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 周菡菡
桂林理工大学(54100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风景园林的追求也随之增高。 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与定义有所不同,所以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创作,注重人们的情感因素。
情感不仅仅指人的喜怒哀乐,而是泛指人的一切感官的、肌体的、心理的及精神的感受[1]。 园林中的情感因素有很多,主要是通过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山水石、诗画、匾额等来表达。
1.2.1 情感的倾向性
情感的倾向性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不开,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指向和引起的原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竹十分喜爱,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周敦颐先生对莲的情感表达十分直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这是他们对情感倾向性的表达。
1.2.2 情感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情感是人在一定时间段内所产生的内心活动。开心、悲伤、愤怒、嫉妒等情感都是具有时间性,不会永远存在,不同的情感交错才使得人们更加完整。每个季节有其独特的景色。 情感的时间性在园林中的应用,如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薄雾迷蒙、垂柳初绿,“曲院风荷” 映日荷花别样红,“平湖秋月”夜晚湖中朦胧月色,“断桥残雪”雪后初晴、雪色洒落断桥。 当人处在不同的空间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如留园的入口景区曲折、黑暗、狭长,形成放—收—放空间序列,中部景区呈开阔环形,前后空间具有明显差异,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因此,情感是生活现象与人心共同决定的,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态度,表现为与人的个性、道德、经验等有关的各种体验之中[2]。
情感化的因素体现在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景观能够影响人们的各种情感活动,这种活动通过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个体性格特点反映出来。因此,情感化的景观设计同样要关注人的活动和需求,遵循“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的原则[3]。
情感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主要有形、色、声、味等方面。 对不同园林要素的搭配组合,营造出不同的场景氛围。
每个场地都有其独特的形状、肌理。 北京是一座具有3 000 多年历史的古都,底蕴深厚。 其中心轴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城”重庆,由于坐落在丘陵之上,随处可见依坡而建的房屋。 城市魅力的体现在我们对于美的发现,发现美并利用美来进行风景园林设计以此感受城市的魅力。
城市的景观有其文化内涵,城市的建筑色彩也有它的文化内涵。 色彩不仅是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还展现一座城市的文明。 从白墙黑瓦的中国江南民居到红墙黄瓦的中国故宫建筑,再到彩色外墙的欧洲特色威尼斯布拉诺小镇,色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会令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兴奋,深深地感受色带来的震撼、讶异与感动。
园林中的声音也是独特的景观。 如苏州拙政园感受蕉窗听雨的“听雨轩”,杭州的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个园中“冬山”的“北风呼啸”声。 现代的声音景观也有许多, 如西安大雁塔的音乐喷泉、桂林两江四湖放的古典音乐,园林通过这些声音景观深化了园林意境。
味在园林中也是重要的情感因素。 不同的植物气味各有特色。 如桂花的浓香、茉莉花的清香等,不同的香味令人产生不同的嗅觉感受。 拙政园的远香堂,取自《爱莲说》:“香远益清”,在夏日荷风中清香远送。 留园著名的闻木樨香轩,也是因其香味而闻名,这些气味就像地标一样,扮演着园林路标的角色。 除此之外,松柏、桉树、樟树等树木散发出来的香气,都能引起游人美好的心理感受。
寓天道于人心,遵循天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两晋南北朝以后,将人文的审美融入大自然的山水观念之中,形成中国风景式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等基本特点,并贯穿于此后园林发展的始终[4]。
以自然之美比喻君子之美。 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是因为大自然地形象表现出了与人美好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 中国园林筑山理水的手法,使得中国园林风景式发展更加明确。 君子比德思想在园林中的运用和体现是通过构图要素的处理,在园林中精心细致地配以山水花木石等元素。 扬州个园园主人认为,竹虚心、体直、挺拔,有君子品格,因此个园遍植竹,竹叶形状似“个”字,故名个园。 广玉兰、竹、梅花等花木在个园的广泛运用体现了君子比德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可见君子比德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入。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苦闷不堪的人们开始寄希望于虚幻的神仙,希望他们能够解救自己。 我国神话系统的来源就是当时的昆仑山和东海仙山。
昆仑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理想景观模式。 东海仙山神话对中国园林发展影响较大,促进了秦汉时期皇家园林风景式发展。 汉武帝在建章宫内开凿太液池,为了模拟神仙境界,在太液池中堆筑三个岛屿,象征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首开“一池三山”模式之先河。 一池三山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模式,并从汉代园延续到清代,如颐和园昆明湖中的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
日本庭园的历史悠久,由于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在院中挖地造岛,旨在营造蓬莱仙境。 除造岛外还在庭院中增加一些石灯、 石制洗手钵等元素,使得庭院初步具有日本风格。 石灯表示肃穆清净之感,石制洗手钵象征洁净的泉水。 植物以绿色为主,开花植物较少,表达清心寡欲的心境,达到修行的目的。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日本庭园渐趋抽象。代表这倾向和时代的就是枯山水,一般由白色细碎砂石铺地,再点缀一些片石、苔藓、罗汉松等元素构成。 枯山水一沙一世界的境界,表达了对宁静的向往。 “禅”的意境融入在园林中,启发人们思考生命、净化心灵。
埃及气候条件独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埃及园林形式。 古埃及园林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宫苑园林、圣苑园林、陵寝园林和贵族花园。 这四种类型的园林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 宫苑园林是为法老娱乐休闲所建,宫内造园元素丰富多样,如水池、花木、凉亭等。 圣苑园林周围多种植茂密树木,以此烘托树木的神圣色彩和表达对神灵的崇拜。 与中国不同的是,因为其地理位置,所以埃及人十分重视园林改善小气候的作用。 树木庇荫的作用渐渐显现,树木和水体也成为他们重要的造园要素。
古希腊文明有它的独特性。 希腊园林设计中有很多希腊神话的元素,如雕塑、饰瓶、绘画、建筑等。早期的宫廷园林为王公贵族服务, 内容形式丰富,喷泉、水池、饰瓶等有较强观赏性。 由于民主思想的发展,出现了可供人们使用的公共园林。 希腊人对树木也怀有神圣的尊崇心理,把树木作为礼拜的对象,神庙外围种植树林,称为圣林。 文人园——哲学家的学园,主要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们在露天环境中讲学,表明当时的文人对树木、水体等自然环境的喜爱。
风景园林见证了时代的历史与发展,用艺术将人和环境关系处理得和谐统一。 风景园林在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需求后,渐渐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慢慢融入情感因素使人们在景观中产生认同感、满足感、归属感等,寓情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