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垚
(辽宁奉天中医院针灸科,辽宁 沈阳 110000)
肩周炎是常见骨科疾病,肩周炎的发生是肩部关节的软组织、关节囊等发生一定范围的无菌性的炎症,造成患者肩关节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对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都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方式较多,包括药物、关节腔内注射等,本文主要观察分析针刀配合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研究筛选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肩周炎治疗的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筛选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份收治的肩周炎治疗的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67例;对照组男性占37例,女性占30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是(59.11±3.82)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是(1.88±0.79)年。联合组男性占35例,女性占32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是(59.11±3.82)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是(1.88±0.79)年。两组基本信息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筛选标准。纳入标准: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无精神状态异常者;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肩关节损伤;有治疗禁忌。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刀治疗,首先对患者的肩关节情况进行检查,对患者的痛点进行检查并做好标记;患者取坐位,患肢向外展开30°,将肘关节及下臂平放在治疗床上,对皮肤进行全面消毒,施术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做好手部的消毒杀菌并套戴无菌手套进行操作;疼痛点由深到浅将1~2 mL 1%利多卡因注射,一次性针刀的针刀刀口线与局部神经血管分布一致,在治疗点垂直于皮肤快速进刀至皮下,根据压痛部位病变部位深浅,刺入10~30 mm深,触及病变部位,行纵行疏通切割3~4次,出针刀,创可贴外敷治疗点,手扶患者肘关节进行被动前屈、后伸、内旋、外展等各方向运动。
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针灸治疗,针灸穴位选择主要为手三阳经穴,肩髃、肩髎、肩前、臂臑、肩贞、阿是穴、条口、阳陵泉穴;随着加穴位,针灸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每次留针20 min;患者进行5 d的针灸后实施针刀治疗,间隔两天进入下个疗程。
1.4 临床指标观察: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跟踪随访,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Neer)变化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比较。
1.5 指标判定:患者跟踪随访3个月,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肩部功能恢复正常,判定为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肩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肩部功能部分恢复正常,偶有疼痛,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肩部功能未恢复正常,疼痛严重,判定为无效。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Neer总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肩关节Neer评分联合组(61.09±2.55)分VS对照组(61.12±2.73)分,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跟踪随访治疗后,两组肩关节Neer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联合组(88.11±4.57)分VS对照组(72.93±4.91)分,评分差异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效果两组比较:联合组67例患者,治疗效果治愈39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1%(66/67);对照组67例患者,治疗效果治愈23例,显效22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3.58%(56/67);治疗效果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肩周炎属于慢性疾病,老年人群为多发人群,这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骨质疏松严重有一定的关系[2-3]。肩周炎临床表现主要为肩部疼痛、肿胀,肩关节功能障碍,活动受限,手指发麻等;同时肩周炎具有反复性,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常规西医治疗采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起到润滑等作用,只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我国中医药在对肩周炎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肩周炎在中医中属于“痹症”范畴,多因人年龄增长,存在气血不足且脏器渐亏,其肌肉筋骨也因此失其濡养,加之有湿邪风寒乘虚而入,在肌肉筋骨之间溜滞,导致经络闭阻、气血凝滞所致。所以治疗应以活血通络、温阳行气为主[4]。针刀具有切割、疏通、剥离功能;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加强对穴位的刺激,同时具有镇痛、缓解痉挛、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等作用;联合治疗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说明肩周炎采用针刀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情况,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