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理 潘浩天
(南阳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
1.1.1 设立河长制办公室
南阳市辖区内的所有地区按照市、县、乡、村的级别,分别根据自己的工作量成立河长制办公室,作为该地区的河长制工作综合管理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并调动起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筛选分层管理人员如河长和河湖警长,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1.1.2 制定具体实施措施
各级地区在以总的工作方案为依据的前提下,依照本地区的水环境和河湖管理现状,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如将覆盖在本地区的河流进行等级划分,在需要重点管理的河流区域设置醒目的公示牌,配合当地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大众的重视程度。
1.1.3 完善地区河长制工作制度
制度是河长制工作顺利推行的保障,一方面为了提高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分别建立河长会议制度、巡查工作制度和工作督察制度,在制度推动下,缩短了河长的工作适应时间,使其更快的投入到地区河长制工作中。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融入制度体系中,建设地方特色的信息化平台,将各级各类的管理板块互相链接,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河长制工作具有管理范围广、内容繁杂、难度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管理能力,而将信息化技术与河长制工作结合在一起会产生积极效应。首先,及时对所管辖的河流域进行监控,在相关流域安装感应装置,对检测到的河流现状进行信息反馈,通过信息自动化处理可以实时分析相关状况;再者,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对相关区域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在数字信息的汇总下也可以得到有效且可行的管理措施,同时也贯彻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最后,信息化技术方便了对河长制工作的监督,为优化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目前来说,在南阳市地区实行全面的信息化技术管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过根据自身的条件调整河长制工作技术也是非常必要的。
信息化技术体现在具体的信息处理平台,其综合收集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通过数据分类建立数据库,并通过多维度的信息分析为各地区的河长制工作提供参考,方便了上级部门的监管督察。另外,信息技术有效的采集和筛选信息资源,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为其它非水利相关的部门也提供了信息价值。
信息技术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劳动,可快速地将不同地区的水域情况形成一个总结文档,并且可以根据水况的变化实时更新数据,其呈现出的“一河一信息”便于管理人员对不同的河流域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一河一策”。
如今信息技术致使信息服务平台层出不穷,对相关平台如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的应用也是目前比较热门的监管手段,利用相关平台发布任务、总结工作、考核评价等实现了闭关处理。
为了河长制工作全方位无死角,开设民意调查通道是必要的,可以采用如今比较盛行的二维码扫描的方法,鼓励人民群众积极提意见,增加河长制工作的亲民性。
网络舆情分析主要是放大网络文本的意义,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特定词汇进行筛选、分类、预警。通过设置河长关注的相关监控主题和关键词,对其多范围搜索,对受众较广的新闻网站、微博、微信、腾讯QQ、知乎等进行地区定位筛选,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汇总,通过技术手段分别从现实情况、未来趋势、准确度等方面多维度分析。
图像识别是将输入的图像信息进行识别分析的技术途径,可以通过设置的监控管理系统获取识别对象,对相关河湖的状况进行杂物识别、水位预测、水质分析,可以反馈异常情况,使管理人员及时获取一线信息。
语音交互简单的来说就是信息交流,其通过语音识别、文字转换、信息共享的方式被应用在河长制工作中。一方面在河长制工作内部体系中建立相关系统服务,方便工作人员的河况记录,使其通过智能的方式记录工作日志,并且其安全长效的储存信息功能可以维护河长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该语音交互服务可以向社会大众公开发布,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语音服务掌握河长制工作的进程,并且对其提问,增加了社会群众的参与度。
知识图谱是目前运用广泛并体现信息技术元素的方法,其和图像识别具有相似的特点,可以通过反馈建立结构性数据,为河长的工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加强河长制工作是改善水环境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河长制工作的有效性,目前在相关领域都融入了信息技术的元素,从制度体系到实际防护工作都在不断的改进,逐步提高管理工作的智能性,打造高效工作体系是今后河长制工作中要追求和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