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0年,在工业信息化部的有力指导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经信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抓好推进疫情防控和经信事业发展,紧握首都“两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高精尖产业建设,深入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2020年工作回顾
(一)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一是指导服务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建立防疫工作、疫情零报告和企业开复工三个日报制度,动态掌握企业防疫和复工复产情况。发布七版企业防疫指引,开展企业监督检查和走访指导,实现企业防疫主体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全覆盖。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为本市企业协调解决3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复工复产。为重点企业协调解决口罩、测温枪、消毒液等各类防护物资30余万件。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开复工率已达100%。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1-10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6. 5%。
二是全力保障防疫物资生产供应。积极推进疫情防控物资自产保供,落地口罩生产线120余条,防护服最高日产能近8万件,消杀用品稳定生产供应。制定应急物资保障预案,将北京市所需物资全部纳入工信部保障计划。支持25个市级疫情防控物资产能提升项目,推荐304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列入国家支持范围。服务两家新冠疫苗企业规模化生产。服务呼吸机企业完成940台有创呼吸机国家调配任务,累计出口超7万台。
三是创新应用大数据精准防疫。组织开发“疫情跟踪数据报送系统”,支撑全市基层社区完成数据填报等防控工作。研发“北京健康宝”,累计提供26 74亿次查询服务,获2020中国设计红星奖原创金奖。开展全市复工复产大数据监测分析。依托目录区块链系统,持续推进疫情防控数据汇聚共享。加强疫情防控信用管理,及时归集哄抬物價、伪造证明等严重失信信息,纳入信用记录。
四是积极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出台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16条和新9条,制定减免房租、降低融资担保费率、加强信用评级管理等具体措施,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冲击。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涉及近13亿元。向受疫情影响严重中小企业发放服务券,提供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通用型服务产品,服务企业1.8万家。
(二)蓄力发展高精尖产业
一是适应新形势主动谋划高精尖产业发展。编制“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稳定优质企业在京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提质升级三年行动等规划方案。制定高精尖产业集群细化工作方案,集中资源做大做强。
二是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聚集德资企业逾60家。筹建首都设计创新研究院,着力打造跨领域综合性创新设计机构。制定产业创新中心支持方案,布局前沿领域产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5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3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33家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
三是精准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北京市政府采购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试点方案》。对接国家制造业基金,围绕中车转型升级、中日产业园等项目,开展募资相关工作。27家企业进入工信部绿色工厂公示名单、5家企业进入绿色供应链公示名单、2种产品进入绿色产品公示名单。
四是深入推进军民两用技术融合发展。发挥北京商业航天产业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发展卫星互联网产业,加快建设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成功举办“2020中国航天创新发展去峰会”。
五是不断提升产业协同发展、开放发展水平。抓住“两区”建设机遇,促进落地重大项目。推动互联网信息领域扩大开放。积极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协作。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一是完善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推动构建“数字基建一数字交易—数字平台一数字场景”于一体的数字经济新生态。打造数字经济“1+3”政策体系,编制印发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纲要,实施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工程、数字技术创新筑基工程、数字产业协同提升工程等九项重点工程。
二是加快发展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编制发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全市5G基站实现五环内室外连续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和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
三是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夯实数字产业基础。推进5G产业和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推动超高清产业创新发展。启动运营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积极推动创建国家北斗创新应用综合示范区。启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规划。推动屋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启动北京信息消费节,拉动新兴产业发展。
四是深入推动产业数字化。推动市政府与工信部签署协议,部市协同推进北京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服务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启动试运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北京)接入20个行业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29亿。顺义、海淀、朝阳、石景山四区联合,成功入选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五是不断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推进大数据立法工作,持续开展全市“上云”“人链”“汇数”工作,北京市大数据平台2.0版投入应用。初步形成包括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感知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以及重点领域行动方案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框架。推进新型政务外网云基础设施建设,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垒市政府网站集约化统一技术平台,实现全市政府网站信息“一网通查”。
(四)积极建设良好营商环境
一是加强产业链龙头企业服务。聚焦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分级分类协调解决问题,切实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二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方案,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81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通过服务券发放,降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采购成本。认定58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7家国家级平台,16家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4家国家级基地。
三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联通16个区级服务平台、202家“窗口”服务平台,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1+16+N”的网络体系。
四是着力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担保机构支持小微企业7913户,涉及担保金额(含再担保)约255亿元。探索将代偿补偿政策与再担保机制有效结合。出台《关于推进北京市金融公共数据专区建设的意见》,初步建成金融公共数据专区。
五是不断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对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信用立法。出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意见、失信信息修复与异议处理办法,明确信用监管工作框架。编制新型监管机制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京津冀联合签署社会信用标准框架合作协议。
2021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政策精准供给
完善“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细化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政策精准匹配。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推动储备项目形成有效投资。探索完善发展资金统筹机制,加快高精尖产业领域基金布局与重点基金设立。
(二)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区”建设重点任务,建立全市统筹推进机制,打造数字经济研究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北京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智能化发展。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三)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进一步优化产业创新中心区域分布。上门服务重点创新型企业,支持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存量企业技术中心水平,推动企业按照新标准加强研发投入,增加专利、标准等创新成果产出。持续推动创新技术产品重点应用场景建设。
(四)大力提升中小企业服务水平
积极打造市区联动、政策集成,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服务便捷、一网通办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梳理涉企惠企政策,提升政策集成和协同供给能力。基于“城市码”推出“企业码”,实现企业政策申报和服务办理的信息互认和一码通办。打造一体化政策发布、—体化服务办理、一体化考核评估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持续发挥好中小资金和小微担保降费奖补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深化金融供给创新。
(五)持续推进产业开放合作
研究梳理京津冀三地产业链协同发展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在京津冀范围优化布局,完善配套能力。加强三地产业政策衔接,推进园区共建。指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利用京港合作会议、京台科技论坛等机制,加强与港澳台产业合作。
(六)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深化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推动市区两级数据共享,通过数据下沉赋能,支撑智慧应用和基层治理。加快推动北京市大数据立法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工作。建设“信用数据专区”和信用产业园。积极筹备首届北京国际信用大会。建设覆盖各领域的全流程信用监蕾体系。制定发布规范事前事中管理相关规则,完善政策供给。推进“信易贷”“信易出行”“信用+预消费”“信用+医疗”“信用+旅游”等一批信用服务,增强全社会信用价值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