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2020-01-12 19:55姜润哲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气滞津液脏腑

姜润哲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脑病科,沈阳 110000)

中医称肿瘤为“癌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为六淫邪毒,内因为七情内伤和脏腑失调等。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而造成肿瘤的发生。

1 病因

肿瘤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中医对于肿瘤类疾病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从不同角度对肿瘤的病因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将其归纳为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和年龄因素。

1.1 六淫邪毒 六淫之邪为四时不正之气,乘虚内侵,渐成气血凝结,阻滞经络,影响内脏的正常功能,邪浊与郁气、积血相合为病,留积不散,久之结为岩肿。历代中医文献指出,癌瘤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有关,认为凡人体被外邪所侵,即能积久成病。如《灵枢g 九针论篇》:“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提出了外邪“八风”停留在经络之中而成瘤病;隋代巢元方提到:“恶核者,内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挟毒所成。”《灵枢g 刺节真邪》记载:“虚邪之入于身也探,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为肠瘤……为昔瘤……为骨疽……为肉疽。”说明虚邪、寒热等可以导致瘤的发生。以上诸条说明,六淫邪气侵及人体,客于经络,扰及气血,使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日久成积,变生肿块,或为息肉,或为恶核,或为疽、瘤等坚硬如石,积久不消则成肿块。

1.2 七情内伤 情志不遂,气机郁结,久则导致气滞血瘀,或气不布津,久则津凝为痰,血瘀、痰浊互结,渐而成块。如《内经》认为噎膈是“暴忧之病”;朱丹溪认为乳癌是由于“忧恚郁闷,晰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明代陈实功认为:“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积成核”;《医宗金鉴》谓失荣证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以上古文献皆记载了癌肿与七情内伤有着密切关系。

1.3 饮食失调 恣食辛辣厚味,脾胃受损,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蕴日久,久成湿毒,或兼受邪火熬灼,凝结成痰,痰浊积聚而为岩肿。如《医碥》认为:“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宋《济生方》说:“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

1.4 脏腑功能失调与年龄因素 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邪气留滞面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互相搏结而致岩肿。隋代巢元方认为“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明朝李梴云“郁结伤脾,肌肉消薄,外邪搏而为肿,曰肉瘤”;明朝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明朝徐春圃也指出“气血日亏,相火渐炽,几何不至于膈噎”。此外,祖国医学还发现年龄在肿瘤发病中的意义,年龄愈大,癌的发病率愈高。明代申斗垣在《外科启玄g 论癌发》中指出“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赵养葵在论噎膈时说“惟男子高年者有之”;张景岳指出“少年少见此症,而惟中年丧耗伤者多有之”。

2 病机

癌病的形成虽有上述多种因素,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病理属性总属本虚标实。多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多由正气亏耗,邪气深伏久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乱,阻碍经络气机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留结为痰,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则停留为瘀,引起邪毒留滞,形成肿块。瘤体形成,则狂夺精微以自养,致使瘤体迅狂胀大。机体因失养而迅速衰弱,脏腑功能因邪毒内扰而失调,诸证叠起。邪毒伤人,病呈进行性发展,虽体质强健者,也难免病情恶化。邪毒伤正,正气亏虚,无力制约邪毒,则邪毒愈强,而邪毒愈强,又愈耗伤正气,如此反复,终陷毒猖正损,难以回复之恶境。

2.1 正气内虚 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侵犯机体而引发疾病丛生。如《医宗必读g 积聚》云:“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还是饮食劳伤,皆可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乱,或为痰凝,或为血瘀。瘀血、痰块一旦形成,又会作为致病因素,在正虚的条件下,内合外邪,引起毒邪留滞,形成肿块,致发肿瘤。

2.2 气滞 气的功能活动称为气机,表现为升降出入,运行全身,增强和调节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和补充各组织器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正如张景岳所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说明气机通畅与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气的郁滞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可以从症状与体征方面反映出来。因此从生理上看,气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情志抑郁,寒温失调,以及痰饮、湿浊、瘀血等等均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造成气的功能失调,引起气滞、气郁、气逆或气陷等等病理现象。正如《内经》所云:“百病皆生于气,……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胜之,积聚成瘤。”新安医家吴谦也在《医宗金鉴》中曰:“乳癌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乳癌如此,其他肿瘤的发生,也与气的病理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2.3 血瘀 血随气行,血的阻滞凝结,由折跌损伤或过寒过热,或血行不畅引起,故血瘀多伴气滞。如《内经》“石瘕生于胞中,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历代医家认为实体性癌肿,是由气滞不畅,血瘀不行,凝滞不散,日久而成瘤块。《灵枢g 百病始生》“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气血的凝滞不散,久而久之,便成瘀积肿块”。明代新安名医徐春圃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描述食道癌时说:“凡食下有碍,觉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清代王清任也言:“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前人对噎膈和腹内有形的包块肿物,认为多与瘀血有关。如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而不条达,日积月累,致肝血瘀滞,肝区疼痛,肝脏肿大,或硬化等而导致肿瘤或癌变。

2.4 痰凝 在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中所说的“痰”,是指广义的“痰”,它与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虚则健运失司,体内水湿不化,津液不布,郁滞不通,便会凝滞成“痰”,或由于情志所伤,肝郁化火,火热煎灼津液为痰,而致痰火交结,即所谓忧郁气结而生痰。痰还可凝结在经络筋骨而致瘰疬、痰核或阴疽流注。唐容川还指出:“须知痰水之壅由于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因湿浊凝聚成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脉络壅滞,痰浊与气血相搏结,乃成本病。”朱丹溪曾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可以影响脏腑的气机升降和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凝滞。其停滞在不同部位,或胸胁,或膈上,或积聚在肠间,病情演变到一定的程度就可形成积聚肿块。总之,痰湿凝聚,易留着于脏腑经络,结于体表则为瘿瘤,结于内脏则为癥瘕积聚等。

2.5 湿聚 湿邪侵入人的机体,停留滞着,便会阻碍阳气的活动,影响气的流通,导致气滞、气郁。如湿邪侵犯肌肉、经络,就会引起四肢麻木、关节疼痛等症。湿邪内阻肠胃,影响脾的运化,气血阻滞,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的减弱,而助长湿的凝聚的发生。若脾胃虚弱,水湿不能运化,则水聚于内,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蕴于内,久成湿毒,湿毒泛滥,浸淫生疱,经久不愈。

2.6 热毒内蕴 外受毒邪入侵,日久均化热化火,变为热毒;内伤七情,亦能过极而化火,蕴结于脏腑经络,则为邪热火毒。若热毒内蕴机体脏腑、经络,郁久不散,从而能导致营卫不和、经络不通、气血瘀滞等病理变化,毒蕴日久,易发为癌瘤、痈疽等。《内经》曰:“诸痛疡疮,皆属于心。”吴谦在《医宗金鉴g 外科心法痈疽总沦》曰:“痈疽原是火毒,经络阻塞气血凝。”就是说不论痈或疽(阳症或阴症)都是由火毒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所致。《灵枢g 痈疽》云:“热气淳盈,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可见郁火挟痰血凝结于局部,气血痰浊壅阻经络脏腑,皆可结成肿瘤。临床上多见癌瘤患者呈热郁火毒之证,如邪热炽盛,呈实热证候,表示肿瘤正在进展,属于病进之象。也有因病久体虚,瘀毒内陷者,病情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则形成阴疽恶疮,翻花溃烂,胬肉高突,渗流血水,预后不佳。

上述病机在临床上往往是两种或几种兼夹或互相交叉出现,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气滞可以引起血瘀,血瘀亦能导致气滞;气血凝滞,气机不畅,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输布,也可以形成痰湿凝聚。综上,初期邪盛而正虚不显,故以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实证为主。中晚期由于癌瘤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故多出现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等病机转变,由于邪愈盛而正愈虚,本虚标实,病变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因为癌症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癌症肿块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所以不能单纯着眼于局部病灶,而忽视从整体出发来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

猜你喜欢
气滞津液脏腑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