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聪雁
(江苏省灌南县畜牧兽医站 222500)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又称猫瘟热、猫细小病毒病或猫病毒性肠炎,是由猫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多发于幼龄猫科动物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本病是猫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可以造成大量猫的死亡,也会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原为猫细小病毒,其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大小20nm,无衣壳,单链DNA 病毒[2]。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环境中长期存在。而且对低温和一些常规消毒液不敏感,在低温中能长期保持活性。常用的消毒剂如70%的酒精,碘化物或酚和季铵盐类制剂均不能很快杀灭本病毒。但其对高温较为敏感,56℃经过30min 就可以使其失活。在消毒剂中,其对福尔马林最敏感。
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是在每年秋季和冬季发病率会较高,特别是在母猫发情季节发病率会显著上升。本病发病多呈现散发状,也会有地方流行性。猫在受到环境应激因素后也会导致发病率上升。如长途运输、饲养条件变化等均是本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本病传染源是发病猫和康复后的带毒猫。这些猫会将病原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方式排出体内,病原进入环境中后会对环境形成污染,当健康猫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质时可能会被感染,通常传播途径是口腔—粪便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导致健康猫受到感染。一些吸血昆虫也会成为本病重要传播途径,当这些吸血昆虫吸食到发病猫的血液会将病毒携带,叮咬健康猫时会将病原传播给健康猫。从而引起猫的发病。此外,如果处于妊娠期猫发病后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将病原传递给未出生的胎儿。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猫科动物,如野猫、豹子和狮子等均有易感性。还有一些非猫科的动物也具有一定的易感性,如雪貂、浣熊等。感染以1 岁以内的幼龄动物为主,尤其是处于2~5 月龄的动物发病率最高,可以达到80%~85%,同时还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死亡率在30%~50%。
本型的病猫通常还没有表现临床症状就出现死亡。也有的病猫会表现出轻微的临床症状后出现死亡。所以在死亡前来不及诊断和治疗。
本型的病猫可以表现出一些临床症状,但通常不是本病的典型症状。病猫会在1d 内出现死亡,而且发病较急,常会被认为是中毒情况,给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难度。
本型是猫感染后发病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型,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以达到甚至会超过40℃,体温会在24h 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温度。而后经过48~72h 后又会重新升高。病猫出现不断呕吐,最初吐出无色的黏液,而后黏液逐渐变为黄绿色,在其中含有泡沫状物质。猫表现出腹泻症状,多为水样。发病严重的猫粪便中含有一些血液。对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病猫不进行治疗会逐渐表现出脱水症状。病猫开始精神不振,甚至沉郁。喜卧,被毛脏乱,出现第三眼睑。头部常喜欢埋于两条前肢之间。6 月龄大的猫在感染本病毒后多表现出本型。处于妊娠期的母猫发生感染时会出现死胎,早产甚至产出畸形胎儿等。有时刚出生的小猫会表现出共济失调的临床症状。有的感染猫还会出现视网膜异常。通过对病猫进行血液检查可以发现,其白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当其下降至不足2000 时病猫多会以死亡为转归。
本型的病猫主要是年龄较大的猫,感染后表现出的症状非常轻微,仅仅是温度有所上升,食欲略有下降。检查血液可知,白细胞数量不会明显减少。
剖检发病死亡的猫可见,尸体具有明显的脱水症状。病变以胃肠道为主,常见病死猫的胃肠道内没有食物残留,肠道黏膜出现充血和水肿情况,有时会被纤维素性渗出物或黏液覆盖。空肠病变最具特点,表现为肠壁出现类似于乳胶管,内部有纤维素性坏死假膜或条索状物质。这些物质呈灰红色或黄绿色。肠管有大量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出现病变,呈现肿大,切开后可见切面呈大理石花纹状,表面湿润。有时候出血严重会呈现鲜红色或暗红色。内脏器官也会出现一些病变,表现为肝脏有出血和淤血,肾脏变性,有淤血。脾脏出血明显,肺脏表现出明显的充血和出血,还可见肺脏水肿。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结合流行病学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尤其是当病猫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可以怀疑为细小病毒感染。确诊还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常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胶体金试纸法,还可以应用PCR 技术等。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是应用病猫的粪便,肝脏及肠黏膜加入生理盐水研磨后取上清液进行血凝效价检测,有时还可以应用病毒细胞培养物来进行检测。胶体金试纸法是以条状纤维层材料作为固相,而后在上面加入液相样品,这样样品会在层析条上移动,样品中的病原和纤维层析材料上受体会发生免疫反应。在指定位置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这种反应具有特异性高、简单、快捷等优点。PCR 反应是从病料中提取病毒的遗传物质,根据遗传物质设计引物,应用PCR 技术对遗传性物质进行扩增。如果能扩增出特异性片段说明受到病毒感染。本方法具有快速和灵敏度高的特征。本病感染的病猫会出现白细胞持续下降的情况,白细胞会降低到每立方毫米内含有4000 个左右,病猫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当白细胞数量下降至低于2000个时,病猫生命垂危。白细胞数量可作为本病诊断的一个主要参考。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疫苗接种来实现。本病疫苗多为猫三联疫苗,在免疫时可以参照8 周龄进行首次免疫,在12 周龄进行第二次免疫,在16 周龄进行第三次免疫。经过免疫后的猫对本病具有抵抗力,一般不会再感染发病。还要在日常饲养中注意环境卫生,经常打扫猫的生活环境,定期消毒。尤其是在本病流行季节更要严格关注。猫的饮食要保持卫生,在饮食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提升其自身免疫力。生活环境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如果发现有猫发病应及时将其与其他健康猫隔离饲养,防止疾病传播。
本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对发病猫通常采用特异性治疗方法和对症治疗相结合方法。特异性治疗是应用高免血清对病猫进行注射。应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ml[3]。还可以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剂量为每只猫注射1 头份,每天注射1 次。对症治疗是针对病猫临床症状进行相应治疗。脱水症状需要进行补液和调节电解质平衡。应用的药物为乳酸林格氏液和碳酸氢钠,剂量分别是30ml 和3ml。将两者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对需要补充营养的病猫可以应用葡萄糖、维生素及辅酶A 进行混合滴注,使用的剂量分别是20ml (5%),0.5ml,25U。对于呕吐的病猫可以注射甲氧氯普胺进行止吐。在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对病猫应用抗菌消炎药物,防止在治疗时出现继发感染。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曲松,应用剂量为1mg/kg。通过治疗的病猫常在3d 后逐渐康复。