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宏
(山西路桥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1)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桥梁积水或者有其他腐蚀性的物质时都会采取清扫、涂刷防水层的等方式处理。这种方法容易操作,成本也比较低,是目前桥梁防水施工中最为常见的。然而经过实践证明分析发现,这种方法的应用并不合理,若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导致施工质量的降低,甚至还会对桥梁产生二次损害。因此,应在具体的施工中进行基层清扫,清扫前要先检查水泥砂浆基层是否达标,然后对在每个基层上所存杂物以及尘土进行清洁,清洁干净后,进行修补并认真扫除干净。其次对于一些特殊位置,比如水平面与立面交界处、排水口、阳角等。同时要注意特殊位置附加层的处理,基于大于特殊位置尺寸原则,进行玻璃纤维布的剪裁,帖不工作和FYT.1涂刷工作一同进行,将其贴实、刷平。此后再做一布三涂,即一层胎体三边涂料施工;最后,当待附着层面干燥后,涂刷第一遍防水材料。涂刷不宜过厚、不能侧刷,确保表面均匀、平整,不能出现堆积现象。立面涂刷必须达到设计高度为准,待其化成膜后再实施第二遍涂刷,做第二遍涂料时可交易曾玻璃布的涂刷。一般平面施工从低处往高处做,按顺水接茬并涂布施工,先进行水平面施工,然后进行垂直面施工。玻璃布立面贴到设计高度,不能超过10 cm,要注意接缝应留在距离不小于20 cm的水平面上,最后达到没有褶皱、空鼓的现象。完成第二遍涂刷工作后,经实干后再采取满刷形式涂刷第三遍涂料。第三遍涂刷成膜经验收合格后做砂砾保护层,均匀的撒布砂粒,与涂膜表面粘结牢固。水一旦到了防水层就会流动,在护栏、立柱附近、伸缩缝周围形成积水,在车辆作用下形成水压,对桥面面层形成不利影响,容易损害桥面面层。除此之外,水自身具有冻胀作用,很容易使桥面出现隆起现象,加速对桥面的破坏。因此,再设计桥面泄洪管的时候,要注意它与桥面防水层的连接,以防止使防水层得水能够经过泄洪水管及时有效的流出,避免出现层间积水现象的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必须要制定严格全面的操作流程,第一,无论在施工中哪个阶段,都应让操作人员明白具体施工工艺及步骤,要防止施工车辆和人员造成的破坏。第二,防水层应从低处开始向上铺,尽可能避免水渗入搭接缝中。第三,重视加强现场监理的重要性。铺设防水层是一件很费时的工作,既要等待好天气,又要赶工期,有时还得在夜间工作。如果冬季施工时,因有些材料具有硬脆性,在冷天时可塑性很差,要严格控制施工温度。防止防水材料受到影响。
最早的防水层是“三油两毡”,这是前苏联的形式。它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由于厚的路基表面和强大的可压缩性,路基顶部和路基形成“双层皮肤”,即使在新桥建成后也是非常不利的。也就是说,铺设层的大面积被破坏。近年来,阳离子乳化沥青已被用作粘合剂基材,并且玻璃纤维已被用作增强拉伸强度的肋。在这个过程中,它被称为“双层布六层涂层”,即两层玻璃。
纤维布夹在防水层中,并有六层粘合剂涂层。这是一种柔性防水层,易于构造,可用于不平整的平板。与一些防水层不同,路基必须是高水平的由于桥面防水层是设置在混凝土桥面板和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之间,因此,本项目的技术关键除保证防水层足够的不透水性能外,还必须保证防水层同混凝土桥面板及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两者之间都有足够的粘结强度和剪切强度,以适应高架桥快速行车的需要。焦油聚氨脂肪防水涂料。这种材料强度高,抗渗性好,耐高温,不易被沥青混凝土烫烙而失效。由于这种材料对基层干燥度要求也高,与沥青混凝土亲和性不好,容易脱离。因此被淘汰。工程实践也表明,采用这种柔性材料的桥面防水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在短时间内容易出现错动和裂缝,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和防水层之间出现脱离和间隙。还有一种材料采用生产线生产的卷材,胎体为玻纤毡。这种材料虽能满足—般防水要求,但桥面采用卷材防水较其他部位有所不同,如桥面受动荷载作用要求搭缝必须严密牢靠,基面必须干燥、平整,卷材与基面必须满贴,质量要求严格,操作难度大。这种材料高温性能较差在摊铺沥青混凝土时容易被烫烙。由于卷材胎体的存在实测抗剪强度也很难达至0要求,故也被淘汰,最后选用了与沥青混凝土相同种类的沥青为基料,研究试制了桥面防水涂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桥面防水涂料的试验研究沥青改性材料。由于当时桥面防水层不仅要求具有很高的不透水的性能,而且要求防水层在-15 ℃低温时还有较好的弹性和塑性,在高温90 ℃~155 ℃下有足够的强宦和热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有良好的抗老化能力以及对应变直的适应性,这些性能要求显然是热淌冷脆的石油沥青无法满足的。因此必须对沥青改性以提高其性能。经过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等十多种材料进行试验,最后试制成HUT-1桥面防水涂料能同时满足以上多方面的要求。
对道路桥梁施工中防水质量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设计因素、材料因素等,进而探讨防水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促进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的整体提升。防水问题对于工程质量有着比较直接的影响,所以实际施工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应当做好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标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