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虎社 茹贺军 梁杰 邢晋芳 刘飒飒 段雅娟(山西省阳城县畜牧中心)
2017年以来,为进一步推进山西省阳城县畜牧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阳城县逐步建立起产业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实现生猪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生态化发展。同时,阳城县人民政府出台扶持办法,制定实施方案,加快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阳城县芹池镇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依托政策扶持措施,借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股份”)合作体系,在全镇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生产模式,在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农业结构调整中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完整、助农增收较快的产业。同时,随着养猪模式的优化,养猪技术的进步,疫病防控的高效,政策扶持的力度加大,养殖效益明显提升。但是,在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产业进一步发展。
2016年11月,温氏股份与阳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养殖一体化项目投资协议”,成立了阳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拉开了温氏股份一体化养殖序幕。从2016年11月签约40万头,到2019年10月签约60万头,短短几年时间,芹池镇养猪户受益明显,成了阳城县农业领域的一盏致富明灯。之所以生猪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阳城县人民政府决策超前。
畜牧系统工作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后的结果显示:农村生猪散养农户基本为留守老人,加之不确定的饲料、生猪价格因素,导致散养农户养猪利润空间愈发狭小。再加上2016年史上最严环保政策,以及受周边地区生猪疫病疫情等诸多因素的困扰,散养农户养猪积极性普遍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逐年下滑。规模养猪大户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在养猪场建设方面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粪尿污染严重、养殖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不利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破解难题的最佳方式。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生态化成为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首抓责任落实。生猪养殖是阳城县农村的传统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率领全县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就业增收、富民强县”总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抓手,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为农村找准全面小康支点,用行动夯实强农富民之机,下发《关于促进规模养猪场建设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直各相关单位、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阳城县规模养猪场建设推进领导组”。并专门召开推进部署会议,与17个乡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做到奖惩明确,监督严格,对工作不力、任务完不成的乡镇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芹池镇作为温氏股份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所在地,镇党委、镇政府结合芹池镇当地实际,加强对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的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为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助农增收致富,确保生猪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全镇各部门、各村委会人员尽职尽责,为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将惠农工程落到实处,只要完成目标考核任务,实现“干就奖”。
2.扶持力度加大。为推进生猪产业由零星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实现规模养猪场建设科学化,推进全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阳城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生猪产业发展项目补贴办法的实施方案》,加大了财政补贴力度。在生猪规模养殖场用地、用水、用电、道路建设以及信贷金融等方面,芹池镇政府协调国土资源部门,保障生猪养殖用地需求,按照“远离村庄,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原则,依照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对养猪场建设进行审批。
电力部门,确保新建规模养猪场用电线路免费架设到场,生产用电按农业用电对待。水利部门,整合各类水源政策,为养猪场提供用水保障。道路交通部门,确保养猪场道路畅通,同时加大对养殖小区道路建设的扶持力度。环保部门,制定环保标准,在选址环节加强环保设施建设的指导和引导,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压缩审批时间。
对于规模养猪场实施多方补贴,一个1000头养猪场,温氏股份每栋圈舍提供40万元贴息,实现合作发展,利益均享。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资金的补贴,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只要规模养猪场(小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雨污分离”,建有防渗、防漏的沉淀池、堆粪棚、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猪舍安装有刮粪机、固液分离机,实行干清粪工艺和粪尿分离,配备有保温与降温系统,消毒与防疫相应设施设备完善,就依照“农户申报、乡镇初验、县级验收”的方式发放补贴。按照每栋圈舍2018年年底建成12万元,2019年度10万元,2020年度8万元实施补贴,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只要农户有意向,“建即扶”。
3.推进资源利用。积极推进生猪循环养殖模式,不断提高畜禽粪污处理能力,提升有机肥生产和使用比例。根据山西省晋城市畜牧兽医局和晋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资金补贴办法的通知》,结合芹池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制订了生猪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把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
一是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统筹构建种养平衡、农牧互补、生态循环的产业发展体系,积极推广“种养结合,以地定养”模式,养殖场与农户签订粪污消纳协议,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生态农业发展。
二是积极推行循环养殖模式,采用新型治污技术,利用太阳能沼气发电,实施“生猪—沼气—沼渣—沼液”循环模式,充分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效益。
三是加大畜禽粪污治理力度,实施粪污固液分离,粪肥还田,生产有机肥,同时推行“粮—果—蔬—菌”循环利用模式,推动“三产”融合,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四是按照晋城市下发的《促进畜牧业进一步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资金补贴办法的通知》,以及《阳城县2020年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芹池镇养殖实际,狠抓项目落实,指导农户配套建设粪污设施设备,确保健康养殖,生态环保。对于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养殖户一改“要我治”向“我要治”转变,并且只要养殖户按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案建设储粪场、污水贮存池等粪便贮存设施,建设厌氧发酵池、氧化塘、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堆肥发酵设施、粪污运输设施、固液分离机以及相应机械设备,就能实现粪污处理“治就补”。
4.龙头优势明显。2016年11月以来,阳城县委、县政府把温氏股份“公司+农户”合作模式一步步做大,从最初的40万头养殖一体化协议,到如今的60万头签约,做强做大的是生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实现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阳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为龙头,游仙种猪场、黄坡种猪场相继建成,实现了生猪品种的标准化。以温氏股份“公司+农户”“公司+小区”合作的新型经营模式,带动了生猪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温氏股份品牌驱动“五个统一”(即统一猪舍规划、统一物料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肉猪、统一价格核算)的生猪养殖模式,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维护了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农户养殖积极性,促进了农户增收,实现了“利共享”。
5.严格疫病防控。2018年8月以来,生猪生产面临的疫病风险不断增大,给防疫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为推动芹池镇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农户生猪生产效益提高,芹池镇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研究部署防疫工作。
一是建立了以养殖户为责任主体,各村负责人为监管责任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压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凝聚合力,密切配合,严格值守,全镇实行“四包一”(即镇政府、村委会、畜牧兽医站、防疫队)防控疫病工作机制,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三是全镇各部门、各村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按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规范,切实做实防控工作。
四是强化监管,依托温氏股份自身优势,构建生物安全体系。加强规模养殖场的监督监管,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类技术规范,科学有效实施免疫,充分利用洗消中心,严格做好消毒工作,强化防控技术支撑。
近年来,芹池镇始终一盘棋,由于各项工作任务的细化,责任的落实,生猪规模养殖场发展迅速,疫病防控科学有效,确保做到了全镇无一起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发生,形成了建立一片,巩固一片,净化一片,致富一片,实现了全镇脚踏实地的“真无疫”。
经过近年来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建设,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在芹池镇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生猪标准化发展迅猛,规模效益明显。2016年年末,芹池镇生猪养殖散养49户,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5个,年出栏生猪5206头,没有生猪养殖小区和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的猪场。而到2019年年末,芹池镇已发展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14个,年出栏育肥猪19934头,出栏仔猪24035头,生猪存栏26164头。依照2020年现有规模生猪养殖场报批建设进度,到2021年年末全镇规模生猪养殖场达到34个,年出栏育肥猪20万头,年提供上市仔猪22万头。其中,年出栏3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年出栏2万头以上的大型标准化猪场1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猪场4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猪场26个,年出栏仔猪10万头以上的标准化种猪场2个。按照温氏股份养殖一体化项目实施分案,到2023年年末完成全部6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芹池镇规模养殖出栏量2021年年末将突破20万头,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50%以上。
2.生猪良繁率大幅提升,品质更具保障。2017年年末,芹池镇农户能繁母猪存栏仅有309头,随着游仙种猪场的建成,2019年年末优良品种的能繁母猪达到了6000余头;预计2020年年末,在建的黄坡种猪场也将落成,等待优良品种的能繁母猪6000余头入住,芹池镇片区能繁母猪总量达到1.2万头,加之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和能繁母猪的自然分娩技术,生猪良种繁育将大幅提升,有力地保障生猪品质的提高,增加生猪养殖效益。
3.生猪总产值不断提升,农户收入增加。2016年年末,芹池镇出栏生猪5206头,猪肉产量390吨;2019年年末,出栏生猪19934头,猪肉产量1595吨。从2016年的5206头增加到2019年的19934头,仅用了3年的时间,生猪出栏增加了14728头;2016年以前,仔猪勉强自给自养,2019年年末提供仔猪24035头,预计2021年年末提供仔猪将突破22万头,除芹池镇自给外,还将部分仔猪外销。随着合作农户的不断加盟,作为温氏股份的一员,农户实惠满满,赢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与温氏股份合作,只要公司与农户签订了合同,就能够确保盈利。2018年,生猪销售价格一降再降,下跌至8.00元/千克,而温氏股份仍然按照合同价14.80元/千克回收生猪,确保农户每头生猪收入在220~280元,对于养殖环节的意外死淘还会进行补贴,以此化解养殖风险,稳定农户收益。
在看到全镇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芹池镇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规模养殖场发展迅猛,可以看出有一哄而上的表象,缺乏有序发展和合理规划。其二,规模养殖大户不断涌现,粪污治理的成效很难维持,如某一生猪养殖小区(场)所产生的粪污导致周边土地难以消纳,即使远距离运输消纳,所带来的费用支出较大,势必影响养殖效益。其三,随着生猪产业的发展壮大,规模养殖数量多,养殖密集,部分养殖场户防疫意识不强,势必对防疫工作带来隐患。
为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同时加快养殖环节、资源化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变,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推动畜牧业实现现代化,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有序发展,合理规划。生猪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畜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思路、目标、重点和工作措施,确保科学、有序、协调、统一。
2.健全体系,完善制度。首先,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按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要求,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对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规范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免疫档案,组建高效的防疫队伍,落实强有力的防疫模式,全面提升疫病防控工作水平。其二,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管,明确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责任,明确监管要求,加大饲料及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管,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实行备案制度,强化生猪养殖档案管理,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其三,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确保生猪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3.以种促养,循环发展。要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完善现代畜牧业重镇,实施生猪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紧密结合“沼气配套、种养结合、生态环保、循环发展”的思路,坚持适度规模养殖,龙头企业相互合作,稳妥生猪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二是继续做好“生态养殖+沼气发电+绿色种植”和避免污染的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切实做大做强芹池镇生猪产业。
4.抢抓机遇,安全发展。针对芹池镇养殖业发展现状,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还应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进一步做好项目的策划、编制、争取等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紧密围绕芹池镇畜牧产业发展实际,解决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着力加快畜牧产业园区建设,适度发展规模养殖场,确保实现绿色发展。加大推进畜牧副产品的精细深加工力度,强化冷链配送,促进产加销紧密衔接,确保实现安全发展。同时,推进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挖掘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对畜牧经济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实现产业增值,养殖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