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河湖长制办公室
2020年是实行河湖长制的第4个年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河湖长制从建立到见效,从有名到有实,取得重大突破。当前我省落实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更加完备,省市县乡村5级河(湖)长体系写入省级立法,不少市县在巩固河湖长体系的基础上设立河湖警长、督查长,选聘民间河长、巡河护河员,培育壮大志愿者队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构建了推动河长履职、促进部门协作、严格督导考核的工作落实机制;基础工作更加坚实,制定实施“一河(湖)一策”、组织开展河长培训、开发运行信息管理平台、卫星遥感监测河湖动态;清理整治推动有力,河湖管理保护格局一新,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河长办立足职能职责,强化统筹协调、督查督办、考核问责、技术支撑和宣传引导,在督促河长履职、推动工作落实方面发挥重要的组织协调、指导督导作用。
按照“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精准发力”的思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工作统筹,细化实化工作措施,以点带面推进工作落实。一是组织推动高位部署。组织召开省级总河湖长会议,对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作出高位部署。各市和雄安新区全部组织召开总河湖长会议,唐山市印发《张古江同志2020年度落实唐山市河湖管理第一责任人工作方案》,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邯郸、定州、辛集等市就落实河湖长制发布总河(湖)长令21个。二是立足实际明确重点。印发《河北省2020年度落实河湖长制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和《河北省河湖长制年度工作要点》,分别从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河湖长制和各级河长办推进工作落实的层面谋划部署全年工作,确保有序开展。三是强化协调形成合力。经省级总河湖长会议审议通过,印发《关于明确河北省省级河湖长制责任部门及职责分工的通知》,对责任部门涉河湖管理保护职责进一步细化分工,为部门协同推进河湖保护治理奠定基础。沧州、承德等市以健全完善河长办机构设置为抓手,深入推进部门协作,沧州市设立检察联络室,市检察院安排人员定期到河长办办公,协同推进河湖环境保护及水生态环境改善。承德市从河(湖)长制主要责任部门抽调“督查专员”集中办公,市县两级政法委指定专职司法联络员,牵头组织两级公安、检察、法院联络员定期会商。
分析当前形势,围绕工作需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法制保障和制度支撑。一是加强立法保障。今年颁布实施的《河北省河湖保护与治理条例》中,专章写入河湖长制,对建立5级河(湖)长组织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工作机构和主要职责、强化督办问责等方面明确法律要求,实现河湖长制工作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二是完善考核问责机制。经省级总河湖长审定,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落实河湖长制考核问责制度》,着眼于压实党委政府、河长湖长在落实河湖长制中的事权责任,突出考核导向作用和问责督促作用,进一步完善考核问责机制,为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提供有力抓手。三是完善督查督办机制。印发《河北省河湖长制挂牌督办办法》,明确典型突出问题挂牌督办的实施程序、办理要求、解除标准等,通过公开督办,加强社会监督,推动问题整改。四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制定《关于推进“民间河(湖)长”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民间河长的含义、基本条件、选聘程序、主要任务、禁止行为、问题处置与意见采纳和工作保障措施,为进一步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河湖管理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以压实河(湖)长责任为关键,以问题整改落实为目标,全面加强督查督办,推动河湖突出问题整治到位、河长湖长履职到位。一是加大督查力度。今年以来,省级开展联合督察、集中暗访和专项检查20余次,5月和11月,以河湖清理整治和河(湖)长履职情况为重点,分别组织开展集中暗访和联合督察。对136个县(市、区)、97条河流进行实地检查,发现督办河湖问题221个,抽查复核112个,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向市、县开放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加强监测成果应用,为各市开展督查检查、问题排查提供技术支撑。衡水市以滏阳河冀州区段为试点,构建河道“高空瞭望”视频监控体系;承德市开发建设河湖生态可视化监控系统,实现河湖问题监控识别和整改反馈的信息化管理。二是抓牢督办整改。对上级交办、媒体曝光、群众举报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抓牢督办盯办、整改复核、反馈销号各个环节。典型突出问题直接督办相关河长湖长,压实责任,推动整改。今年以来,省市两级河长办共跟进督办、协调解决河湖问题2868个。三是严格履职监管。省级通报河(湖)长巡河率排名6期,开放巡河统计数据端口,支持各市加强对县、乡、村级河(湖)长巡河监管,各地在加强河长履职监管上也想了很多办法,承德、秦皇岛、沧州、廊坊等市探索建立河长述职工作机制,廊坊市还通过市级主要媒体公开乡村河长巡河情况。目前我省乡、村级河(湖)长巡河率已达99%以上。对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清河补水、河道采砂等重点工作,省河长办致函市级河长湖长44人次,公开约谈6名县级总河长,各市共追责问责河(湖)长594人次。
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公正、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和激励问责机制,切实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河湖长责任,确保工作落地落实。一是健全完善考核体系。健全日常评估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行政考核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今年以来,就省级“一河(湖)一策”实施情况和各地落实河湖长制情况,第三方累计巡查82组次,实地踏查150个县、400余条河段,走访调研群众1200余人,发现问题591个并全部留存影像资料,形成评估报告82份,提出各类意见建议160多条。二是严格组织年度考核。克服疫情影响,组织完成2019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省“两办”通报年度考核结果,注重发挥考核引导作用。对考核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一地一单”交办各地整改。三是制定年度考核细则。组织起草修改小组,专题研究修改年度考核细则,形成内容完善、标准清晰的评分细则,并于12月14日正式印发。目前省河长办正在加快推进考核相关准备工作。
今年以来,省、市两级河长办将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作为落实河湖长制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督促推动各级河湖长加大组织调度力度,切实推动河湖“四乱”问题清理整治。一是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经省级总河湖长许勤省长审定,印发《关于扎实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的通知》,提出8方面23项具体措施,推动河湖“清四乱”和监管常态化规范化。各市在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保定市建立健全河湖保洁长效机制,目前已有13个县区实现河湖保洁市场化管理;张家口市推行河湖巡查员网格化管理,“一格一人,一人一卡、一格一档”,进一步明确管理护责任。二是充分发挥各级河长牵头作用。石家庄、承德、唐山、邯郸等市级河(湖)长就责任河湖清理整治印发河(湖)长令24个。邢台市市级总河长钱三雄同志致信全体市级河长和县级总河长,要求用脚步丈量河道,切实担负起河道管理保护主体责任。三是综合治理促清理整治。组织开展全省“秀美河湖”评选活动,鼓励各市在清理整治的基础上实施重点河湖综合治理,打造群众满意的秀美河湖。秦皇岛市坚持以流域治理理念为引导,水岸同治、系统治理,全市河湖面貌不断好转,水质持续提升。邯郸市初步建成以水库为根、河流为干、渠道为枝、坑塘闸坝为叶的“树状”生态水系,既为河湖“洗脸”,又为河湖“美容”。石家庄市组织实施滹沱河、太平河、颖水河、松阳河、槐河等多条河道生态修复工作。邢台市探索县域河砂统一开采统一管理,推动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新路子,得到水利部认可。雄安新区紧紧围绕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控源、治污、补水、清淤多措并举,白洋淀水质总体达到近10年来最好水平。
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多渠道报道河长制工作成效,提高公众认知度,进一步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河湖保护,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拓展公众参与渠道。今年省级在继续招募民间河长的基础上,公开招募企业河长,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民间河长、企业河长开展志愿巡河活动100余次,反馈解决问题400余个,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唐山市在电视台开设“河湖问题曝光台”,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推动问题解决。二是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在省主流媒体长城网开设“河北省河湖长制”专题进行集中宣传,共发布信息172条,浏览量3万逾人次。印发“冀河湖长办”微信公众号管理办法,精选发布内容、优化发布形式、规范发布流程,共发布36期、113篇、关注人数达3万余人,公众号信息被各类媒体转载近千次。三是活用各类宣传载体。以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征集、“最美河湖卫士”评选、“守护美丽河湖”微视频公益大赛、全省“秀美河湖”评选、“河北省落实河湖长制网络有奖答题”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创作河湖长制文化作品,普及河湖知识,广泛宣传河湖长制相关政策、河湖长典型事迹和河湖保护治理措施与成效。“秀美河湖”受到广泛关注,共收到有效参与投票1300余万次;省河湖长制信息管理平台、承德市机制体制创新入选全国典型案例,秦皇岛市河湖长制工作成效入选《现代水治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研究》。“互联网+河长制”管理模式被省委网信办评为“2020年河北省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典型优秀案例。我省1名乡级总河长、2名民间河长当选“全国最美河湖卫士”;6部微视频分获全国微视频大赛二等奖、优秀奖,省河长办获最佳组织奖。
下一步,我们将就加强河长办机构设置、加大部门协调联动力度、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等推进河湖长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着眼更好地发挥河(湖)长作用,立足建设幸福河湖,进一步加强责任落实,强化监督监控,严格督查考核,推进系统治理,切实发挥河湖长制的制度优势,推动河湖管理保护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