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信州区土蜂繁殖场
养中蜂,进入6月防治巢虫是一道难过的坎。土法饲养也好,活框饲养也罢,一旦巢虫上脾危害,不易根治。轻则难以养成强群,重则蜂群飞逃。近年来,我着重分析自然蜂巢,并把我的活框群组合成类似自然群形态,让中蜂群易结成团,巢虫危害大大减少。土法饲养中蜂群,是根据蜂数决定蜂巢体积,绝不会轻易露脾,蜂群一年割一次蜜,割蜜时看不到巢虫;如果2年才割蜜,蜂巢不断增大,蜂群少不了分蜂,而蜂减则露脾,有巢虫上脾现象。维持3年不割蜜的自然蜂巢就很少见了,到第3年,蜂巢下部增长,不再是球形,而是圆柱形,蜂巢上部,蜜蜂无法护脾,若有储蜜,会阻碍巢虫钻脾,无存蜜的空脾,蜡螟会趁机上脾产卵,危及下部蜂巢的粉脾和子脾,迫使蜂群弃巢飞逃,这就是土养中蜂“一年起,二年兴,三年败”的缘由。
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观察蜂巢不难发现:野生蜂巢离地面较高,丢弃的渣物被多种昆虫搬移或蛀食。一两年来未动的蜂巢,底部残渣物也不多,但会有巢虫潜伏于残渣之中。
活框饲养中蜂,要尽量把它组合成自然蜂巢模式,也能减少巢虫危害。近几年我用意标箱饲养中蜂,夏秋根据群势强弱每箱放3~5脾,两边各放1个空础框,便于蜜蜂结团。有5脾空间,蜂巢就接近于球形,两边留空,也增加了巢虫上脾的难度。巢虫繁殖旺盛时,蜂路保持在0.8~1.0cm;在流蜜期,只短时间适当放宽蜂路,流蜜期后及时缩回,不给蜡螟上脾产卵的机会。
对蜂箱底板的残渣处理也很不同。借鉴自然蜂巢得来的经验:自然蜂巢底部的蜡渣,常年得不到及时清除,给巢虫提供生存条件,从而避免了巢虫为生存而硬闯蜂巢的现象。几个月开箱清扫一次,只把箱底板上有巢虫结丝团清除掉,以降低虫口,不把箱底清扫得过于干净,一定程度上起到引诱巢虫居住、扼制上脾危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