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群
(桃江县农田建设管理中心,湖南 益阳 413400)
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方田,并依照间隔及面积整齐划分、实施灌溉。目前,农田水利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排水、除涝以及防治盐、渍灾害等设施,对劣质农田实施有效改造,提升农田的利用率及生产效率,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标准建设目标。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以下三大作用:第一,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小型水库、蓄水池和水井等能解决农田灌溉和农民饮水问题;第二,改善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现状,减轻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抵御洪水;第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优质的水利工程能够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及设施管理存在着制度缺乏、产权不清晰等问题。在管理和维护水利工程项目及基础设施过程中,资金相对紧张,供水价格没有形成合理而科学的机制。另外,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农民、社会、政府三方面的职责权不清晰,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维护和建设,造成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下降,同时农民收入和农业健康发展也遭受到重大影响和阻碍。
2)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较少。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仍占主导,在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亦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先进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应用和推广,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也开始使用机械设备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科技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机械设备的使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匮乏问题。
3)水资源短缺。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最基础的要素就是水利工程,但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我国在农田灌溉方面仍存在着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个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极其不利。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农业发展也在逐渐转型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农田灌溉水源越来越紧张、稀缺。
1)提高农田水利建设重视度。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导致人均土地面积日益减少。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仅占很小一部分,并不能成为农村居民主要的谋生手段,有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在很多地方,农业收入不如进城务工收益多,农田水利建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需要有关部门研究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对策,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利管理站工作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对自身工作明确定位,更好地服务农田水利建设。
2)标准设计,加强设计质量。首先要构建严格的审核体系,对水利工程设计严格审核把关。通常农田水利工程包含大面积的灌溉区域,施工技术多样,严格的审核体系必不可少。其次要选择符合资质的设计单位参与工程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3)加强施工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要加强施工技术研究,确保施工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地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要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个安全、整洁、和谐的施工环境。施工前,根据技术要求,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制定符合施工实际的规范与要求,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与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高效和规范,从而达到提高施工质量、节省投资、合理缩短工期的效果。
4)加大工程管理和建设资金的投入。在对工程进行预算的时候,要给工程后期的管理投入充足资金,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长期维护,出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维修和解决,保障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采用多方筹集资金的方式,鼓励并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调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公司等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例如,省级规划项目对县进行招标,招标主体可以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用水者协会、农业生产公司、自然人。这样,投资主体有了积极性,投资效率得到提高,管理责任明确,经济效益可以大大提高。
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关乎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是稳定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在水资源短缺的大环境下,要加大对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人员投入、技术投入,提高各级政府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促进农业的科学、可持续、生态、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