染性疫病的目标,进而保障蜂产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