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林
(承德御道口农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068463)
李氏杆菌属于食源性致病菌,在反刍动物青贮饲料中最易生长,感染动物的体内和体表也均能分离得到李氏杆菌,特别是感染动物的粪便、尿液、乳、眼鼻分泌物等体液均为传染源[1]。目前已知李氏杆菌病能感染42 种哺乳动物、22 种鸟类,感染范围极大,对养殖业造成极大危害。这也使李氏杆菌病的治疗特别是羊李氏杆菌病的治疗迫在眉睫。
李氏杆菌最初在1926 年被首次分离得到,按照其属间异质性可以分为5 个种,分别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绵羊李氏杆菌、无害李氏杆菌、威斯梅尔氏李氏杆菌以及西里杰氏李氏杆菌,其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是引起绵羊李氏杆菌病的常见病原体[2]。李氏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呈短杆状,属于嗜温好冷菌,在37℃环境下生长迅速,在4℃左右时仍能生长,且在低温状态下的李氏杆菌毒性更强。该菌对氧气的要求不强,不论是低氧环境还是高氧环境都能良好的生长[3]。李氏杆菌抵抗力很强,耐酸、耐碱、耐食盐,高温和辐射均不能杀死全部的李氏杆菌,但它对消毒剂敏感,可用来苏尔、氢氧化钠及福尔马林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李氏杆菌病在反刍动物中牛、羊较为常见,最易感染此病的是绵羊,由于该病原菌易在青贮饲料中生长,故也称为“青贮病”。
发病初期可能伴随体温升高,随后可降为正常。病羊表现为精神沉郁、行动缓慢,头顶着栅栏或围墙或头朝向一边转圈,运步艰难,角弓反张,吞咽有困难,呼吸变得急促。剖检可见肝脏和脾脏肿大且伴有坏死灶,脑膜充血、水肿,脑脊液增多。血液学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单核细胞升高、嗜中性粒细胞升高[4]。
目前李氏杆菌病在基层仍以临床症状为主要诊断依据,但要注意与反刍兽绦虫病、羊鼻蝇蛆病、羊脑包虫病及中毒症相区分。想要更为准确的诊断该病可以在病料中分离李氏杆菌,但此方法耗时较长,而本病发病时间较短,不符合实际诊断要求。故凝集试验、PCR 法及Elisa 法的出现为李氏杆菌病诊断做出贡献。
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清热解毒、营养神经、对症治疗。
可以采用抗生素,有条件的先对病羊病料中的李氏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在进行药敏试验,找到针对该种李氏杆菌的最佳药物。没有条件的可以选择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多西环素及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氨苄西林与庆大霉素联合用药,值得注意的是李氏杆菌对青霉素极不敏感,故李氏杆菌病一般不采用青霉素进行治疗。
羊发病初期一般伴有体温升高,可以肌肉注射安乃近注射液进行清热,但当病羊没有体温升高症状时不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
多数羊感染李氏杆菌后呈脑膜炎病变,注重保护神经可有效缩短病程,肌肉注射复合VB和VB12可以有效保护神经,在此基础上补充VC也有一定效果。发病羊神经症状非常明显时一般提示预后不良。
发病羊有其他症状时可采取对症治疗。
所有的疾病都应有防大于治的思想,对于预防李氏杆菌病而言,首先要做到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因购入带来的疾病,必须购入畜禽时要进行严格、彻底的检疫,引入的畜禽先进行隔离,隔离时间最短为半个月,确认新引入畜禽没有问题后再进行混群。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观察工作找专人负责,做好寒冷季节羊只的保温防寒工作,发现羊只有异常应马上隔离,然后请兽医来进行诊断,一旦诊断是李氏杆菌病,应立即清舍,用3%的来苏水或5%漂白粉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也可以对羊群进行预防性给药,可以在饲草料或饮水中添加25mg 左右的土霉素,连用一周左右,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5]。
李氏杆菌病为人畜共患病,对人类有一定的危害,感染后人也可表现为脑膜炎、败血症,常与患病动物接触的饲养员、管理员等,工作中应注意自身防范,防止感染。李氏杆菌病的易感动物较多,为杜绝此病的发生,羊舍周边应利用老鼠药或驱鼠器等设备消灭周围的老鼠。李氏杆菌病应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及时消灭或控制李氏杆菌的进一步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