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秀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1)
脑炎后癫痫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其药物治疗方法较多[1]。本研究分析了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脑炎后癫痫的有效性,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135例脑炎后癫痫压患者分成不同组。甲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乙组采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丙组用托吡酯治疗。甲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21~35岁,平均(26.71±2.51)岁。发病时间1~16年,平均(5.51±0.21)年。乙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2~35岁,平均(26.45±2.21)岁。发病时间1~16年,平均(5.45±0.21)年。丙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1~35岁,平均(26.41±2.26)岁。发病时间1~16年,平均(5.41±0.25)年。三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甲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乙组采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丙组用托吡酯治疗。托吡酯起始剂量依次为25 mg/d、0.5 mg/(kg·d),后进行调节,最大达到100~200 mg/d。丙戊酸钠起始剂量依次为5~10 mg/kg,后进行调节,最大达到30 mg/kg,维持量一般为600~1200 mg,分3次服用。马西平最初每天200 mg分2次服用,之后每周增加100 mg,每天不超过1200 mg,一般为400~800 mg,分3~4次维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比较三组脑炎后癫痫压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治疗不良反应率。显效:临床指标达到正常水平,症状显著改善;有效:临床指标改善,癫痫发作减少50%以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症状、临床指标等情况均无改善。脑炎后癫痫压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 统计学方法:SPSS19.0统计,计量资料给予的检验方式是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1 三组脑炎后癫痫压治疗效果比较:三组脑炎后癫痫压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对应17、14、14例,总有效率是31例(68.89%);乙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对应18、13、14例,总有效率是31例(68.89%);而丙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对应20、14、11例,总有效率是34例(75.56%)。
2.2 三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三组症状改善时间无显著差异,其中,甲组、乙组和丙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分别是(6.42±2.26)d、(6.41±2.21)d、(6.45±2.21)d,P>0.05。
2.4 三组治疗不良反应率比较:三组的治疗不良反应率依次是丙组低于乙组,乙组低于甲组,且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对照组腹泻、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例数分别对应12、10、10例,发生率是32例(71.11%);乙组腹泻、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例数分别对应8、5、3例,总有效率是16例(35.56%);而丙组腹泻、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例数分别对应1、1、1例,总有效率是3例(6.67%)。
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药物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能够维持或恢复其原有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以及工作能力,并能够充分控制临床发作而无明显不良反应。癫痫可发生在病毒性脑炎后发生[3]。托吡酯可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增强γ-氨基丁酸的生物活性,阻断L型高压钙通道的依赖,并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幅度。而丙戊酸钠是一种抗惊厥药物。不仅抑制γ-氨基丁酸转化酶和丁醇脱氢酶,而且还激活谷氨酰胺,对各种癫痫发作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卡马西平是用于治疗脑炎后癫痫的有效药物。其可减少患者谷氨酸盐的释放,阻断钠通道,并促使异常神经元放电减少[4-5]。
本研究中,甲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乙组采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丙组用托吡酯治疗。比较三组脑炎后癫痫压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治疗不良反应率。结果显示,三组脑炎后癫痫压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症状改善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治疗不良反应率依次是丙组低于乙组,乙组低于甲组,且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脑炎后癫痫的有效性相当,但其中托吡酯不良反应最少,丙戊酸钠次之,而卡马西平不良反应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